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2023年12月05日17:46:17 历史 1172

汉中,位于陕西西南部。汉中,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120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汉中之名,始于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汉中郡(治所在今安康市)。

汉中,兵家必争之地、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得汉中者得天下!汉王刘邦、蜀相诸葛亮宋武帝刘裕都与汉中有不解之缘。更有无数文人墨客,曾为汉中留下瑰丽的诗篇。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汉中地形(图片来自网络)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清朝时期,那时候的汉中,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为此,笔者搜集了20多张汉中老照片,均为当时在汉中考察和生活的外国摄影师拍摄。

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笔者为其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以求最大限度接近实景。这些老照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中当时的城市和人文风貌。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这座雄伟的建筑,就是汉中的北城门。汉中自古便为交通枢纽、战略要冲,城池饱经战火,屡毁屡建。在明清时期,对城墙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这张照片拍摄于1875年。

当时的汉中城,规模不小,周长九里三分(4.65公里)。共有四座城门及城楼:朝阳门(东)、望江门(南)、振武门(西)、拱辰门(北)。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1904年,意大利人南怀谦站在这个位置,用相机拍下了汉中南城墙的一段。城墙高大壮观,一眼望不到尽头。远处,突出墙面的墩台和高耸的望楼清晰可见。

据《汉南续修郡志》记载,明清时期对汉中城进行过不下十次的整修。从此,汉中城池固若金汤。由此可见,汉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1875年,汉中府地方官府院内景象。院内主体建筑面阔五间,房前建有汉白玉栏杆。在正屋的房檐下,悬挂着“廉洁清正”的匾额。在正屋的两侧,各有一间小房子,可能是马棚。整个院子看起来有几分破败。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这是汉中城内的一条街道,街道笔直,两侧是商铺。传统的民居建筑,古色古香。在街道的尽头,能依稀看到高大的钟鼓楼。街道上人流如织,一幅繁华的景象。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1875年,站在汉中城墙上远眺。城台上的城楼很壮观,城墙垛口上坐着一名看风景的男子。在古代,城楼是城池的标志,是瞭望所,更是战时守城将领的指挥部。在汉中城墙的内侧,是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和院落。房屋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边。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1875年,汉中洋县开明寺附近景象,左侧宝塔十分显眼。据汉中府志》记载,寺塔均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14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丛林,有浮屠高十三层。

然而,寺院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剩下了这座宝塔。该为洋县内仅有的古建筑物,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这是汉中文庙棂星门前的景象。棂星门,是一座高大的五间六柱木牌坊,飞檐高挑、雕梁画栋,十分精美。棂星门正中前方为泮池。牌坊前面,矗立着两尊石狮子。

汉中文庙,又名“汉中府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后历经多次重建。汉中文庙重建迄今600多年,是汉中历史文化名城重要遗迹。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1904年,意大利人南怀谦,在汉中勉县万寿宫附近,拍摄下了这座古塔——万寿塔。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历经400多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万寿塔为六边砖构空心式建筑,共十一层。为过去勉县的地标和“旧八景”之一。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这是100多年前汉中武庙景象,院内亭台楼阁建筑众多。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又称武成庙。主要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史料记载,宋朝时追封古代名将72人,诸葛亮、张飞关羽张辽等九人位列其中。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照片中这个坐在桌前吃饭的外国人,就是南怀谦(意大利人),他是一名在中国的传教士。南怀谦经常身穿中国传统服饰,头戴瓜皮帽。

