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寇横行,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对于大明朝廷一直抗击倭寇但是效果明显不佳,直到东南沿海福建总督变成了胡宗宪,重点启用沿海将军戚继光,操练专门对付倭寇的戚家军,这才找准倭寇命门,在沿海地区民众的广泛支持下将入侵的倭寇赶出了大明疆域。
为抗击倭寇事业立下大功的戚继光和戚家军也随之水涨船高,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可惜好景不长,这支功勋军队在万历年间却被朝廷抛弃,悄无声息的消散在了历史中。
世家出身的名将戚继光
其实严格说起来戚继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白手起家的将领,他的祖上戚祥当年跟随过大明开国皇帝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念其从龙有功,就让戚祥的儿子开始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
从此开始,戚家就有了铁饭碗,但是老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虽然有这样一个职位承袭,到了戚继光父亲这一辈已然是过得比较清贫。戚继光继承了这个职位以后却发现真实的官场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只要自己有能力肯干就行,登州卫已经是沉冗不堪,人浮于事。戚继光这个初入职场的小领导对于他们来说就像空气一样无足轻重。
受到轻视的戚继光决定给自己增加点分量,于是在嘉靖二十八年的时候戚继光成为了武举人。第二年他决定再接再厉,准备再给自己搏一个功名出来。但是没想到考试还没结束,考生们直接被拉走参加对鞑靼的防御战去了。
戚继光就这样阴差阳错的在蓟门干了几年的边防兵,后来由于部队轮防的要求,他又来到了东南沿海地区。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和并肩战友-胡宗宪和俞大猷。俞大猷对戚继光的见解和学识非常佩服,也多次向胡宗宪推荐戚继光。
天时地利人和,戚继光终于在东南站住了脚,同时他的天赋也得到了彻底兑现,他用胡宗宪给他的三千新兵练出了威名赫赫的戚家军,和东南沿海其他地区将领一起把为患多年的倭寇赶了出去,还地方以清明。
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
戚继光只是一介武将,而他后来的高升与落魄都跟一个人脱不了干系,这个人比他还有名,那就是万历首辅张居正。
戚继光之前在东南沿海地区,他的顶头上司是胡宗宪。胡宗宪其人勤政爱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胡宗宪的仕途上最大的污点就是他的座师严嵩。
严嵩是明朝著名的奸佞之臣,胡宗宪明知严嵩的罪行,但是胡宗宪又是一个传统的人,他不可能自己的老师落井下石,也正是因为如此,胡宗宪成了严党。再加上在东南地区胡宗宪劳心劳力,心力交瘁,体力不支,最终在狱中自杀,很快就在政治舞台中落下了帷幕。
皇宫内阁的权力斗争经过几番波折,最终张居正成为笑到最后的人,他不仅仅是万历皇帝的老师还成为了内阁首辅。
成为首辅大臣的张居正着手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子,此时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愣头青的戚继光敏锐发现了这个机会,他这一次积极配合张居正的政治举措,并且热切进行走动。
戚继光有平定倭寇的功劳,而且为人可靠,又对自己积极热切,张居正也乐的扶持戚继光成为自己在军中的得力助手。于是在张居正的扶持下,戚继光成为了蓟州总兵。
时也命也,戚继光在北方对鞑靼的防守密不透风,在他的任期内,北方游牧民族竟然没有侵扰过其辖区。可是能力再强也比不上政治斗争,戚继光的政治盟友张居正死后,戚继光就被调离了蓟州,去了广东,虽然职位没变,但戚继光明白,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戚继光一直托病没有去广东上任,最后直接回了老家。万历十五年(1587)二月,这位传奇英雄在家乡病逝,年六十岁。
戚继光死了,他一手创立的戚家军也分崩离析被其他部队所吸收。直到后来李如松进入朝鲜打日本人的时候征调了一支人数并不多的部队,这时人们才又想起当年叱咤东南的戚家军。
为国家和民族贡献了血汗和生命的戚家军就这样消散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偶尔人们还会想起戚家军这三个字。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我以我血荐轩辕,城头变换终究是华夏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