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沉迷手機」束手無策的家長,試試《紐約時報》的4點建議

2021年09月05日20:43:07 育兒 1632

紐約時報有篇文章【1】專門研究了上癮的生物學機制,發現:

環境對上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只要通過改變環境,就能解決人的上癮問題。


大腦獎勵迴路

科學家發現人的大腦中存在一種「獎勵迴路」,其中有兩項關鍵部分:一 多巴胺; 二 感受多巴胺的受體【2】。

多巴胺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概念,其作用大致是:

當人遇見特定的事物時,腦中會產生多巴胺,這就相當於在告訴大腦:「這件事件很重要,繼續做!」

當我們面對美食、性、金錢和吸食毒品時,大腦都能產生多巴胺,所以有人一吃美食,就停不下來,有人看見美女就欲罷不能,有人……

而多巴胺受體就相對冷門一點,它就像是接收多巴胺的感測器,感測器越多,這個人感受多巴胺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說這個人就越容易滿足。只要一點點多巴胺,這個人就能很快樂了,即他不需要更多的多巴胺,他不容上癮。

而該受體少的人,感受多巴胺的效率就低,就不容易滿足。為了讓大腦快樂,他需要更多的多巴胺去彌補受體的不足。就像吃甜食,普通人一個甜筒就夠了,而她則需要兩個。

對「孩子沉迷手機」束手無策的家長,試試《紐約時報》的4點建議 - 天天要聞

甜筒


01 越上癮,多巴胺受體變得越少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對毒品、酒精上癮的人員中,多巴胺受體會明顯地減少,並且在戒除很長時間後,該受體依然沒有恢復到之前的水平。

這說明,大量地服食毒品或酒精會讓人的多巴胺受體變少,從而為了獲得相同的快樂,大腦就會命令他攝入更多的毒品或者酒精作為補償,而更多的酒精和毒品又使多巴胺受體減少。上癮本身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02 改變環境,可以改變多巴胺受體

研究人員做了一個猴子和可卡因的實驗。實驗中,有一批被單獨關在各自籠子里的猴子,實驗人員對其餵食可卡因,並且猴子對可卡因產生了依賴性。然後把這批猴子放到幾個大籠子里群養,一段時間後,有的成了各自籠子里的猴王,剩餘的大多數成了被統治階級。

經過研究發現:

成了猴王的那些猴子,大腦里的多巴胺受體變多了,然後對可卡因的需求變少了,因為他們在新的環境里得到了更多的注意力、更多的梳毛,更多的食物。

對「孩子沉迷手機」束手無策的家長,試試《紐約時報》的4點建議 - 天天要聞

梳毛是動物間的關愛行為

反而被統治的猴子,大腦里的多巴胺受體減少了,對可卡因的需求量開始變大,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如以前了。

從猴子身上可以觀察到,正面的環境讓它們的多巴胺受體變多了,減少了對可卡因的依賴。而負面的環境讓多巴胺受體變少了,增加了對可卡因的依賴


03 多巴胺受體的可逆性

接著,實驗人員把猴子們弄回了原來的「單人間」,猴王因為失去了原來的地位、梳毛、食物等待遇,它們的多巴胺受體開始減少,對可卡因的需求又開始上升。

而被統治的猴子在回到自己的「單人間」後,由於沒有了被統治的壓力,多巴胺受體開始恢復,對可卡因的需求開始降低。

多巴胺受體不僅可改變,並且可逆,關鍵在於環境的壓力。


04 誘惑引發的上癮

文章舉了一個美國肥胖率的例子,1990年沒有一個洲的肥胖率超過15%,而2015年,44個洲的肥胖率超過25%。這是因為高糖、高卡路里的食物變得便宜和無處不在,獲得它們變得越來越容易。

對「孩子沉迷手機」束手無策的家長,試試《紐約時報》的4點建議 - 天天要聞

無處不在的高熱量食品

在中國也是同樣的趨勢:我國肥胖發病率(依WHO的BMI≥27.5kg/m^2標準)由1993年的4.2%增加到2015年的15.7%。如今各個社區都是遍地的零食店,美團宵夜還能送貨上門。

對「孩子沉迷手機」束手無策的家長,試試《紐約時報》的4點建議 - 天天要聞

國內的零食店

正如古話: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預防吃下更多的食物,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盡量遠離這些誘惑。

小結:

該實驗的種種數據表明:上癮的決定性因素——多巴胺受體是受環境的影響和改變,也就是說戒除酒癮,甚至是毒癮都具有實踐和科學理論上的可行性。


手機上癮的現狀

根據《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有56.4%的未成年人玩手機遊戲,有13.2%在工作日玩手機遊戲日均超過兩小時,其中男性佔93%。這個數據還未計算玩社交網路、刷抖音的女孩子們,如果算上他們,我預計這個比例會超過75%

《報告》中還舉了很多極端的例子:上海的黃爸爸跟調查人員說,「孩子現在雖然在上學,但是學習已經一塌糊塗,之前考試經常考90多分,現在也就能考50多。現在上課就睡覺,沒有任何興趣。我們叫他不要玩遊戲,他就會發火,前段時間甚至還會動手……」

對「孩子沉迷手機」束手無策的家長,試試《紐約時報》的4點建議 - 天天要聞

沉迷手機

沉迷手機的危害不言而喻,很多家長都嘗試過強制禁止玩手機,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如上面的黃爸爸的兒子甚至要和他動手了。


如何科學地讓孩子遠離手機?

