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鵰俠侶》是一部充斥著「遺憾」的武俠小說,哪怕金庸將結局定格在第三次華山論劍之後,一切看似十分圓滿,但讀者心中有數,那「圓滿」也只是金庸刻意營造。
因為襄陽城遲早被攻破,郭靖註定要戰死,除此之外,楊過與小龍女的命運也早已與「圓滿」二字無關,畢竟他們一個斷了條手臂,另一個則被人毀了清白,其中小龍女被甄志丙(舊版稱尹志平,新修版更名為甄志丙)欺辱的橋段無疑是所有金迷心中的意難平。
但這些「遺憾」已被太多人提及,更讓筆者感到遺憾的事情,還要數郭靖和楊過這兩位主角始終沒能打上一場。
一、死斗的理由
郭靖與楊過是有死斗的理由的,畢竟故事初期的楊過可是一直將郭靖一家視為仇敵的,並且他也確實是做出了幾次謀害郭靖的事。

(郭靖、楊過劇照)
比如趁郭靖睡覺之時想對郭靖下毒手;又如聯合蒙古群雄一同謀害郭靖,幸虧他迷途知返,才不至於鑄成大錯。
其實到了故事後期,郭楊兩家的關係也不能說太好,哪怕楊過的有心變好,黃蓉卻始終將他視為眼中釘,至少到了郭襄的生日宴上,黃蓉也依舊有心殺楊過。
這段描述就很直觀:「黃蓉微微一驚:『襄兒連大校場上的比武也不要看,定是和楊過暗中約上了。』先回自己房中,身邊暗藏金針暗器,腰間插柄短劍,再拿竹棒,然後往後花園來。她知楊過此時武功大非昔比,實是個可畏可怖的強敵,絲毫不敢怠忽。」
打狗棒、暗器都準備好了。
無論郭靖與黃蓉是出於什麼原因才弄死楊康,至少楊康確實是因為黃蓉那軟蝟甲上的蛇毒而死,楊過這當兒子的沒有任何理由為父親去原諒對方。

(楊過劇照)
若你不理解,大可看看《雪山飛狐》,苗人鳳也不是有意殺胡一刀,但當兒子的胡斐根本不需要知曉什麼真相,他要做的就是為父親報仇,所以金庸才在故事結尾讓胡斐將刀劈向苗人鳳。
所以無論如何,郭靖和楊過這場宿命的對決原本是少不了的。
至於金庸為何沒讓二人的對決發生,無非是因為手心手背都是肉,無論哪一方獲勝,都難免讓另一方顯得掉價,這才和稀泥,寫出了大團圓的結局。
二、巔峰的二人
到了第三次華山論劍之時,二人的武功都已經達到了巔峰之境。
無論是從年齡還是他們掌握的武功,此時的他們都處於巔峰期,此時若讓群雄展開一場真槍實彈的華山論劍,笑到最後的無疑是正處於當打之年的郭靖與楊過。
畢竟金庸在一燈大師對付金輪法王的時候就強調過年齡的增長對於習武之人的實力影響其實非常大。

(一燈劇照)
書中是這麼寫的:「一燈與金輪國師本來相距不過數尺,但你一掌來,我一指去,竟越離越遠,漸漸相距丈余之遙,各以平生功力遙遙相擊。黃蓉在旁瞧著,見一燈大師頭頂白氣氤氳,漸聚漸濃,便似蒸籠一般,顯是正在運轉內勁,深恐他年邁力衰,不敵國師。」
所以第三次華山論劍就是郭靖與楊過對決的最佳時機。
其實高手過招比的就是三方面,其一是招式是否變化多端;其二是身法是否足夠迅捷;其三則是內力是否足夠深厚。
而從賬面實力來看,郭靖和楊過在這三個方面著實難分高下。
論外功招式,取二人最拿手的招式,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與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基本持平,至少黃藥師是這麼評價的。
論輕功身法,郭靖有一形七影,這一點,他在蒙古軍營展現過:「法王本來不難取勝,只是郭靖的降龍十八掌實在威力太強,兼之他在掌法之中雜以全真教天罡北斗陣的陣法,斗到分際,身形穿插來去,一個人竟似化身為七人一般。」
郭靖是快到足以留下殘影。

(郭靖劇照)
而楊過也不差,古墓之中,他也展現過鬼魅的身法:「只聽得郭襄「啊啊」一聲啼哭,已出了石室。眾人驀地一驚,哭聲已在數丈之外,身法之快,宛如鬼魅。」
也是不相上下。
再看內力,郭靖有完整的《九陰真經》,楊過雖只學過一部分《九陰真經》,但雕兄卻給他吃了不少菩斯曲蛇膽,後世武林的張三丰則評價郭靖、楊過的內力都與他相差無幾,因此內力方面也是難分高下。
所以三個維度都難分高下,二人之間的差距該從何體現?
其實楊過與小龍女赤身習武時就已經說出了差距。
三、楊過的資質
那古墓派的玉女心經是由祖師婆婆林朝英所創,那女俠創出這神功是為了與王重陽一同合練,繼而綁住王重陽的心,因此她在這修鍊的方式上花了些小心思,說是要男女赤身合練。
楊過與小龍女修鍊此招時自然也只能遵從祖師婆婆的方法,而你看此時的楊過又是怎樣的心態?
原著道:「楊過這兩年來專心練功,並未想到與師父男女有別,這時覺得與師父解開全身衣衫而相對練功確然不妥。小龍女其時已年逾二十,可是自幼生長古墓,於世事可說一無所知,本門修練的要旨又端在剋制七情六慾,是以師徒二人雖是少年男女,但朝夕相對,一個冷淡,一個恭誠,絕無半點越禮之處……」

(楊過、小龍女劇照)
他對小龍女沒有半點非分之想,二人練到後來甚至發出笑聲,著實是心無雜念。
也正因為如此,楊過從未與小龍女有過任何越界的舉動,截止至華山三論時,楊過還保持著童子之身。
而周伯通曾說過,他師兄王重陽就是因為保持著童子之身才格外厲害,後來的張三丰也是一直保持著童男之體,才能練就那純陽無極功。
如此看來,若楊過真與郭靖死斗一場,擁有童子身的他怕是要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