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
教育部正式印發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
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
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今年秋季開始執行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
為20年來首次修訂
課程標準
也是10年來首次修訂
此次修訂進行了系統性設計
課程內容結構、學業質量標準
等方面都有較大變化

對於英語學科來說,有哪些重要變化是值得關注的?
這些變化對基礎教育會帶來哪些影響,課堂教學如何應對?

近日,教育時報記者採訪了河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彩琴,請她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核心素養,以及了解新方案、新課標對課程內容和課堂教學的影響。

王彩琴
河南教師成長書院導師,河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首屆教育碩士優秀教師,教育部首屆「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河南省優秀教師,河南省首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教育專家,「出彩河南人」2018最美教師。始終致力於「同課異構、觀課議課、臨床式案例教學」的教師教育實踐推進模式,被譽為河南基礎教育教師發展的「領航員」。

未來已來:
課程改革帶給教師的機遇與挑戰
——對話河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彩琴
1 新課標與新方案的目標要求,與核心素養的發展歷程緊密相連,並一脈相承
教育時報
王教授,新課標中多次強調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發展學生核素養提供了哪些具有參考價值的要求?
王彩琴:「核心素養」這個概念由OECD,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率先提出。
2005年,歐盟正式發布《核心素養:歐洲參考框架》,向各成員國推薦8項核心素養作為推進終身學習教育與培訓改革的參照框架。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育再思考:為了全球化共同利益》,重申人文主義教育教育觀,強調改變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培養學生學會批判性思維、獨立判斷、開展辯論、解決問題和信息媒體素養。

我國於2014年全面關注21世紀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育人價值和功能。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
2016年教育部發布了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總框架: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繫、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
2017年教育部推出了普通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和標準。
202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球發布《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探討和展望面向未來乃至2050年的教育:世界正處於一個百年不遇之大變革時代,多種世界性問題及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都給教育帶來重大影響。

教育作為解決世界不平等現象的重要支點,承載著人類的美好期許,但它又需要回應關於重新構想「為何學、怎樣學、學什麼、哪兒學和何時學」的迫切需求。
基於此,報告拋出了三個關於教育的基本問題:「當我們展望2050年,我們應該繼續做什麼?我們應該拋棄什麼?我們需要創新什麼?……教育可以視為一種社會契約——一種社會成員間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達成的默示協議。」這一契約源於一種共享願景,即教育具有公共目的。
4月22日,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素養導向,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於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遴選課程內容,研製學業質量標準,推進考試評價改革。
2 整體結構、關聯活動、課程內容的對比分析,對指導實踐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教育時報
相比《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有哪些值得教師關注的地方,對於英語學科的教師來說,教學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王彩琴:義務教育新課程方案(以下簡稱「義教」)的最突出的變化當屬課程內容結構圖的調整,而這體現了對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普高」)課程內容結構圖的優化(見下圖)。

「普高」課程內容結構圖(左)和 「義教」課程內容結構圖(右)
對比上面的兩個結構圖之後不難發現,它們雖然包含著相同的內容要素,但是「主題」和「語篇」在兩張圖中的位置是不同的。「義教」不再將「主題」和「語篇」作為背景襯托其他內容要素,因而獨立置於相對獨立的外環,而是與其他四個要素有機融為一體,其中,「主題」和「語篇」一方面發揮統領和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與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形成了互動關係。
也就是說,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不僅具有盤活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作用,還有推動主題意義探究不斷深化、促進對語篇類型及其結構特徵的理解不斷深入的作用。這一調整可能是給英語教師對課程內容六要素之間的關係的重新認識提出了挑戰。
「義教」還增加了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這三類互動關聯的活動,即在調整課程內容六要素結構關係的同時,還融入了學習對象的組織和學習方式。為了避免對這一架構誤讀,我特意通過微信請教了北京師範大學王薔教授對「義教」結構圖中的箭頭方向的設計意圖。

