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定年紀才發現:書,最養人

2025年04月21日19:10:11 育兒 6803
到了一定年紀才發現:書,最養人 - 天天要聞

作家張德芬,年輕時經歷過很多打擊。

27歲時,她和丈夫離婚,又辭去了主播工作,失去經濟來源。

面對生活的種種變故,她每天失眠、掉頭髮,體重也往下直掉,非常憔悴虛弱。

直到後來她開始愛上讀書,讀了很多心理學、文學方面的作品。

這些書籍,不僅療愈了她的內心,也讓她開始探尋自我。

隨著大量讀書,她慢慢從焦慮中走出,不僅有了新的事業,整個人也容光煥發。

有次,一個老朋友就問她:你看上去真年輕,氣色也好,怎麼保養的?

她笑著說:多讀書,閱讀能讓人脫胎換骨。

人到一定年紀就會發現,書籍,才是世上最好的良藥。

書能健腦,也能怡心,可以幫你調養情緒,也能讓你精神鬆弛從容。

到了一定年紀,多讀書,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滋養。

1

書,養氣質

主持人楊瀾,從業多年,憑藉優雅自信的氣質收穫了無數讚譽。

很多人都說,歲月從不敗美人,楊瀾就是最佳佐證。

她卻風趣地回應說,歲月從不敗愛讀書的人。

在學生時代,楊瀾就熱愛閱讀,常常泡在圖書館裡,翻閱各種經典。

工作後,再忙再累,每天她都會抽出半小時讀書。

廣泛的閱讀,讓她待人自然得體,遇事從容不迫,舉手投足間展現出非凡的魅力。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性難變,惟讀書可變其氣質。」

所謂氣質,不是由金錢裝點出來的富貴,也並非長相呈現出的靚麗,而是一個人獨特的品質和魅力。

讀書,就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你的言談舉止。

民國才女林徽因,單就相貌而言,並沒有傾國傾城的明艷五官。

然而冰心卻形容她「如宋畫中的仕女,靜謐中透著英氣」。

梁思成初見她時,也曾忍不住感嘆:「她的美在神態,而非五官。」

金岳霖更是以「一身詩意」來讚美她……

林徽因這份獨特的氣質,其實都離不開書籍的陶冶與浸潤。

她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幼與書為伴,幼時就讀古典文學,長大後又廣泛涉獵西方文學。

大量的閱讀,塑造了她不凡的談吐,和優雅的舉止。

也使得她的氣質里,既有東方人的細膩溫婉,又有西方人的開放洒脫。

于丹說過一句話:

「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你讀過的書,其實都會化作養分,由內而外地重塑著你。

到了一定年紀,學會用書籍,給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化妝。

書讀多了,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你的氣質自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到了一定年紀才發現:書,最養人 - 天天要聞

2

書,養情緒

作家赫爾岑說:

書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情緒低落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

人過三十,難免要面對越來越沉重的生活壓力。

當你感到焦慮、壓抑的時候,不妨藉助書籍的力量,及時調養好自己的情緒。

編劇徐文華,曾有過一段痛苦難熬的時期。

那段時間,她工作非常不順,婚姻也遇到了危機。

這一切像石頭一樣壓在她的心裡,讓她感到無比煩躁、鬱悶,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

就在她絕望之時,父親的一番話點醒了她:

「你遇到的這一切,百千年前的人們,也同樣遭遇過。內心的糾結和苦痛,都能在書里找到出口。」

於是,她一頭扎進浩瀚的書海。

兩年時間,她讀了數百本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寫下幾十萬字筆記。

書中所蘊藏的智慧,撫慰了她緊繃的身心,也幫她掃清了所有的憂愁煩惱。

經過閱讀的療養,她的情緒慢慢平穩下來,狀態也越來越好。

這之後,她不僅和丈夫修復了關係,還寫出好幾個劇本,在事業上煥發了第二春。

在這世上,讀書,是養好情緒、調整內在狀態最快捷的手段。

翻譯家張谷若一生坎坷曲折,但臉上從不見憤懣憂愁之色。

談及此事,他笑著說,我也沒啥秘訣,就是每天雷打不動地讀一小時書。

面對生活的種種刁難,他用書本調理情緒。

生氣憤怒的時候,他就讀老莊;悲傷難過時,就讀散文詩集;焦躁不安時則讀佛經禪語……

常年的手不釋卷,讓他養成了溫和的性子,從不為破事心煩意亂,活得輕鬆自在。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經過研究發現:

在各種緩解負面情緒的方式中,閱讀效果最佳,6分鐘內就能使不良情緒降低68%。

中年以後,當你被壞情緒纏身之時,與其被負能量拖垮,不如在閱讀中梳理自身。書讀多了,自能止住內心的決堤,安放好喜怒哀樂。

書籍能夠驅散所有負面情緒,用閱讀將身心調成飽滿的狀態,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

到了一定年紀才發現:書,最養人 - 天天要聞

3

書,養心靈

作家史鐵生年輕時,命運就給了他一記重擊,讓他變成了終身殘疾。

在那段暗無天日的日子裡,他陷入了無盡的絕望之中,甚至幾度想到了自殺。

然而最終,還是書籍,把他從絕望的邊緣拽了回來。

他讀羅蘭·巴特的《寫作的零度》,從中找到了閱讀寫作的意義;

他讀劉小楓的《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一改之前的悲觀消極,對自己的人生,有了嶄新的態度。

