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聊聊這事——家長罵孩子,幾乎是育兒里最扎心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話題。
場景都太熟悉了,是不是?
孩子寫作業磨蹭,"慢死了!你就不能麻利點?"
考試考砸了,"看看人家小紅!再看看你!你長沒長腦子?"
不小心打碎杯子,"整天毛手毛腳的!凈給人添亂!"
這些話順嘴就說,好像習慣了。
為啥罵?
就倆字:著急。看見娃磨蹭了、做錯題了、笨手笨腳了,一股火"噌"地衝上來。罵出口那會兒,咱是真覺得為了娃好——這不就逼他長長記性么?下次不就改了么?
可是,孩子聽見了啥?
罵人的話里裹著愛的心意,可鑽到娃耳朵里的,卻是赤裸裸的拒絕:
- "我媽嫌我慢。"
- "我爸嫌我笨。"
- "我不被大人喜歡了。"
你罵孩子,他絕不會因此停止愛你,反而變著法子討好你——"媽別生氣,我這就寫!"他依舊把你當全世界。
但真正發生改變的,是他怎麼看待自己。
他覺得自個兒"不行"、"不夠好"、"就是不如別人"。那顆原本明亮的小心,一次次被指責戳傷,開始躲起來,羞怯、退縮、害怕出錯...
這些評價被孩子存進了心裡,慢慢發酵成"我確實不行"的自卑種子。結果呢?娃從心裡厭棄起了自己:學新東西不敢試了,回答問題不敢抬頭了,做事猶豫不決怕挨罵了——活成小小年紀,卻愁容滿面的樣子。
一句罵,戳破的是孩子對自我的那一點信心。
後來有一次,我在諮詢室遇到個小男孩。他每次寫錯題目就暴躁撕本子、打自己,嘴裡嚷著"我笨死了!學也白學!"我問他:"孩子,為什麼打自己呢?"
他低下頭,聲音很小:
"因為我爸也這麼說...我一錯題,他就搖頭嘆氣,說'你怎麼這麼不爭氣'..."
他早已停止愛自己了,卻還在愛著那個罵他的人。多讓人心酸。
我們該怎麼撐住他搖搖欲墜的內心?
第一步:急什麼?先別開口。
看見孩子犯錯,深吸一口氣,停幾秒再說話——就這點時間差,能攔住大半傷人的話出口。
記住:發火是瞬間,陰影卻是長遠的。
第二步:換一雙眼睛看他。
別老盯著錯誤。試著留意孩子身上的光:
- 今天寫作業比昨天堅持久了?很棒!
- 主動收拾了玩過的玩具?說明有責任感!
- 摔倒了沒哭自己爬起來?真勇敢!
哪怕一點點小亮點,你看見,你點亮——這顆種子就能發芽長成孩子對自己的信心。
第三步:錯了?來,先解決事。
牛奶灑一地了?咱遞個抹布給孩子:"寶貝,擦擦就好了。下次端穩些呀。"
作業卡住了?陪他重新讀題目:"這題有點繞人是不是?媽媽和你一起看看。"
重點在這:你是要懲罰他?還是幫他成長?
前者傷他,後者救他。
我們父母啊,是孩子世界裡最初的照鏡人。你誇他好看,他便自信;你嫌他蠢笨,他便怯懦。若我們總把罵當作糾正的工具,孩子最後只會內化這聲音,長成一個習慣自我否定的大人。
真正的愛該是托底的——無論摔倒多少次,回頭總有你接住他、扶穩他,讓他信自己還能再來。請相信:被愛意撐起來的孩子,才有勇氣大步去追夢。
從下一句開始,換種方式對孩子說話。他眼中的世界會因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