今年的秋冬季節即將如約而至,雖然南方還沒什麼感覺,但據說北方已經降溫到十幾度,要開始穿棉衣了。這麼一看,冬天確實離我們不是很遠了,所以要提前做好防寒的準備。
現代人禦寒的方式實在太多了,北方人有24小時供暖設備,比南方人要幸福太多。南方比較濕冷,所以禦寒的方式也更有心得,棉衣、羽絨服和羊毛衫等都是必備的。
如今我們的冬裝款式越來越多,還有納米防寒技術,當時古代沒有這些可怎麼辦呢?據說宋朝之前都沒有棉花,他們抵禦寒冷只能穿紙衣,一穿就是幾千年,為什麼他們不覺得冷呢?

古人禦寒設備
雖然古代沒有空調、電熱毯,更沒有暖氣,那麼古代人如何驅寒的呢?其實為了防寒,古代人可是非常努力的,可謂是想盡各種方法。在很多清朝的電視劇當中,冬天的戲裡我們都能看到妃嬪們出門的時候習慣拿個暖爐在手上。
這種手爐始於唐朝,他們在橢圓形的銅質爐放上一些燒透的炭,外面還有一層是保護手不被燙傷的。回到屋內,還有炭爐,是一種專門用來燒炭取暖的器具,相信很多農村人家裡都有這個。
這種器具在春秋時期就開始使用了,一直伴隨著人們禦寒幾千年,款式還在不斷地被改進。

秦朝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貧富差距也逐漸分離,出現了貴族禦寒和貧民禦寒的區別。在皇宮裡還有「壁爐」和「火牆」,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在秦皇宮裡有發現了秦始皇用過的「壁爐」。
還有「火牆」的發明,跟現代東北那邊的炕原理差不多,只不過人家工程量更大一點。但這種形式深受貴族階層的喜愛,因此一直延續到清王朝。
在今天的故宮內發現一些宮殿有設計空心的夾牆,下面挖了一條火道,在殿外走廊的屋檐底下設置有炭口,只要點上火把炭給燒熱了,那麼熱氣就會隨著火道傳遍整個屋子。

在漢代的皇宮裡還發現有用花椒來塗牆進行保暖的方式,不過實在有點廢花椒。這些方式是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平常人家也只是簡單地弄個火坑,就把整個冬天給對付了。
更有甚至還提倡人體禦寒,不過這種方式更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都是帝王級別的人,唐朝有個皇子李范一到冬天就叫來一群美女將自己圍起來組成人牆,這樣就暖和了。
這樣的禦寒方式真是奇葩,不過談起禦寒不能繞開防寒的衣服,而在沒有棉花無法製作棉衣的時代里,老百姓都靠什麼過冬呢?

防寒衣服比拼
冬季在人類還沒誕生的時候就已經是一種常規氣候了,當然人類出現之後,自然要「入鄉隨俗」地給人體禦寒來保命。所以最初人類發現了獸皮的另外一個作用。
很多獸皮有濃密的毛髮,是保暖的最佳衣服,所以部落人打獵除了要吃肉以外,還要扒了獸皮來做衣服。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逐漸開始用絲麻來做衣服。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粗布麻衣」的來源,除了這些,還有人用鳥的羽毛、蠶絲和貂裘來製作防寒的衣物。不過像這種東西都太貴重,普通老百姓可用不起,那他們都用什麼呢?答案是紙衣。

這裡說的「紙衣」可不是我們日常用的那種紙,而是從褚樹上扒下來的樹皮為原料做成的衣服。這種原材料,古代人稱為「樹皮布」。
紙衣始於南北朝時期,剛開始人們用的只是普通的樹皮來製作衣服。夏天就做薄一點,冬天就厚一點,主要是依靠樹皮纖維強大的韌性來支撐。
後來人們才發現,褚樹的皮比一般皮要好很多,所以便開始被廣泛應用。因為那個時候棉花還沒有普及,棉花其實並不是中國特產,而是從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

但由於條件限制,使得棉花得不到重視,直到明朝朱元璋下令廣泛種植,棉花才真的成為製作禦寒衣服的主流原材料。不過在南北朝的時候 也已經有棉花的種植記錄了。
然而也直到元朝才開始流行起來,主要是因為棉花非常損耗土地,並不被世人認可,到明朝算是得到空前的發展。因此在宋朝以前,棉花還未普及的時候,大家穿的是紙衣。這種衣物不僅物美價廉而且耐受性也很高,製作工藝也不難。
主要是將褚樹皮放在水裡浸泡到變軟,然後搗爛後再錘實,晒乾之後就是一塊布匹了,最後將它們縫合成為衣物即可。

那麼這種紙衣具有保暖性嗎?答案是否定的,就算你加固到一千多層,恐怕也很難抵禦寒冷,不過防風倒是比較管用。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有的穿總比沒有好。
古代氣候原因
如果說紙衣如法真的防寒,就算穿上也還要受凍的話,那麼一到冬天豈不是有很多人被凍死?那也未必,還得看當時的氣候如何。畢竟古代的氣候跟我們現代是不能相比較的。
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書中對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氣候特徵做了詳細的描述。他在書中指出這麼久以來,中國地區一共經歷了四個冷暖的氣候變化時期。

夏商周時期是我國記錄中最溫暖的時期,平均氣溫比今天還要高兩度,四季並不分明。到西周時期,我們迎來了第一個寒冷期。春秋戰國時期氣溫又開始回溫,此後一直延續到漢朝的建立。
可見這個時期氣溫都是還很溫暖的,可謂是四季如春。所以秦始皇弄的「壁爐」等已經夠用於防寒了。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們開始進入第二個寒冷期。
這一次足足冷了四百多年,北方很多牧民都待不下去了,紛紛往南下遷移。難怪曹操一直想方設法的要南下,估計也是被冷到怕了。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民眾用紙衣和紙被來禦寒。

到了唐宋時期,我們又迎來溫暖期,一直持續到元朝又進入寒冷期。所以元朝開始,棉花製作的衣物開始流行起來。
元末明初乃至一直持續到清朝,中國進入了小冰河時期,這一次可以堪稱有史以來最冷階段,就連海南省都下起了大雪,真是前所未見。所以朱元璋才會大量推動棉花種植,目的就是給民眾防寒。
可見我國五千年來的氣候是循序漸進的,古代人的「冷」跟我們的「冷」,感覺是不同的。因此宋朝以前的「冷」,我們可以理解為「涼」,因此紙衣的應用也足夠禦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