對「孩子沉迷手機」束手無策的家長,試試《紐約時報》的4點建議 - 天天要聞

根據這份研究成果,我們可以作以下四點的嘗試:

01 因為上癮本身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是越早干預越好

02 因為正面的環境可以增加多巴胺受體,所以家長應該主動、積極地給孩子創造一個正面的環境。比如更多的家庭互動:爸爸可以和孩子吐槽一下學校的食堂和公司的食堂,吐槽一下身邊的同學、同事,聊一聊最近要上映的電影和自己小時候看的電影有什麼區別,聊一聊各自喜歡的明星等,聊一聊自己小時候是如何被爺爺奶奶教育的。

千萬不要一聊就是作業、分數等讓孩子倍感壓力的內容。或者周末去爬個山、打個球等戶外項目等都是非常好的活動。

總之,只要家長肯主動花心思,找點共同話題和興趣肯定是不難的。因為根據研究,人只要處於一種開心的狀態,多巴胺受體就會增加,成癮性就會降低。

03 過大的壓力也會減少多巴胺受體,現在學校的課業本身就很忙,初中的孩子作業做到11點也是家常便飯的事,我知道不少學生一周要上4,5種甚至更多的補習班。周一到周日的連續學習讓很多孩子的壓力過大,這也是促使他們對其他事物上癮的原因之一。

現在國家出台雙減政策,剛好可以緩解孩子這一問題,家長盡量少安排補習或者不安排補習

04 清除孩子身邊所有的誘惑。孩子的可感知範圍內不要出現有人玩遊戲、刷抖音。孩子的生活範圍主要就是學校和家庭,學校里自然沒有什麼誘惑,主要是家裡的哥哥姐姐、媽媽爸爸,晚上在家裡,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使用手機,手機遊戲和抖音更是要禁止。把誘惑的源頭切斷了,孩子玩手機的慾望自然就降低了。

2010年底,喬布斯對《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記者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說,他的孩子從沒用過iPad。Twitter的創辦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給兩個年幼的兒子買了數百本書,卻不給他們買iPad。

對「孩子沉迷手機」束手無策的家長,試試《紐約時報》的4點建議 - 天天要聞

世界頂級智能設備和社交網路公司的創始人們,居然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觸智能設備。在中國,我們可以猜測一下,馬化騰會不會讓他的孩子玩《王者榮耀》?


總結

只要做到以上4條,我相信你的孩子從今天起就能漸漸地遠離手機。

教育孩子是讓無數家長頭痛的難題,他們屢戰屢敗,似乎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其實,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面對複雜問題時,首先就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拆解,當看到問題的本質時,距離勝利就只剩下對時間和耐心考驗了。


註:

  1. 2017-7-2《What Cookies and Meth Have in Common》
  2. 學術名稱:D2 receptors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老話「墳上泥土呈金色,後代子孫會進財」,啥意思,有道理嗎? - 天天要聞

老話「墳上泥土呈金色,後代子孫會進財」,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祖墳的風水與家族興衰常被賦予神秘聯繫,民間流傳的「墳上泥土呈金色,後代子孫會進財」便是典型例子。這句俗語表面指墳墓土壤顏色與財運的關聯,實則暗含古人自然觀察、五行學說與倫理觀念的多重交織。要探究其真實含義,需從民俗學、地理學及歷史背景等多維度
旺自己的最好方式,其實就三句話 - 天天要聞

旺自己的最好方式,其實就三句話

曾聽聞這樣一句話,擲地有聲:「你,是你的主宰。」你的情緒,宛如手中可調控的琴弦,能奏出或激昂或舒緩的旋律;你的生活,恰似一張等待繪製的畫卷,色彩與構圖皆由你決定;你的人生,更是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戲劇,劇情走向全憑你掌控。
人這輩子,有七難(誰也躲不過) - 天天要聞

人這輩子,有七難(誰也躲不過)

人生猶如一場漫長且充滿未知的旅程,每個人都會在這條道路上遭遇形形色色的難題。有些困境看似能繞開,實則無人能真正置身事外。以下這七難,無論身份高低、財富多寡,終將一一面對。
銳評|血鉛事件匪夷所思,幼兒餐食安全豈容半分失守 - 天天要聞

銳評|血鉛事件匪夷所思,幼兒餐食安全豈容半分失守

備受關注的天水幼兒園幼兒血鉛異常事件,有了最新調查進展。據通報,事件起因是園方在部分面點製作過程中非法添加使用了不可食用的彩繪顏料。而據警方介紹,如此荒誕之舉,始作俑者的初衷竟是「進一步擴大生源,增加收益」。鉛是公共健康領域最受關注的有毒化
45歲老師帶71歲失智的母親上班,卻被家長圍堵「討說法」! - 天天要聞

45歲老師帶71歲失智的母親上班,卻被家長圍堵「討說法」!

45歲男老師帶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母親上班,還安排母親在學校幹活,誰料,學生家長知道後竟圍堵學校「討說法」。男老師叫孫元金,出生在普通家庭,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一個人照顧他,生活艱難,但是母親卻拉著他說:「兒子,一定要好好讀書,才能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