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 | “逝者的声音并未消逝”: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记忆而战

2025年07月11日00:22:31 历史 1233
来稿 | “逝者的声音并未消逝”: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记忆而战 - 天天要闻

波斯尼亚穆斯林女性尤苏福维奇·萨伊玛在斯雷布雷尼察纪念中心的墓地前祈祷,她的两个儿子和丈夫于1995年被杀害并埋葬于此。摄影:达米尔·沙戈利/《卫报》

来稿 | “逝者的声音并未消逝”: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记忆而战 - 天天要闻

大屠杀三十年后

“收集这些遗物,本身就是一场斗争”,纪念中心负责人埃米尔·苏尔亚季奇说。他指出,许多展品是大屠杀相关多起罪行调查中的证据。苏尔亚季奇说,“这些物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某人存在过的唯一物理证据。它们诉说生命,诉说死亡,诉说两者之间的一切。当我们将它们陈列在纪念中心时,它们述说了一段无声的历史。”

作者:Julian Borger

译者:赵健舟

编辑:阿K

在欧洲中部发生大屠杀三十年后,由于肇事者及其盟友不懈地掩盖证据,世界其他地区关于这场屠杀的记忆正逐渐消退。然而,斯雷布雷尼察周边山丘和田野中庞大的谋杀现场仍在不断吐露出受害者的遗骨。

在距离斯雷布雷尼察镇6英里(10公里)的布拉图纳茨镇,最近举行了一场集体葬礼,埋葬了前一年确认身份的受害者遗骸。来自全国各地的伊玛目聚集在一起,在六具覆盖着蓝金色波斯尼亚国旗的棺材前祈祷。

大约一千名波斯尼亚克族人聚集在周围的墓地。挖掘机新挖出了六个墓穴,其中一个只是一个小沟,用以安葬一岁大的阿尔梅拉·帕拉甘利贾。她和母亲齐内塔一起,在波斯尼亚塞族枪手攻入约舍瓦村时被杀害。

来稿 | “逝者的声音并未消逝”: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记忆而战 - 天天要闻

波斯尼亚穆斯林在布拉图纳茨为六名遇害者举行葬礼。摄影:达米尔·沙戈利/《卫报》

齐内塔的丈夫阿尔梅拉的父亲哈伊鲁丁·帕拉甘利贾站在墓旁,看着自己的妻女终于被安葬在最后一次拥抱她们之后,他已经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他说,“知道她们在哪里,至少算是一种安慰”,但凹陷的脸颊和失神的目光却让他不像一个平静的人,而更像被悲痛掏空的人。他母亲和兄弟的遗体至今仍未找到。

他在墓前徘徊良久,然后跟随人群沿着一条狭窄的道路,从穆斯林墓地走向布拉图纳茨的主干道。塞族警察维持着交通秩序,但与送葬者没有其他互动,悼念者们登上大巴离开小镇时,当地塞族人继续忙碌,目光避开彼此。仿佛这些埋葬了亲人的悼念者在完成后事后,自己也如幽灵般隐形了。

布拉图纳茨的大多数塞族居民是在该镇穆斯林人口被杀害或驱逐后,从波斯尼亚其他地区迁来的。许多人居住在逝者的房子里。尽管这座小镇和通往斯雷布雷尼察的整个山谷在历史书中臭名昭著,但当地的人们并不讨论大屠杀话题。

1995年7月11日,波斯尼亚塞族武装夺取了这一地区,这是一个本应受联合国保护的避难所。在几天内,超过8000名男子和男孩(几乎全是波斯尼亚克族人)在这里被杀害。在此前三年战争中,该国东北部的这一地区已有数千波斯尼亚克族人被杀,但斯雷布雷尼察屠杀的规模和速度最终震惊了世界,最终促使国际社会采取果断行动结束冲突。

来稿 | “逝者的声音并未消逝”: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记忆而战 - 天天要闻

女性们在集体葬礼上祈祷,为那些遗骸终于被确认身份的逝者送行。摄影:达米尔·沙戈利/《卫报》

布拉图纳茨和斯雷布雷尼察现位于波斯尼亚塞族共和国(Republika Srpska)境内,这是一个由1995年11月结束战争的《代顿和平协议》创建的塞族自治实体。塞族共和国控制当地警察,并在整个地区悬挂塞族旗帜。其领导人不仅否认大屠杀,还美化凶手。

“战后完全的沉默已演变为字面上的大屠杀庆祝”,出生于斯雷布雷尼察的作家、人类学家、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哈里兹·哈利洛维奇说。“这不是零星的仇恨言论,而是逐渐变得完全主流。”

去年,哈利洛维奇发表了一项研究,分析了所有歌颂大屠杀的流行塞族歌曲。其中一首歌呼吁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重复三次”,并包含这样的诗句:“法托,安心睡吧,你的亲人全被屠杀/只有穆约还在,他被吊在大门上”。歌词用常见的穆斯林名字的昵称来嘲讽幸存者。

来稿 | “逝者的声音并未消逝”: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记忆而战 - 天天要闻

