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中,那些主角總能通過各種奇遇習得一身神功,但通常情況下他們都不會成為最強者,至少在金庸的小說中,通常都會有另一位絕世高手站在武林之巔,比如《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丰就是這麼一個角色。
但說來奇怪,書中之人皆把張三丰視為武林神話,但作為讀者,順著原著劇情讀下來,卻很難感受到張真人到底有多強。

(殷素素、張三丰劇照)
甚至張三丰都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所以他到底憑什麼站在武林之巔?
一、武林神話
說張三丰是武林神話,那是一點不誇張,事實上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配得上「武林神話」這四個字的人都不多,一個人的實力如何,武林後輩對他的態度或許能當做憑證。
而張三丰這個角色就在金庸的好幾部作品中都有被提及。
比如《俠客行》中,群雄爭論起「誰是古今第一宗師」時,張三丰就被提名了。
原著只道:「(戴大夫)便道:『聽說武當派創派祖師張三丰武術通神,所創的內家拳掌尤在少林派之上。依小人之見,達摩祖師乃是胡人,殊不足道,張三丰祖師才算得是古往今來武林中的第一人。』』史婆婆道:『少林、武當兩大門派,武功各有千秋,不能說武當便勝過了少林,但張三丰祖師是數百年來武林中震爍古今的大宗師,又是我中華上國之人,那是絕無疑義之事。』」

(張三丰劇照)
很明顯,他們這評價就不太客觀,達摩祖師堪稱武林之祖,就連張三丰本人也有在少林修行的經歷,算來他還是達摩的傳人,就因為他是中原人士,所以就比達摩強?這自然缺乏說服力。
又如《笑傲江湖》中也有提到一句:「三豐祖師到晚年時劍術如神,輕易已不使劍,即使迫不得已與人動手,也只用尋常鐵劍、木劍,這柄"真武劍"是他中年時所用的兵刃,掃蕩群邪,威震江湖。」
張三丰掃蕩群魔?他解決了哪些魔頭?很遺憾,這段劇情在書中沒有被直觀地呈現出來。
只有一種解釋,這些武林後輩看待武林前輩時,總是自帶一種「粉絲濾鏡」一般,做不到客觀陳述。
二、實際戰績
張三丰實際登場的作品有兩部,其一是《神鵰俠侶》,其二則是《倚天屠龍記》。
《神鵰俠侶》中的張三丰還是個少年,此時他還叫「張君寶」,跟著覺遠大師修行,在華山追捕瀟湘子、尹克西時登場。
這時的張三丰還不是後來的一代宗師,只有一身半吊子的武功,還是楊過指點了他幾招,才算是開了竅,即便如此,對付瀟湘子、尹克西也十分狼狽。

(玄冥二老劇照)
而到了《倚天屠龍記》開篇,張三丰又在「郭襄闖少林事件」中登場,他擊退了何足道,但也因此而被少林群僧視為「偷學武功之人」,繼而給群僧追捕,也同樣狼狽。
再到《倚天》正篇故事發生的時代,此時的張三丰已經是一代宗師了,他也有過幾次出手。
一次是在壽宴上,玄冥二老之一偷襲張無忌,此時張三丰將那人擊退,算是張三丰為數不多值得吹噓的戰績。
另一次是在趙敏帶著一眾人馬攻打武當派時,先派出了西域金剛門的剛相去偷襲張三丰,張三丰雖然反殺了那惡僧,但自己也身受重傷,一時間難以恢復。
而這也是張三丰最值得被質疑的一戰,因為類似的情節也發生在《天龍八部》中,藏經閣一戰,鳩摩智就對掃地僧發起了偷襲,無論如何,鳩摩智的級別都不是剛相能碰瓷的,但他的偷襲卻被掃地僧輕鬆化解了。
說是:「(鳩摩智)雙手攏在衣袖之中,暗暗使出「無相劫指」,神不知、鬼不覺地向那老僧彈去。不料指力甫及那老僧身前三尺之處,便似遇上了一層柔軟之極、卻又堅硬之極的屏障,嗤嗤嗤幾聲響,指力便散得無形無蹤,卻也並不反彈而回。鳩摩智大吃一驚。」

(鳩摩智、掃地僧劇照)
他甚至都不用看著鳩摩智,就能憑藉「被動技能」一般的三尺氣牆攔下鳩摩智的殺招,這表現比張三丰驚艷太多。
所以張三丰是如何站上武林之巔的?光憑壽命長?
自然不是,或許殷素素能告訴你答案。
三、徒媳眼中的師父
殷素素雖不是武當派的人,但作為張翠山的妻子,她也成了武當派的媳婦,也要跟著張翠山叫張三丰一聲師父。
不過話說回來,殷素素的身份十分特殊,通常情況下,一個正派之人是不可能與邪派之人成婚的,甚至交友都難。
比如《笑傲江湖》中曲洋和劉正風這對「知音」就因正邪立場不同被群雄圍攻,可見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一般。
而張三丰是如何看待這兒媳婦的?

(殷素素、張翠山劇照)
起初張翠山也擔心妻子的身份無法被師傅接受,於是他們師徒間便有了這麼一番對話:「張翠山長跪不起,道:『可是弟子的媳婦來歷不正。她……她是天鷹教殷教主的女兒。』張三丰仍捋須一笑,說道:『那有什麼干係?只要媳婦兒人品不錯,也就是了,便算她人品不好,到得咱們山上,難道不能潛移默化於她么?天鷹教又怎樣了?翠山,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萬別自居名門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這正邪兩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倘若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這是張翠山的疑慮,自然也是殷素素的疑慮,而張三丰的回答便足以說明一切。
就倆字,格局,無論是正派還是邪派,都服他,不僅因為他武功高強,而且他有博大的胸懷,這也是為何就連明教中人都十分敬重他的原因。
試問這「武林至尊」的位置,除了張真人,還有誰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