王薔教授說:「學習理解」與「應用實踐」之間是雙向箭頭,意思是「學生圍繞主題,通過學習理解類活動,獲取和梳理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建立知識間的關聯,形成結構;通過應用實踐類活動,在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過程中,逐步內化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同時加深對所學語言形式和文化意義的理解,促進學中用、用中學、學以致用;通過遷移創新類活動,嘗試在新的情境、新的任務中運用所學所知,解決真實生活中的真問題,達到學用結合、會學會用的目的,促進核心素養的逐步形成和有效提升。」
這一變化可能帶給英語教師挑戰,即對「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關聯互動是持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的「知行合一」。
簡要對比一下「普高」與「義教」的課程內容可以發現,「普高」認為課程內容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包含六個要素: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義教」認為課程內容的六個要素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容基礎。
「義教」與「普高」在課程內容要素名稱的選取和價值導向上保持了一致,都強調對課程內容的學習要凸顯主題的引領作用,發揮好語篇的載體功能,要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發展學生的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使學生不斷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和對語篇類型及結構的把握。
3 新方案、新課標,帶來的是全新的課堂要求,更要關注課堂教學的變與不變
教育時報
關於新方案、新課標,你關注到了哪些新理念、新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需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未來的教師需要具備哪些能力,來適應新方案、新課標的需要?
王彩琴: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內容與高中明顯不同,因為學生的年齡段和認知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因此,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在內容的選取和要求方面,都要遵循並體現學生的階段性認知特點,要選擇有利於該年齡段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課程內容,凝練該學段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最具價值的知識,凸顯課程內容的基礎性、通用性和適宜性。

在課程改革深度推進的當下,無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還是高中教師,都要儘快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調整並優化。
課程觀——教師首先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明確英語的課程性質。英語是當今世界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動中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溝通工具;英語課程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習和運用英語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終身學習和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奠定基礎。教師是課程的核心,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發揮著「賦能」和「導航」作用。
課堂觀——課程改革推進到當下,教師要摒棄「課堂就是教師傳播知識的教室」這一狹隘的認知。「課堂」原本就不是一個寂靜的世界,而是每個學生所擁有的「目標、價值、興趣、愛好」生生不息的生命的世界。理想的「課堂」原本應是互動的、知性靈動的天地。學生通過認識他人而得到學習,同時通過反思自己得到學習,從而促進每個學生人格的成長和學力的成長。尤其是在疫情與人類共存的時代,課堂就是一種對話實踐的過程,同新的世界對話、同新的他人對話、同新的自我對話,從而形成認知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倫理性實踐的過程。

學生觀——課程改革與推進過程中的教師,不再扮演知識的搬運工和技能的強化師,而要轉變為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組織者、反思者、研究者和評價者,要化身為學生語言學習能力提升過程中的合作者、協同者和共情者,將語言學習、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的培養融為一體。因此,在教師看來,學生不再是坐等被餵養的孩子,不再是等著被灌裝的空瓶,不再是建築工人手下的原始材料,而是與教師一起策划出行線路的驢友,與教師一起探尋未知世界的夥伴,與教師共同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教學觀——當教師優化了自己的「課程觀、課堂觀、學生觀」後,教學的重點就不再是「教」,更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教師與學生一起「開發」促進學生髮展的指南針和工具,讓他們在一個複雜、不確定的世界中自信地航行。因此,教學就被視為「與學生分享教師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學習經驗的過程」,教師就要更加善於站在學生的視角和層級看問題,就要更加有效地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並願意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設計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在教學共同體協同努力下有效地解決問題,相互成就。

學習活動觀——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基於已有的知識,依託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顯然,學習活動的主人是學生,教師則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導航、導遊、導師」。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把握學生的已有知識,對語篇類型進行結構特點分析,重點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課程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標。
課程改革迫切要求教師優化自己的「教材觀、作業觀、發展觀」等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礙於篇幅限制,不再逐一分享。行多久方為執著?思多久方為遠見?借用高教司吳岩司長的一句話與老師們共勉: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教師。讓我們一起努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樹人樹己,共同發展。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教育時報記者 龍慶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註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