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的经典巨作,
也是古人对人类健康事业和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中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而没有《黄帝内经》,就没有中医几千年来的发展与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重要的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传载了汉朝以前人们总结的传统的哲学思想及思维方法,
涵盖了汉朝以前所掌握的天文、历法、气象、物理、数学、地理、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层面的知识,揭示了人类的生命的规律,是以一部生命科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
中医学有四大经典著作,分别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神农本草经》,后面三部经典成书时间晚,其理论渊源大部分来源于黄帝内经,可以说是传承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和思想。
在四大经典之中,《黄帝内经》当之无愧为首位。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明确表明,该书沿袭了《黄帝内经》的思想,又结合自身的临床用药经验,著而成书。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的最早的奠定针灸学基础的书,序中也写明沿袭了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灵枢》两篇的思想。
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篇写明 ,欲为大医者,必谙素问、真经(灵枢)、甲乙经。
历代名医都是先从黄帝内经开始学,先用黄帝内经打基础,再去学针灸或者药理。
《黄帝内经》中总共使用了2268个汉字,其中“道”字就出现了269次。
269次论道,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解释和意义。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哲学,在大宇宙的宏观角度去看待问题,又讲到了人本身的生命、生理、病理、内外妇儿各类疾病的症状、诊断、命名、治疗等一系列知识。
中医之所以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因为中医是从宏观角度去看待问题的。中医讲究整体观、辩证观,但凡学习中医的人必须从黄帝内经入手。带领大家把深奥的通俗的简单的形象明了地讲解出来。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但《黄帝内经》却不是他写的。在汉朝的时候,学术界有一股“托古”之风,找个很有名的人题字或者写序,提高作品的价值。
而且汉朝之时,黄老之学,在汉朝初中期盛行。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备受推崇。
《黄帝内经》,以黄帝命名,即表示“其源亦远,其道亦正”。
269次论道全面概括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全面深入地运用到了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中,构建了宏伟辉煌的中医养生学,
只有把《黄帝内经》搞明白,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大医。不读经典不成名医。喜欢中医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经典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