吃饭时,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中餐,而他却不会用筷子。他吃饭还是要一手拿刀一手拿叉,用的还是吃西餐的方式。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这是汉中城内的一座跨街三间四柱石牌坊,看上去有些年头了。牌坊上部有些组件已经破损脱落。横梁和立柱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纹样。街道古色古香,两侧都是商铺,有几名车夫在路边休息。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这是位于汉中郊区的一座寺庙。寺庙的院墙和大门已经消失了,还能看到石条垒砌的墙壁根基和石头台阶。整个院子看上去已经很破旧,门前堆放着几摞拆下来的砖头。在门前石头台阶下,一名男子靠在一口大钟上。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1904年,汉中城固县衙门的牌坊前,站满了百姓。当时,衙门刚审讯完犯人,围观百姓还没有散去。看到有摄影师对着他们拍照,都好奇地站在旁边张望。在县衙门牌坊下,左右各立着一个木笼,这是用来囚禁犯人的。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照片中,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亭台楼阁照壁俱全,看上去像是一座寺庙。在正对大门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三间寺柱石牌坊,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一些当地人在牌坊下休息。旁边庄稼地里,生长有绿色的农作物。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这是汉中一对中年夫妻的合影照。两人坐在一个圆几旁,都翘着二郎腿。女子手里端着茶盏,男子手里拿着折扇。四目相对,两人的表情耐人寻味。在过去,能拍这样照片的,都不是一般家庭。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这是位于汉中城固县古路坝村的一座教堂。教堂坐落在村边的一个山丘上,建筑采取了中西合璧的风格。有欧式的立柱,也有中式的飞檐。该教堂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现在,我们也只能从南怀谦拍摄的老照片中一睹它的身影了。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这是当时汉水边上的一个小渡口。一艘大木船上,站满了百姓。船上还有牛马,人和货物挤得满满的。这艘摆渡的木船,正准备离开岸边。船头和船尾各有一名撑船的船夫。岸上没有坐上船的人们,则在等着下一趟船的到来。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这张照片,拍摄于汉中略阳县城。前面是一条干涸的河流,露出了河床。在靠近河岸的山脚下,分布着一些民居。远处,能看到县城的城墙和拱形的城门。城城门修在两山之间,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1904年,南怀谦来到汉中当地一个兵站。在操场上,他看到有很多士兵在操练。一名军官模样的人,手里拿着指挥刀。几十名士兵手端步枪,演练拼刺动作。当时,清军开始吸收和借鉴西式操练方式和方法,一招一式看上去威风凛凛。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清朝末年,位于汉中南门瓮城外的景象。近处是一座砖券小拱桥,桥头坐着一名男子在休息。桥下只有很少的水。

据史料记载,汉中城的建设,要远远早于汉中地名的起源。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即汉中)。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清朝末年,陕西汉中一官员出行时的场面:一顶四抬大轿正在通过河上的木桥。走在前面的衙役,有的手举华盖,有的举着肃静牌子,有的举着旗帜。

走在最前面的人鸣锣开道,一行人浩浩荡荡,看上去很有气派。这样的场面,在影视剧里经常能看到。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1904年,南怀谦来到汉中一条街道上,街边有有一座很小的龙王庙。庙前有一口水井,上面架着一台辘轳。在过去,很多村口都有辘轳水井。人们依靠辘轳打水,会很省力气。

龙王庙旁的这条小街很热闹,行人熙熙攘攘。不时有小贩挑着扁担从街上走过。一名女子带着孩子在龙王庙旁的大树下玩耍。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清朝末年,在陕西汉中的乡下,一名男子坐在桌子前。他的母亲正在为他整理头发,他的父亲在一旁帮忙,男子的小儿子好奇地趴在桌子上。

清朝时期的人们,都有长长的的发辫。不论男女,都要经常整理发辫。照片中,这一家人过着平凡的日子,其乐融融。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1875年,洋县境内的一座寺庙。在庙内的台子上有几尊神像,长着三头六臂,神态动作富有张力。有人说这是洋县的开明寺不过,并没有找到关于这张照片的其他文字信息,寺庙的名字无法考证。

100多年前陕西汉中旧照:4座城门还没拆,老外吃中餐用刀叉 - 天天要闻

清朝末年,略阳县城附近山上的宝塔。看上去像是南山塔。南山塔,又名略阳塔。为六角七层阁楼式砖塔,是略阳的标志性建筑。南山塔始建于清刀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层正面镶嵌塔铭一块,上书“福地祥云”。

结束语:人都说,一座城市因为有历史而厚重。回看清朝末年陕西汉中老照片,让人感慨万千。过去的汉中,为交通枢纽、战略要冲,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如今的汉中,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已变身为风光秀丽、时尚现代的城市,继续谱写新的篇章。汉中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