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幼兒的自理能力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那麼培養孩子獨立自理能力除了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外,還離不開來自家庭的力量。
但生活中其實很多家長都不太捨得讓孩子做家務,覺得做家務是大人的事,孩子反而會越幫越忙。但其實,做家務是孩子建立自信的一種方式,並能幫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份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快轉給身邊的爸爸媽媽們吧!
圖源/網路
幼兒做家務年齡對照表
2 - 3 歲
會自己使用馬桶;
會自己刷牙;
可以自己澆花;
可以自己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能夠幫媽媽把衣服掛在衣架上;
睡前可以自己整理玩具。
3 - 4 歲
學習擦拭灰塵;
將用完的毛巾、牙刷、臉盆放好;
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臟衣籃里;
飯後自己把碗盤放到廚房水池裡;
能將自己的玩具和書籍放回原位。
4- 5 歲
飯後擦餐桌;
飯前按人數準備餐具;
清洗自己的襪子等小件東西;
可以自己準備自己第二天穿的衣服;
把晾乾的衣褲分類疊放整齊。
5 - 6 歲
學習收拾房間;
掃地、倒垃圾;
學習疊被子;
學習整理自己的小床;
會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的小書包。
圖源/網路
和孩子一起做家務,體驗親子勞動幸福感 。
和爸爸媽媽一起勞動,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親密親子關係、培養協作精神。
圖源/網路
如何讓小朋友愛上勞動?
1、從個人分內工作開始
讓孩子勞動,應根據孩子現階段所具備的能力來安排,以免孩子因挫折而產生畏懼和抗拒感。
比如,先讓較小的孩子擺餐具、收納物品。等孩子大點,讓他學習自己整理房間和小包包,培養秩序感和條理性。再慢慢過渡到讓孩子參與食品購買、加工,從事簡單修理等難度高一點的家務勞動。
2、制定計劃表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他能做些什麼、想做些什麼,儘可能讓孩子感受到主動權。並和孩子合作設計一份勞動計劃表,然後按照計劃表執行每日所需進行的家務勞動,並給予孩子適當鼓勵。
圖源/網路
3、使家務「遊戲化」
遊戲是孩子的學習方式之一,家務也可以遊戲化。我們可以把做家務打造成像遊戲一樣的「闖關升級」模式,為不同的家務活設置不同的難度。
比如,要連續一周都完成在飯前擺放碗筷的小任務,才能在周末的時候和媽媽一起包餃子。或者要掌握按不同顏色、材質給衣服分類的技能後,才能學習「使用洗衣機」這項新技能。
這樣一來,孩子不再覺得做家務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會為了下一個有趣的目標而堅持,把家務當成做遊戲。
4、使家務變成親子活動
很多時候家長只是在籠統地要求孩子去做家務,並沒有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去做。
比如如果要教孩子疊衣服,家長就可以先親自示範一遍,邊做邊告訴孩子疊衣服的具體步驟都有哪些、如何疊會更整齊、疊好以後放在哪裡,這樣孩子就會很清楚地知道他們每一步應該怎麼做。
5、使家務勞動「具體化」
一個模糊的指令,比如「把房間收拾乾淨」,會讓孩子不知道從何下手。
若是將一個任務拆分為具體的小步驟,寶寶理解起來會更為容易,也更有信心完成指令。
所以家長在分配勞動任務的時候,除了要向孩子一步步示範,還要講解好勞動任務的具體要求和細節,讓孩子看清聽懂,並逐步掌握這些技能。
圖源/網路
6、以鼓勵為主,逐步引導
孩子開始嘗試做家務時,由於動作技能還不是那麼熟練,犯錯誤、不會做或做得慢、做不好都是很正常的。
如果家長不耐煩地指責孩子是在「幫倒忙」,或者直接代替孩子去做,就很容易挫傷孩子勞動的積極性。
為此,家長要允許孩子嘗試,鼓勵孩子探索,尊重他們或成功或失敗的勞動成果。每當孩子做好一件事,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們體會到勞動帶來的光榮和快樂,激發他們的勞動熱情。
圖源/網路
另外,當孩子無法勝任某項家務活動或者偶爾表現出抵觸情緒時,家長千萬不要責怪他們,更不能採取強制手段,而應該反過來思考一下當下的家務活動是否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或者暫時放棄,換個時間再讓他們做。
圖源/網路
教育從來都不是只局限在課堂學習,家庭生活中的各種鍛煉機會能帶給孩子更多。看似無意義的家務勞動,帶給孩子的獨立、自信、快樂和能力卻是他們一生的財富。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