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旅共譜「姑蘇新韻」

2025年04月12日05:00:20 育兒 7569
文商旅共譜「姑蘇新韻」 - 天天要聞

「來點藝術」街頭藝術展演 受訪者供圖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近日,江蘇省蘇州市章園內水袖翻飛,崑曲《牡丹亭·遊園驚夢》在滿園春色中上演。細膩婉轉的唱腔、精緻優雅的表演,同章園的蘇式園林風情相得益彰。這是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推出的「來點藝術」街頭藝術展演活動(簡稱「來點藝術」)。自去年8月到今年3月,20多家專業文藝院團、民營表演團體共演出200餘場,服務人群超6萬人次。

在蘇州的街頭巷尾,不經意間就能邂逅一場藝術表演。「來點藝術」打破藝術與大眾之間的壁壘,推動專業文藝院團、民營表演團體走齣劇場,走進園林景區、公共空間、熱門商圈及酒店等貼近大眾生活的場所進行表演。其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涵蓋了戲劇曲藝、聲樂舞蹈、器樂演奏等多個領域,為廣大市民、遊客帶來形式多元的文化體驗。

劉先生是一位戲曲和器樂愛好者,自從去年觀看了「來點藝術」的第一場演出後,他便成了活動的「鐵粉」。他跟隨「來點藝術」的腳步,穿梭於獅山龍湖、十全街、觀前街以及各大圖書館。「我看過蘇州交響樂團、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的演出,藝術家的表演水準很高。」如今,他經常帶著家人一起觀賞「來點藝術」街頭藝術展演。

龍湖蘇州獅山天街自去年便與「來點藝術」展開合作,在其商業空間內開展了20餘場文化活動,涵蓋戲劇、樂器演奏等多個門類。龍湖蘇州獅山天街推廣負責人表示:「我們的活動多以快閃形式呈現,想讓顧客在不經意間邂逅藝術,為顧客增添一份驚喜,豐富體驗的同時,讓藝術走進大眾生活。」

蘇州市吳江區百花戲曲傳承中心作為基層民營表演團體,已參與了十多場「來點藝術」的活動。該中心藝術總監崔瑛談到,「來點藝術」通過創新演出形式,讓戲曲在年輕人中收穫了大量關注。「我們選取的節目大多是時長十幾分鐘的『短平快』類型,搭配導賞環節,介紹劇種的發展歷史、特色等,並對每個節目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演出時,常選取《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劇目。」她說,這樣的安排受到市民、遊客的歡迎。

「我們在每場活動中都會邀請觀眾參與,教授戲曲基本功和身段形體動作,這種互動形式深受觀眾喜愛。」崔瑛說,令人驚喜的是,活動的開展還帶動了戲曲學習熱潮。不少人在觀看「來點藝術」演出後,對戲曲產生了濃厚興趣,其中有年輕人,也有家長帶著孩子慕名前往傳承中心學習。崔瑛認為,「來點藝術」活動以實實在在的行動,不斷擴大戲曲的受眾群體,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闢了更廣闊的道路。

據統計,在有演出的周末,龍湖蘇州獅山天街客流最多同比提升30%左右。這一數據充分顯示了「來點藝術」對商場人氣的強大拉動作用。

龍湖蘇州獅山天街推廣負責人表示,商場內不少商戶品牌也紛紛推出藝術聯名產品。談及未來規劃,該負責人表示,除了持續引進知名藝術家的聯名項目,還將積極拓寬合作領域,從蘇州本地的藝術延伸至省內乃至全國,持續豐富商業空間內的文化內涵,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精彩體驗,推動商業與藝術的深度融合。

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來點藝術」街頭藝術展演活動作為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重要途徑,在促進全民美育提升的基礎上,同時助力文商旅融合發展,讓藝術賦能城市形象塑造,全面提升了城市美譽度。

責編:武玥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裡,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
清明規矩:為何「兩墳兩紙不能破」?避開三類墳,這樣更文明 - 天天要聞

清明規矩:為何「兩墳兩紙不能破」?避開三類墳,這樣更文明

親愛的寶子們!清明時節雨紛紛,掃墓祭祖寄哀思。作為傳承千年的重要節氣,清明節不僅是緬懷先人的日子,更是凝聚家族情感、傳遞文化精神的紐帶。民間俗語「清明不兩墳,一墳不兩紙」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對家族倫理、祭祀禮儀與生態保護的深刻思考。本文將深入解讀這一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