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看了《明史》里的一段记载,我真不敢相信——一个让百姓感恩戴德的“草根皇帝”,竟然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出如此血腥冷酷的决定。
1398年6月24日,71岁的朱元璋病危。
临终前,他拉住身旁最宠爱的翁妃,语问了一句:“爱妃,可愿永远陪着朕吗?”
这一问,说得好像是依依惜别,其实是给人判了死刑。翁妃愣了下,但还是本能地跪拜应道:“臣妾愿永远侍奉皇上!”她当然没想到,这句话,就是自己的催命符。
朱元璋听了很满意——你看,还有人愿意陪我上路。
可惜,这场“陪伴”,不是活着的陪,而是死后的殉葬。
一、殉葬是什么?
简单点说,殉葬就是一个人死了,拉着别人一起死,陪他进棺材。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商周时期那种“野蛮时代”才会发生的事情。其实不然,到了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的年代,这个制度又回来了,而且死得人不少。
我们从头说。
人殉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奴隶主死了,把奴隶一起杀掉陪葬。到了商朝,殉葬规模空前庞大。
1950年,考古专家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挖出一座商代贵族墓,足足79具尸骸!
这些殉葬者,有的被砍头,有的吊死,有的勒死、毒死、活埋、灌水银......每一种死法,都让人头皮发麻。他们死了还要摆出“尊敬”的姿态——或跪或立,全是为了让墓主人满意。
这就是最原始的权力暴力:“我死了,你们就没用了,跟我一起走吧。”
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这种陋俗?
这个问题得分两个层面看:
第一,他信这个。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相信“死后还有一个世界”。朱元璋虽然是乞丐出身,但他迷信得很,尤其在晚年。既然“另一个世界”也要继续当皇帝,那自然得把妃子、宫女、乐队、厨子一起带上。
第二,他想立威。
别看朱元璋常说“以仁治国”,可他骨子里是个权力至上者。为了防止皇位争夺、巩固太孙朱允炆的继位,他在遗诏里干脆写上:
“后宫无子者,从死。”
简单直接:没给我生孩子的,通通陪葬。
这份诏书一出来,后宫顿时哭声震天,宫女嫔妃全吓傻了。
那些被殉葬的女子,究竟是怎么死的?
咱们得实话实说,朱元璋的这个“陪葬制度”,比电视剧拍得血腥多了。
根据《皇明大政记》记载,朱元璋驾崩当天,南京城十三座城门一齐抬出棺材。有人以为是防盗墓,其实不然——只有一口棺材装着朱元璋,其余的都是后妃、宫女的尸体。
据明末毛奇龄记载,为朱元璋殉葬的女子一共46人,其中有10几个是宫女。
这些人,是怎么死的?
我们来看看明成祖朱棣驾崩时的做法——因为他效仿的,正是太祖朱元璋:
“皆饷之于庭,哭声震殿阁……使立床上,挂绳于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床,雉颈而死。”(《李朝实录》)
也就是说,这些女子:
被集中到殿前;
穿好礼服,吃完“上路饭”;
站到小床上,将白绫挂在梁上;
自己把头套进绳圈里;
太监抽走小床——瞬间吊死。
场面,想想就让人毛骨悚然。
这还算“体面”的死法。还有更可怕的:
活埋:把人赶进墓室,然后封门,不给吃喝,活活饿死、闷死;
下毒:像东周李洲坳墓,47名女子被逼吃下含毒瓜果,集体中毒身亡;
灌水银:传说中为了“容颜不老”,在女子活着时往脑中倒水银,死得极其惨烈;
勒杀:用弓弦勒脖,或者全家动手掐死,像满族那样,“不肯死也得死”。
哪怕你是外邦来的“美人”,也逃不过这场命运。
比如明成祖朱棣殉葬的32位女子中,有两个来自朝鲜——韩美人和崔美人。
韩氏临死前,抱着乳母痛哭:“娘,我去了!”然后她和其他妃嫔一起,被吊死殿前。
这不是宫斗剧,这是明史的原文记载。
她们为什么不逃?
这是很多人不解的一点:都要被杀了,怎么没人反抗?
其实,这背后牵扯到一个残酷的现实:“替死”能换来家族荣华。”
那些被殉葬的女子,虽然活着走入棺材,但她们的父兄却因此被授予千户、百户的职位,甚至世袭——这就是“朝天女户”。
也就是说,只要你死了,家里人就能翻身做官、光宗耀祖。
更讽刺的是,朝廷还会追封这些死去的女子为“贞顺妃”、“贞静妃”,似乎她们是主动选择“为国尽忠”。
可她们,真的愿意吗?
没人愿意。她们只是不敢反抗,不敢喊出那个“不”字。她们只是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制度里,被推上了死亡的祭坛。
在这场集体殉葬的惨剧中,只有一个例外。
那是朱元璋的小女儿宝庆公主,年仅三岁。当她得知父皇病重时,抱着朱元璋哭着说:“我和母妃天天为父皇祈福,父皇一定会好起来的。”
朱元璋当时已经决定让宝庆的生母张美人殉葬。可当他看到小女儿稚嫩的脸庞,忽然心软了——“若没了我,再没了她母亲,孩子怎么办?”
于是,他悄悄将张美人的名字从遗诏中划掉,这是唯一逃过殉葬命运的妃子。
可怕的是,朱元璋这一套,后代皇帝纷纷效仿。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钰……每个皇帝驾崩,都会有妃子和宫女殉葬。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他不忍钱皇后被杀,才终于下令废除殉葬制度。
不过即便到了清朝初年,殉葬的血腥戏码还在继续。
比如清顺治驾崩,30多位嫔妃被活活陪葬。直到康熙帝登基,他一纸禁令,才彻底将人殉写进了历史的坟墓。
但你以为这事儿就结束了吗?
不——
清政府嘴上说禁止,背地里却继续鼓励。
像《清史稿》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旌殉夫烈妇山东曲阜孔令保妻潘氏,宣付史馆。”
1911年,清朝灭亡前一年,依然有人被表彰为“殉夫烈女”。
直到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建立,人殉才真正从制度上被废除,这才算给历史画上一个血腥的句点。
结语
今天回头看朱元璋的殉葬诏令,不禁让人背脊发凉。
这位“以布衣而成帝”的明太祖,曾饥饿、曾流浪、曾一无所有,最终却亲手把数十个无辜女子推进坟墓。
他是打下大明江山的“圣君”,也是推行殉葬制度的“暴君”。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朱元璋的一生,既有英雄的光辉,也有冷血的铁面。
而那些在殉葬中无声死去的女子,她们没有墓志铭,没有后人供奉,只有在《明史》角落中的一笔,等着后人一点点擦亮。
参考资料:
《明史·太祖本纪》
毛奇龄《彤史拾遗记》
朱国桢《皇明大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