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再平常不過的祖孫嬉戲,一次看似無害的「愛的跳躍」,竟在十天後險些釀成「大禍」!近日,58歲的張叔(化名)因為4歲小外孫在他肚子上興奮跳躍的那一腳,直接導致他腎上腺動脈破裂,腎周出現活動性大出血,引發生命危機。
6月22日晚,晚餐後的張叔突然感到上腹部和腰部傳來一陣難以忍受的悶痛,疼痛感甚至蔓延至背部。起初以為是腸胃問題,他自行服用了胃藥,但幾小時後,疼痛非但未止,反而愈演愈烈,家人見狀立刻將他送往長沙市中心醫院急診科。
急診科接診醫生高度警覺,迅速為張叔安排b超和增強ct檢查,結果顯示左腎上腺動脈破裂,腎周出現活動性大出血,說明患者體內正在持續失血,有生命危險。醫生反覆詢問患者近期是否有外傷,張叔猛然想起:約10天前,4歲的小外孫和他在床上蹦跳玩耍時,一個沒站穩,重重地跳踩在了他的肚子上。當時,張叔雖然感到疼痛,但覺得孩子小不懂事,疼一陣就過去了,沒想到這被遺忘的「一腳」,會埋下了如此兇險的禍根。
面對患者危急情況,急診科立即聯繫外周血管介入科會診。外周血管介入科主任趙揚程團隊迅速行動,查看患者病情並討論後,決定為患者實施左側腎上腺動脈造影加栓塞術。這是一種微創介入手術,通過導管精準找到破裂的血管,並用特殊的栓塞材料將其堵住,從而快速、有效地止住出血。在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下,患者終於轉危為安,腰部疼痛明顯緩解,目前恢復情況良好。
該院血管介入科主任、主任醫師趙揚程表示,臨床中,該患者的遭遇並非個例,遲發性內臟出血是一種容易被忽視的嚴重健康威脅。
趙揚程介紹,腹部臟器(如腎、脾、肝)受外力撞擊,即便當時感覺不嚴重,也可能導致內部或周圍小血管損傷。初期出血少、癥狀輕甚至無明顯不適,但受損血管壁可能漸趨脆弱,或在血壓波動、活動增加等誘因下破裂,導致大量出血。此過程可能在傷後數小時、數天甚至更久後發生,極具隱蔽性。
趙揚程指出,幼兒表達親昵時往往充滿活力,但有些動作暗藏風險,家長一定要避開或小心防範: 別讓孩子在大人肚子、腰部蹦跳踩踏,尤其在床、沙發等彈性好的地方,衝擊力更大;防止孩子突然飛撲撞擊大人腹部或腰部; 「騎大馬」時,別讓孩子劇烈晃動或後仰; 抱著孩子時,不做大幅、快速旋轉或拋接動作,以防失手撞擊。
受傷後,也要警惕「無癥狀」假象,腹部或腰部受到撞擊,即便當時疼得輕或很快不疼,也切不可大意,需密切觀察至少72小時。沒立刻劇痛,不代表沒內傷。趙揚程提醒,一旦出現異常,馬上就醫。撞擊後,不管隔了多久,出現持續或加重的疼痛、腹脹、頭暈乏力等癥狀,必須立刻就醫。別自行吃止痛藥,可能掩蓋病情。要明確告訴醫生受傷情況,遵醫囑完善腹部或腰部影像學檢查,ct是診斷的金標準。
親子互動,首選安全方式。擁抱、牽手、講故事、搭積木、溫和追逐遊戲等,既能傳遞愛,又能保安全。玩耍時注意環境,別在狹小或易滑倒的地方玩劇烈遊戲。
來源: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