可以說,是讀書滋養了他奄奄一息的靈魂。

也是讀書,讓他在苦難中成長,從一個羸弱的病人,蛻變成了思想上的巨人。

《潛穎錄》里說:流水之聲可以養耳,青禾綠草可以養目,觀書曉理可以養心。

愛讀書的人,方能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障礙。

到了一定年紀,生活充滿了世事無常,也註定擺脫不了各種磨難。

當你的心靈被現實磋磨得逐漸麻木時,試著用書籍療愈自己。

文物學家王世襄,三十多歲時被下放到偏僻的鄉村。

在那裡,繁重的勞動、枯燥的日常,漸漸耗盡了他對生活的熱情。

就在他感覺活著沒勁的時候,是書籍陪伴著他。

那幾年,只要帶字的紙,舊報紙、老課本,他抓到了就要讀下去。

讀得多了,他的心態慢慢平和。

當別人都在抱怨的時候,他卻用書籍驅散了苦難,享受內心的安寧。

過了幾年,他就被調回城裡,開始研究學問,最終成為著名學者。

成年人的世界,苦難是底色。

但閱讀能讓我們在面對人世間一切悲哀時,能夠保持一分平和與通透。

文字世界之浩瀚,讓我們安然棲身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中年以後,要學會安頓自己的心靈。

多讀書,用書籍滋養靈魂,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精神能量,讓生命充滿陽光。

莎士比亞說: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上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閱讀的意義,不僅在於增長智慧,更能讓你擁有健全的思想,和自由的靈魂。

人過中年,誰都逃不掉情感、家庭、職場帶來的種種疲乏。

但讀書,卻能打開另一方天地,讓我們獲得源源不斷的滿足和滋養。

點個贊吧,學會停下腳步,向內探求,用書籍療養身心,在閱讀中遇見一個全新的自己。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偷聽母親》丨讀者分享會新加坡母親節專場,分享了這篇文章 - 天天要聞

《偷聽母親》丨讀者分享會新加坡母親節專場,分享了這篇文章

奔流新聞訊(記者鄭重)5月11日下午,新加坡讀者分享會第4期母親節專場在中國文化中心圖書館舉行。來自新加坡各行各業熱愛閱讀的華人朋友們歡聚一堂,以共讀美文的方式慶祝母親節。除了現場的60多名觀眾,新媒體《獅城頭條》現場直播也吸引了線上5000多名的觀眾參與。此次活動由獅城讀者分享會、讀者雜誌社、新加坡善濟文化...
川渝媽媽是怎麼做到統一的? - 天天要聞

川渝媽媽是怎麼做到統一的?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愛瑾,感謝大家點點關注,找我不迷路哦!!!今天是母親節,在這裡祝天下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有一種愛,叫川渝母親對子女的愛!這種愛帶點陰陽怪氣,陪伴著我們長大,成年後,又傳承給孩子:我媽媽:一天到黑懶收拾,現在找不到怪那
因為是一個母親,所以更要懂得愛自己 - 天天要聞

因為是一個母親,所以更要懂得愛自己

今天是母親節,朋友圈裡到處都是曬母親節禮物的!是女兒,是媽媽,是兒媳,這是我的多重角色,作為女兒,我希望我的媽媽健康長壽,媽媽健康了,我們才能安心的工作,才能安心的照顧好小家!作為媽媽,我希望我的孩子永遠平安健康!作為兒媳,我也希望我的婆婆
退休後才發現:原來夫妻恩愛全是演給孩子看的 - 天天要聞

退休後才發現:原來夫妻恩愛全是演給孩子看的

搭夥半輩子,戲散場了才看清年輕時候,總覺得兩口子吵架不吉利,在孩子面前裝也得裝出和睦樣。摔了碗要憋著火笑,心裡涼透了還得並排散步。那時候想著,演戲是為了孩子好,別讓娃在提心弔膽里長大。可等到孩子成家搬走了,退休在家大眼瞪小眼,才發現——戲台
母親節致敬我親愛的媽媽 - 天天要聞

母親節致敬我親愛的媽媽

母親節致敬我親愛的媽媽 監利市白螺中心小學五(三)班鄒知夏 親愛的媽媽今天是我們相遇的第1524天,相識的1831天,多出的307天是我在你肚子里和你單獨生活的天數。都說虛歲的來源是和媽媽最親密的十個月。 從這1524天里我見到了一位正值青
李寧YOUNG母親節親子跑"陪伴有愛" - 天天要聞

李寧YOUNG母親節親子跑"陪伴有愛"

5月10日清晨,朝陽公園的綠茵場上,近20名跑團母親與孩子以一場特別的奔跑,為母親節留下難忘回憶。李寧YOUNG以「奔跑同行,伴你有YOUNG」為主題,發起母親節親子跑特別活動,通過2公里的趣味賽道、親子運動與溫情互動環節,用奔跑致敬母愛力
楊樂樂和媽媽做蛋糕過母親節,豪宅意外曝光,到處可見收藏品 - 天天要聞

楊樂樂和媽媽做蛋糕過母親節,豪宅意外曝光,到處可見收藏品

5月11日是母親節,原湖南衛視主持人楊樂樂曬出自己和媽媽一起過節的視頻。因為最近幾年楊樂樂沒有在上班賦閑在家,所以她把媽媽從老家接到長沙和自己同住。楊樂樂媽媽今年已經80多歲了,但是身體還是十分硬朗,住到女兒家之後也沒有當甩手掌柜,只會享受
長沙媽媽的幸福告白:母親節這天,我當媽媽了! - 天天要聞

長沙媽媽的幸福告白:母親節這天,我當媽媽了!

5月11日11:08,長沙普瑞醫院的手術室傳來一聲清亮的啼哭。窗外的香樟樹正搖曳著初夏的光影,長沙的陳女士在丈夫的陪伴下,迎來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一個體重7.2斤的健康男嬰,用他有力的哭聲為這個母親節譜寫了最動人的序曲。「母親節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