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自古以來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然而,近日山西介休一中一名教師的言論卻引發軒然大波——因家長在群里請求老師給孩子講卷子,該教師竟回應"不要在這上,去職中"。這一句話,不僅傷害了學生和家長的自尊,更暴露了當前教育環境中存在的偏見與溝通問題。
事件起因是一位家長在班級群中提出,希望老師能給孩子講解試卷。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教學需求,但教師的回復卻充滿諷刺——"不要在這上,去職中"。教師的態度顯然不妥。即便工作繁忙或情緒不佳,也不該用如此帶有歧視性的語言回應家長。群內其他家長表示,雙方存在溝通問題。事後,涉事家長向校方反映情況,學校很快做出處理:責令該教師停課,並計劃更換老師。介休市教育局也表示已介入調查。
對於此事校方的處理還算及時,但更深層的問題是——為何教師會對"職中"(職業中學)帶有如此明顯的偏見?"去職中"這句話,折射出部分教師對職業教育的輕視。在現行教育體系中,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被無形中分出了"高低",而這種偏見恰恰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即便教師認為該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適合職業教育,也應以更專業的方式與家長溝通,而非在公開群聊中冷嘲熱諷。
教師工作壓力大可以理解,但將情緒發泄到學生和家長身上,顯然不符合師德要求。教育的目標不是把所有學生都送進名校,而是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職業教育同樣是成才之路,教師不應帶有偏見。面對家長訴求,教師應保持耐心,即便無法立即滿足,也應禮貌回應,而非用情緒化語言激化矛盾。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因此必須時刻注意言行分寸,避免因個人情緒損害職業形象。這起事件看似只是個別教師的失言,實則反映了當前教育生態中的深層問題,部分教師職業素養的缺失。對教師而言,應時刻牢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職業準則;對學校而言**,不能止於停課處理,更要加強教師培訓。總之教育的真諦,不在於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在於讓每顆星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