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兒童早期矯正:一半兒童被勸退!醫生:有的家長求著戴面罩,真沒必要

2025年07月02日19:10:26 育兒 8018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侯冰玉 攝影 陸梓昕

地包天、深覆合、腺樣體面容……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講孩子牙齒髮育的小視頻出現,很多家長深受影響,害怕錯過給孩子牙齒矯正的最佳時機,帶著孩子不斷湧進口腔正畸科。

但其實,大部分孩子都不需要矯正。

「憑我的印象,至少是50%以上的孩子都被我勸退回去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正畸科主任醫師喬義強面對焦慮的家長,常給出這樣的建議:「定期觀察就行,目前不需要做任何處理。」

揭秘兒童早期矯正:一半兒童被勸退!醫生:有的家長求著戴面罩,真沒必要 - 天天要聞

來尋求矯正的孩子年齡越來越小,醫生:完全沒必要

33歲的全女士,今年有一個8歲半的可愛女兒。

但在幾年前,她發現孩子嘴有點突,門牙頂了出來,上嘴唇還有點往上翻,有點像網上說的「腺樣體面容」。

全女士趕緊帶孩子去檢查了腺樣體,發現堵塞只有不到30%,醫生建議先不用干預,等孩子再大一點,腺樣體自然會慢慢萎縮。

腺樣體是不用管了,但孩子嘴突怎麼辦呢?全女士又帶著孩子前往醫院正畸科就診。

「醫生,您看我們這要不要矯正一下?」

「孩子這個情況目前不用矯正,她恆牙還沒換完,只需要每年定期複查一次,觀察一下發育情況就行。」

「那現在不矯正的話,以後會不會矯正不過來了?」

「不會的,你現在矯正,讓孩子多受兩年罪,和再過兩年最佳時期矯正,效果是一樣的。」

揭秘兒童早期矯正:一半兒童被勸退!醫生:有的家長求著戴面罩,真沒必要 - 天天要聞

聽罷醫生的分析,全女士的心這才放下來。

「孩子6歲的時候,我就帶她來看口腔科,就是怕錯過矯正的最佳時機,給孩子耽誤了。畢竟是女孩,相貌還是很重要的。」全女士這樣告訴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在喬義強的診室,經常會上演這樣的「勸退」場景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容貌很關注,就怕錯過最佳矯正時期,有的兩三歲孩子剛長滿牙,看著有點『地包天』,就來到我這兒想給孩子矯正,請求給孩子戴面罩,其實完全沒必要。」喬義強說。

矯正並非越早越好,有些早矯對孩子是「災難」

為什麼沒有必要?並非不為孩子的發育和面容考慮,而是根本沒有到矯正的最佳時機。

喬義強指出,兒童牙齒矯正需要科學把握以下幾個時期:

乳牙期(約2歲半起),重點在預防齲齒,通過定期檢查、塗氟和窩溝封閉來保護牙齒,而非矯正。

替牙期(6歲之後),是判斷是否需要干預的關鍵期。

只有出現頜骨發育和咬合障礙或嚴重影響牙齒替換和功能的情況,才考慮進行早期干預或矯正。 

而在恆牙早期(生長發育高峰期前,約10歲左右),是進行功能性頜骨矯正的合理窗口期。

需要專業的醫生通過對牙齒替換情況、第二性徵發育、頸椎骨齡片進行專業評估,來判斷最佳矯正時間。

喬義強特別警示了過度和不必要矯正的危害,尤其是低齡兒童長期佩戴複雜矯治器

揭秘兒童早期矯正:一半兒童被勸退!醫生:有的家長求著戴面罩,真沒必要 - 天天要聞

  「有些小孩子從很小就開始戴面罩,我覺得那對孩子是災難性的。」他解釋,一個簡單的乳牙期「地包天」,可能在3、4歲時,用簡單的方法(如活動矯治器),花很少的錢,在一兩個月到半年內就能解決,如果選擇複雜的矯正器往往會給孩子的心理來抵觸,甚至傷害。

「你讓孩子從5歲戴到12歲能達成的效果,我們在他10歲、11歲時給他戴一年,一樣能達到效果。」他強調,讓年幼孩子長期忍受不適的矯治器,往往源於家長焦慮或部分醫生專業認知的局限。

對於家長的「早矯」焦慮,醫生給出專業提醒

記者發現,目前,不少家長都有「早矯焦慮」。

在某平台上搜索「兒童牙齒矯正」,有不少家長分享自家孩子「腺樣體面容」「口呼吸」等現象,內容中不乏「矯正要趁早」「越往後拖可能越嚴重」等內容。

面對家長的「早矯焦慮」,尤其是替牙期矯正的混亂現狀,喬義強深感憂慮。

揭秘兒童早期矯正:一半兒童被勸退!醫生:有的家長求著戴面罩,真沒必要 - 天天要聞

他提醒廣大家長:

定期檢查重於盲目矯正。孩子2歲半乳牙長齊後,建議每半年至一年看一次牙醫,重點在防齲,個別才需咬合誘導。

充分信任專業評估。超過一半的孩子被勸退,意味著多數情況屬於「焦慮就醫」。若醫生判斷暫無大礙,定期複查即可。

警惕過度治療。對建議低齡兒童進行長期、複雜矯正(如佩戴面罩數年)的方案需格外謹慎,多聽取專業意見。

正視成年需求。若有功能或健康問題,成人正畸依然可行。

預防大於治療。」喬義強強調,與其將來花費更多金錢和時間矯正,不如從小做好牙齒防護,並在真正需要干預時,選擇科學、適度、高效的治療方案。

拒絕被焦慮裹挾,是對孩子牙齒健康最理性的守護。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編輯:郭莉培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兒子大了,媽也得學會放手 - 天天要聞

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兒子大了,媽也得學會放手

高三那點事兒,做過父母的都懂。辭職、租房、陪讀,咱們中國爸媽特別是媽媽,為了孩子什麼都豁得出去。別說小出租屋蝸居一年,天塌下來都認。有誰不是想著:「我再堅持堅持,他就能上一所好學校!」但是時代變了,眼下陪讀早把家變成了「全職保姆加心理諮詢室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 天天要聞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原來,你會經歷必須經歷,你會走過必須走過的,你會失去不可避免的,你會承受難以承受的,你會撐住不能撐住的,你會肩負必須肩負的一切,這就是人生。
一個人(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一個人(深度好文)

自誕生至終結,無人能全程相伴。父母會老去,留下我們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朋友會散落在天涯,各自追尋夢想;愛人或許也會在某個轉角離去,留下我們獨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孤獨,並非我們主動選擇,而是生命賦予的必然課題。周國平曾言:「孤獨是人的宿命。」學會與孤獨共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