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嘴窮:愛抱怨
心理專家陳默,研究過大量案例後,得出一個結論:
兒女和父母,尤其是母親的關係是臍帶剪斷了,但潛意識還完全連在一起,母親的情緒會直接傳遞給孩子。
如果母親總是抱怨,兒女也會在壓抑的環境中,變得滿身戾氣。
《熱鍋上的家庭》中的女主卡羅琳,就是一個喜歡把抱怨掛在嘴邊的人。
明明一家人齊齊整整的,丈夫努力工作,兒女孝順聽話,可她就是不滿意。
一會兒嫌丈夫冷漠,一會兒怪孩子懶惰,還動不動數落人,嫌棄這嫌棄那。
一次,她在準備晚餐,忙不過來時,女兒趕來幫忙。
她沒誇獎女兒,反而質問:「你就做這麼點兒事?真懶。」
聞訊前來的丈夫替女兒辯解,她又埋怨起丈夫不懂教育,慣壞了孩子。
結果,女兒委屈,丈夫發火,卡羅琳更是喋喋不休,牢騷滿腹。
常年生活在這個家裡,女兒也變得越來越挑剔,很難與人和平相處。
直至長大後,女兒竟成了卡羅琳的翻版,生活中毫無幸福可言。
有人說:「家,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歡樂的源泉,再苦也是溫暖的。」
但如果父母「嘴窮」愛抱怨,家非但不是快樂的源泉,還可能是兒女痛苦的根源。
來源:視覺中國
讀者
,贊267
眼窮:目光淺
郭德綱曾說過一句話:「不怕能耐差,就怕眼睛窮。」
眼窮的人,只看到眼前,或者追逐金錢,或者沉溺舒適,而讓自己止步不前。
尤其是父母目光淺,影響的不僅是自己,還連累兒女越活越狹隘。
就像電視劇《山海情》中,很多十幾歲的孩子,被母親逼著退學去福建電子廠打工。
即便是校長去家裡做思想工作,很多母親都不讓一步。
她們算了一筆賬:
孩子大學畢業後照樣要出去打工,還不如早點去工廠,能多賺好幾年的錢。
讓孩子輟學打工看似能多賺幾年錢,實際上是將未來幾十年的財富都輸掉了。
可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該讀書的年紀,讓兒女去賺錢;該拼搏的年紀,催兒女求安穩。
即便孩子想闖一闖,父母也在後邊生拉硬拽,生怕孩子飛遠。
他們把孩子拴在身邊,結果就是,孩子成了和自己一樣沒出息的人。
電影《一代宗師》中有句話:「一個人要往遠處看,過了山,眼界就開闊了。」
很多時候,不是命運差,不是底子薄,而是父母的眼界,框住了兒女的手腳。
若想兒女有出息,做父母的,就得把眼光放長遠。
幫孩子翻過那些山,他們的人生才能開闊起來。
來源:視覺中國
耳窮:聽閑話
我有個姑姑,是出了名的愛湊熱鬧。
哪家夫妻離婚了,誰和誰鬧矛盾了,誰和誰又傳出八卦,沒人能比她清楚。
在她的影響下,兩個堂妹也愛聽閑話,母女三人成了家裡的「八卦小分隊」。
沒事就在背後蛐蛐人,還三番五次令自己陷入家長里短的紛爭。
有這樣的母親,堂妹們沒一點心思用在學習和工作上。
久而久之,她們就被同齡人遠遠甩在了身後。
看過一個小典故。
清代畫家董棨,在教導弟子學畫時強調「耳不可窮」。
弟子問,何為「耳窮?」
他回答說:「耳聞淺近曰耳窮。」
所謂耳窮,就是把別人的閑言碎語,不論好的壞的,全都聽到耳朵里。
當耳內的雜音多了,你的生活也就容易被擾亂。
不信你看看身邊的人。
那些愛湊熱鬧、愛聽閑話的人,哪家的日子過得好?
如果再有個長輩帶頭,那兒女更是容易走入生活的誤區。
與其「耳窮」關注別人,不如好好經營自己的日子。
來源:視覺中國
腹窮:無詩書
咱中國人有句古訓:
窮不讀書,窮根難斷;富不讀書,富不長久。
很多人過得不好,不是因為命中注定,而是因為腹中無書。
胸無點墨,頭腦空空,就很難明事理,對兒女也起不到榜樣作用。
在網上看過一個博主分享。
她有個嬸子,人稱「河東獅吼」,很是囂張跋扈。
你和她講道理,就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你和她談感情,她也是嗤之以鼻。
尤其談到兒女的未來,嬸子更是獨斷專行,完全不給孩子做合理的規劃。
她大兒子早早輟學,二女兒早早嫁人,小兒子也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
一家子奉行「讀書無用論」,結果就是越過越窮。
當別人外出求學謀職,她的三個孩子就只能待在身邊啃老。
曾經,博主本以為這都是命。
但細細想過之後,才明白根本原因還在於這家人讀書太少。
說實話,咱們普通人,是很難用閱歷來提高眼界和格局的。
讀書,似乎是唯一一條逆襲人生的快車道。
如果父母沒這個見識,兒女就很難靠讀書托舉起自己的人生。
「腹窮」的父母,養不出「命強」的孩子。
來源:視覺中國
心窮:佔便宜
作家馬德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衣著寒酸的婦人在逛小吃街,她借口先嘗嘗味道,隨手拿起街邊各種小吃就往嘴裡塞。
一條街走過去,她一分錢沒花就填飽了肚子。
有個小孩看到了,想學這個婦人,結果剛伸手,就被旁邊的爺爺打了回去。
小孩覺得非常委屈,爺爺對他說:「你學了她,就會生出窮氣,有了窮氣就再難翻身了。」
一句話,心窮的父母,影響孩子一生的運氣。
尤其是愛佔小便宜的父母,孩子有樣學樣也不會走正路。
就像我發小,小時候跟著媽媽坐車,媽媽總是想辦法不給他買票。
後來他去國外上學,偶爾發現不刷卡也能坐公交車,於是便經常逃票。
等參加工作,他更是愛鑽空子、愛佔便宜,搞得領導和同事對他意見很大。
這直接導致了他沒有一份工作能長久,生活總是朝不保夕,果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財經作家梁志芳說:
「世上有種心窮之人,在他們的想像中,整個世界都是屬於他一個人的,他們無法容忍別人獲得任何一點利益。」
父母「心窮」貪小利,就是無形之中早早耗損自己和兒女的福報。
大舍大得,不捨不得。
戒掉心窮的習慣,才能為兒女換來綿長的幸福。
來源:視覺中國
寫在最後
經濟學家薛兆豐曾說,貧窮其實是兩個詞的組合,貧是指你當前財務狀況差,而窮是指窮盡、沒有希望。
很多時候,「貧」是受限於能力與經驗;而「窮」,則是受限於內心。
對兒女來說,比沒錢更可怕的,是父母有根深蒂固的「窮習慣」。
如果父母擺脫不了內在的匱乏,兒女大概率會在其影響下過不上好日子。
說到底,這天下哪有不盼著孩子好的父母,只是礙於自身的見識,好心辦了壞事。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從明天起,戒掉身上的「窮習慣」,我們依然能讓生活回歸正軌。
只要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每一位父母都能為他們做出改變。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