1992年被杀害的婴儿阿尔梅拉·帕拉甘利贾被安葬在纪念中心。摄影:达米尔·沙戈利/《卫报》

“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胜利主义歌曲的演奏地点,并不是在某个偏远的、封闭的极端民族主义者聚集地,而是在洗礼、婚礼和生日派对上。”哈利洛维奇说。

波斯尼亚塞族领导人米洛拉德·多迪克称大屠杀为“人为设计的悲剧”,声称许多死者实际上还活着。

在五月布拉图纳茨的葬礼上,发表演讲的幸存者将否认大屠杀的环境视为一种生存威胁,称之为潜在的第二次大屠杀。“我们逝者的声音并未消逝。他们依然与我们同在,他们要求我们在否认罪行的氛围无处不在的机构中不要保持沉默。”

演讲者是阿尔玛萨·萨利霍维奇,她的哥哥阿卜杜拉在1995年斯雷布雷尼察暴行中被杀害。由于阿卜杜拉的遗体被分批找到,家人不得不为他举行了两次葬礼。

来稿 | “逝者的声音并未消逝”: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记忆而战 - 天天要闻

斯雷布雷尼察纪念中心,埋葬了数千名在大屠杀中遇害的波斯尼亚人。摄影:达米尔·沙戈利/《卫报》

在1995年大屠杀发生后,塞族武装为掩盖罪行,匆忙挖掘了一批乱葬岗,将遗骸转移到其他地点。他们使用大型机械挖掘机,粗暴地切割尸体,混杂了骨头,使得寻找和辨认受害者的过程变得极其复杂和痛苦。

大屠杀分两波席卷了波斯尼亚东北地区。第一次是在1992年,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试图建立“大塞尔维亚”,对穆斯林村庄和城镇发起了一系列协同突袭行动。33年后在布拉图纳茨安葬的帕拉甘利贾一家便是其中的受害者。

那些大屠杀的幸存者逃往斯雷布雷尼察,这座古老的银矿小镇在1993年4月被宣布为联合国保护的“安全区”。阿尔玛萨·萨利霍维奇在六岁时,随家人深夜穿越森林逃到斯雷布雷尼察。

“我记得姐姐拉着我往前走,因为要爬很多坡,我的手臂疼得厉害,”她说。在蓝盔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看守下,她对那两年的最深刻记忆是饥饿。斯雷布雷尼察被塞族武装包围,食物供应断续,大多靠空投送达。

1995年7月6日凌晨3点,第二波杀戮来袭。联合国保护的“安全区”幻象破灭,波斯尼亚塞族军队在拉特科·姆拉迪奇将军的指挥下开始进攻。守卫该区域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荷兰营在进攻面前放弃了哨所,许多当地的穆斯林男子逃入森林。周边村庄的平民逃往斯雷布雷尼察镇,最终聚集到位于布拉图纳茨路上更北边的波托恰里的一座电池厂,即联合国荷兰部队的总部。

阿尔玛萨的哥哥阿卜杜拉和姐姐法蒂玛设法攀附在联合国撤退的卡车边,进入了波托恰里。他们是获准进入的当地人之一。阿尔玛萨、她的母亲和另外两个兄弟姐妹则步行跟在后面。到7月11日晚他们到达时,电池厂的大门已关闭,他们只能在外面露营。

来稿 | “逝者的声音并未消逝”: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记忆而战 - 天天要闻

最新确认身份的六名受害者的棺材在他们迟来的葬礼上被抬送。摄影:达米尔·沙戈利/《卫报》

第二天,塞族武装控制了波托恰里,他们穿过人群,将男子和青少年男孩拉走进行审讯,这些人再也没有回来。妇女、幼儿和老人被送上大巴,前往波斯尼亚军队控制的地区。

7月13日星期四,电池厂内的人群遭遇了厄运。塞族人命令他们两人一组走出来,荷兰士兵将他们交出,任由他们被抓走。阿卜杜拉和法蒂玛一起走出去,但18岁的阿卜杜拉被拉出,与其他男子和男孩站在一起。他后来在靠近边境城镇兹沃尔尼克的一个处决点被杀害。

波托恰里的电池厂现已成为斯雷布雷尼察纪念中心,巨大的大厅内摆放着文物,旁边是铁托时代遗留的重型机械残骸。荷兰维和部队留下的痕迹被保留下来,包括士兵们对那些本该由他们保护的、波斯尼亚女孩的恶毒涂鸦。

偶尔会有荷兰退伍军人重访这个地方,这里是他们国家军事史上最耻辱的篇章之一。最近,一位退伍军人指出了一处之前未被注意的恐怖遗迹:工厂大厅高处的一些绳索,一些当地女孩曾试图用这些绳索上吊,以免向等待她们的塞族人屈服。

来稿 | “逝者的声音并未消逝”: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记忆而战 - 天天要闻

