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以前很多家庭有著「生個男孩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的觀念,但是現在很多人卻非常想要女兒,反而是生了兒子以後變得十分焦慮。
這就非常的反常了,以前經常說「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還是養個兒子可靠,所以說生不齣兒子就會被周圍的親戚指指點點,但是現在很多人卻羨慕生女兒的家庭,「重男輕女」的觀念現在逐漸有反過來的趨勢。
為啥觀念會有這樣的轉變?人們真的更喜歡女孩了嗎?
態度大轉變
現在在產房外面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以前家屬在那兒坐等產訊,聽到生的是男孩就喜形於色,恨不得馬上讓所有親戚知道,可如今這場景變了,生兒子的反倒愁眉苦臉,生女兒的卻歡呼雀躍,短短十幾年,大家的觀念就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
從官方公布的數據就知道,2022年出生性別比還是111.1,明顯偏向男生,可短短兩年後,2024年已經跌到105.2,逼近世界自然比例,這說明什麼?大家對生兒生女的態度,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
其實有這樣的變化,跟社會環境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以前有句話是養兒防老,可現在養兒先得防窮,培養一個孩子本身就有很大的成本,男孩更是多了房子車子和彩禮的要求,哪一個都是要掏空家底的項目,所以對於普通工薪家庭,養兒像是做一個高風險高投入的項目,稍微有點偏差,整個家庭都要跟著搭進去。
不是開玩笑,現在很多家庭,生了男孩,得直接規劃二十年的支出表,一眼望到結婚那天,而反觀生女兒呢?不僅經濟壓力小了很多,家庭氛圍還更和諧,不少人感慨:家裡有個小棉襖,溫柔又懂事,一天到晚都像過節,所以說誰不想輕鬆一點,開心一點?
所以說,現在不光是女方家庭希望生女兒,連男方也悄悄轉變了觀念,不再執著於「傳宗接代」,更多的傾向於生一個可愛懂事的女兒,以前總是認為女兒嫁出去就不是自家人了,現在的觀念早就變了,嫁出去的女兒依然是自家的「貼心小棉襖」。
為啥更喜歡女兒了?
為什麼大家越來越覺得女兒更好?不是說兒子不好,而是女兒身上的那種細膩的情感,真的太讓人感覺到溫暖,她們不光是父母心裡的小棉襖,還是生活里的小太陽,能溫暖一家人的心。
女兒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她的情感表達很細膩,也樂於表達感情,在家庭里,她不是只負責聽話那種角色,而是會主動去關心別人,你下班回家疲憊地躺在沙發上,兒子可能在一邊玩遊戲連眼都不抬,但女兒會走過來摸摸你的額頭:媽媽你怎麼啦?是不是工作很累?你別說,這一句話,能把整天的疲憊都化解掉。
而且這種情況不止是在小時候,長大後她們會和父母保持交流,願意打電話報平安,願意分享喜怒哀樂,哪怕工作再忙,也不忘給家裡發個信息,有時候就是這些小小的動作,撐起了一家人的情感支柱。
尤其是在親子關係上,父女之間的那種特殊連接,真的不一樣,很多爸爸看著女兒,從小寵到大,雖然嘴上說女兒以後要獨立,可一聽說她被別人欺負,就能火冒三丈,恨不得親自去討公道,保護欲這回事兒,不是說說而已,而是根植在骨子裡的責任感。
反觀兒子嘛,說實話,很多時候情緒表達比較直,而且很多時候男孩確實更調皮,更容易惹父母生氣,不是他們不在乎,而是不好表達,很多時候男孩就是這樣的,不善於表達情感,這種差異就是導致大部分人觀念轉變的關鍵。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是:女兒在家庭矛盾中,往往更能起到調解作用,父母吵架的時候,女兒不會冷眼旁觀,而是會勸上幾句,有女兒的話,家裡少了很多火藥味。
說到底人心都是肉長的,孩子會不會撒嬌,會不會懂你,跟性別沒關係,但現實中女兒往往在這些方面表現得更細膩,這種細膩正是很多父母在漸漸老去的過程中,最渴望的陪伴。
婚姻成買賣?
不客氣地說,現在很多家庭生女兒是因為省事,以前覺得兒子是傳宗接代,是家族榮耀,現在更多人想到的是:房、車、彩禮、育兒、教育壓力,一樣都不能落,一個普通男孩從出生到成家,至少背後要有一個家庭二十年的辛苦支撐。
而女兒呢?只要她自己努力就能輕鬆出圈,最現實的一點,女兒不一定要家裡準備房車,也不需要幾十萬彩禮結婚,甚至還有地方收回彩禮的錢來貼補家用。
有段時間流行一句話:養兒如創企,養女如定存,聽起來有點誇張,但這句話背後確實藏著無數家庭的真實想法,很多父母辛辛苦苦幾十年,不是為了看孩子娶媳婦時把家底掏空,而是希望孩子成家立業後,能留在自己身邊。
而且不可忽視的一點是,現在很多父母已經意識到:真正的不靠孩子養老,不是看性別,而是看誰心裡有你,越來越多女兒在父母年老後,成了最可靠的依靠,她們會安排醫院,照顧起居,比起兒子在外打拚,常年難見一面,女兒反而成了最穩妥的依靠。
當然也有些家庭喜歡生女兒的算盤其實並不光彩,覺得女兒不用投入太多,還能嫁出去拿彩禮,這種思維說白了還是重男輕女的變體,只是披上了看似合理的外衣罷了,真正的平等,是不論男孩女孩,都盡全力去愛去教育,現在也有很多家庭給女兒準備房產甚至創業資金,只希望她在未來的日子裡,不會將就,真正的獨立。
這種育兒觀,才是非常正確的,生兒也好,生女也罷,孩子不是用來承擔家庭願望的工具,而是獨立的生命,是陪我們走過人生路的人,與其在性別上糾結,不如學會珍惜每一個孩子的存在。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