幸存者和亲属触摸他们挚爱的墓碑。摄影:达米尔·沙戈利/《卫报》

斯雷布雷尼察纪念中心宛如一座岩石小岛,屹立在否认罪行的海洋中,不断受到敌意浪潮的冲击。今年3月,多迪克威胁要驱逐波斯尼亚国家当局并强行推动分裂,导致纪念中心被迫关闭。在政变威胁暂时消退后,中心得以重新开放,但周边地区的屠杀证据正在被抹去。其中一处处决地点——克拉维察的一座旧农业仓库,已被翻新,机枪留下的弹痕被粉刷掩盖。现在那里被锁在铁门后,一只拴链的狗对任何试图靠近的人狂吠。

去年10月,甚至有人试图在网上抹去纪念中心的存在,谷歌地图上将其标记为“拉特科·姆拉迪奇公园”,这一篡改持续了几天才被发现。

在如此敌对的环境中,纪念行为本身就是一场斗争。DNA分析技术被以空前规模运用于遗骸识别工作。为纪念7月11日大屠杀30周年,中心扩展了一个占地4300平方米的展览,重点展示从遗骨中发掘出的个人物品,以及这些物品诉说的逝者故事。

来稿 | “逝者的声音并未消逝”: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记忆而战 - 天天要闻

斯雷布雷尼察现位于塞族共和国境内。摄影:达米尔·沙戈利/《卫报》

玻璃展柜中展出了手表、皮带、眼镜、笔记本、人们喜欢的足球衫和身份证。每件展品都悬挂在白色幕布前,幕布上印着它们主人的影像。在旁边的房间,视频屏幕播放着幸存亲属的讲述,解释每件物品的意义,诉说着被杀害的亲人的故事。

在阿卜杜拉·萨利霍维奇的展品中,选中的是一段视频中的静止画面,画面中他还是个小学生,正在向班级做报告。相关的证词来自他的姐姐法蒂玛,她在1995年7月那天与他一起走出电池厂,两人都知道那将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在最后时刻,她再也无法承受那种压力。“我一直陪着他走,然后请求我的朋友尼哈达……陪在他后面。我走在前面,”她在录制的证词中泣不成声地说,“我永远不会原谅自己那样做。”

在另一个展厅,展示了一长排破损的鞋子,这些鞋子属于1995年7月试图穿过森林逃跑的数千名男子和男孩,他们在伏击中被屠杀。斯雷布雷尼察纪念中心的策展人用金属探测器和GPS设备,反复在森林和田野中搜寻,精心收集这些鞋子和其他个人物品。

收集这些遗物,本身就是一场斗争”,纪念中心负责人埃米尔·苏尔亚季奇说。他指出,许多展品是大屠杀相关多起罪行调查中的证据。苏尔亚季奇说,这些物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某人存在过的唯一物理证据它们诉说生命,诉说死亡,诉说两者之间的一切。当我们将它们陈列在纪念中心时,它们述说了一段无声的历史。

#

作者

赵健舟,普通的高校教书匠,入门的国际法学人,摸鱼的历史爱好者

#

我们是谁

我们的世界不止有一种声音 | 独立·多元·深度

日新说深耕国际议题,秉持普世价值与人文精神,致力于多元视角讲述与思考我们的世界。

欢迎关注我们其他平台账号(腾讯新闻、微博、头条、B站、百度、小宇宙):日新说Copernicium

每日更新,敬请期待,若想投稿或加入读者社群请添加小编微信:rixinshuo114

#

关注我们

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观点不合,欢迎投稿~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新华全媒+|“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天天要闻

新华全媒+|“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7月9日在西夏陵博物馆拍摄的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7月10日拍摄的西夏陵3号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7月10日拍摄的西夏陵3号陵(...
沿海省市6台联播!620年前郑和的“罗盘”我们这样接过…... - 天天要闻

沿海省市6台联播!620年前郑和的“罗盘”我们这样接过…...

7月11日上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福建新闻广播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上海第一财经广播江苏太仓融媒体中心福建长乐融媒体中心福建福清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启沧海云帆丝路新——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暨中国航海日特别直播【点击图片回看直播】本次直播以福建新闻广播为总直播间,通过多地记者连线、现场采访、专题视频...
戴笠香港被拘真相揭秘:军统头子颜面尽失的三天 - 天天要闻

戴笠香港被拘真相揭秘:军统头子颜面尽失的三天

资料图片:戴笠1936年3月下旬,香港各报均以醒目的通栏标题登载了一则消息《军统局特工首脑戴笠被香港警务处拘留》。戴笠,这个掌握着5万多名军统特务、世人皆知的杀人魔王、国民党许多军政要员都忌惮三分的军统头子,是怎么被香港警察拘留的?他好好的
华夏这五千年,遭遇4次危机,但总有“神人”出现,化险为夷 - 天天要闻

华夏这五千年,遭遇4次危机,但总有“神人”出现,化险为夷

“滚滚长江东逝水”,改朝换代多了去。可中华民族的根,一直没断过。不过,在此期间,也是险象环生,这根,曾四次差点被刨被断。好在,每一次,总有“神人”出现,化险为夷,此乃中华国运!头一次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八王之乱把国家搅成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