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的礼炮还未散尽,战火便在中东燃起,阿拉伯联军与以色列的厮杀拉开了长达数十年的血腥序幕。
7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家园化为焦土。1967年,六天战争的闪电突袭,以色列横扫三国,占领广袤土地,却埋下更深的仇恨种子。
2023年,巴以冲突再燃,加沙地带7%的人口在战火中死伤。
中国西北部,1862年的陕甘回乱同样惨烈,谣言引发的杀戮让回汉两族血流成河,陕西人口骤减一半,甘肃田地荒芜。
这些冲突为何一再重演,暴力的尽头又在何方?
从1948年说起:中东战火的开端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在特拉维夫正式宣布建国。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的根源并不复杂,自19世纪末以来,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推动了大量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他们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
而当地的阿拉伯居民,以及周边阿拉伯国家——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威胁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权益和领土完整。
阿拉伯国家迅速组成联军,向刚刚成立的以色列发起进攻,试图阻止其建国。
战争初期,阿拉伯联军在人数和装备上占据优势,埃及军队从南部进入西奈半岛,叙利亚和黎巴嫩从北部进攻,约旦则控制了耶路撒冷东部和约旦河西岸地区。
然而,以色列军队展现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他们通过有效的动员,迅速集结了民兵和正规部队,依托熟悉的地形展开防御和反击。
战斗持续了近一年,期间双方在耶路撒冷、加利利地区和内盖夫沙漠等地展开激烈交锋。1949年2月至7月,以色列先后与埃及、黎巴嫩、约旦和叙利亚签订停火协议,战争正式结束。
结果出人意料,以色列不仅守住了建国时的领土,还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约78%的土地,包括西耶路撒冷和沿海平原的大片区域。
约70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流亡至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地,成为难民。这场战争奠定了阿以冲突的长期基础,至今仍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之一。
六天奇迹:1967年的闪电战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拉开序幕。
这场战争的起因与1956年有几分相似,却规模更大、速度更快。5月中旬,埃及总统纳赛尔再次要求联合国紧急部队撤离西奈半岛,这支部队自苏伊士危机后驻扎在此,维持着脆弱的和平。
5月16日,联合国部队开始撤离,埃及随即向西奈增派了10万军队和数百辆坦克。
5月22日,埃及宣布封锁蒂朗海峡,切断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通道,这对依赖海上贸易的以色列来说无异于宣战。
与此同时,叙利亚和约旦与埃及结成军事同盟,叙利亚从戈兰高地频繁炮击以色列北部村庄,约旦则在约旦河西岸集结部队,三国联手形成对以色列的包围网。
以色列政府经过激烈讨论,决定先发制人。6月5日早上7时45分,以色列空军出动近200架战机,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起突然袭击。
6月5日当天上午,埃及空军近400架飞机在地面被摧毁,大部分还没来得及起飞。
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同样损失惨重,仅第一天三国就损失了约450架战机。以色列趁势发动地面进攻,西奈半岛的埃及防线迅速崩溃,6月6日,以色列装甲部队推进到苏伊士运河东岸。
约旦河西岸的战斗同样激烈,6月7日,以色列军队占领东耶路撒冷,包括具有宗教意义的哭墙和阿克萨清真寺区域,这是1948年以来首次控制整个耶路撒冷。
6月8日,加沙地带落入以色列手中。
北部战线,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也在6月9日至10日被以色列攻占。6月10日晚,战争结束,仅6天时间,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领土面积扩大到战前的三倍。
战争结束后,以色列控制了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也接管了超过100万巴勒斯坦居民,这些地区成为新的治理难题。
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占领区,以“土地换和平”为基础解决争端。
以色列认为这些领土是安全缓冲区,拒绝完全撤军,而阿拉伯国家坚持要求以色列无条件退出,双方谈判陷入僵局。
约旦失去了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埃及丢掉西奈半岛和加沙,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也被占领,三国损失巨大。
以色列的军事胜利震惊世界,其闪电战战术被写入军事教科书。然而,这场战争并未终结冲突,反而让巴以问题更加复杂。
2023年的血雨腥风:巴以冲突再升级
2023年,巴以冲突像一颗定时炸弹,再次在中东炸开。
4月5日,以色列警方进入耶路撒冷老城的阿克萨清真寺,与正在祈祷的巴勒斯坦民众发生激烈冲突,双方推搡、投掷石块,现场一片混乱。
到了6月19日,冲突升级到新的高度。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的杰宁难民营展开大规模行动,20年来首次出动武装直升机,对疑似武装据点实施空袭。
6名巴勒斯坦人当场丧生,90多人受伤,街道上满是残骸和哭喊。
仅仅两天后,6月21日,以军又在纳布卢斯使用无人机,精准打击了3名被指为“恐怖分子”的巴勒斯坦人,行动干净利落,但也引发了更大的抗议浪潮。
冲突持续攀升。截至7月14日,统计显示已有至少190名巴勒斯坦人和26名以色列人在这一轮冲突中丧生,受伤人数更是数以千计。
10月7日,哈马斯从加沙地带发动了大规模突袭,向以色列南部发射数千枚火箭弹,同时武装人员越过边境袭击定居点和军事哨所。
以色列随即展开代号“铁剑”的报复行动,对加沙地带实施密集空袭和地面封锁。加沙的医院、学校和住宅区接连被炸,平民伤亡急剧上升。
据统计,从10月7日到2025年3月24日,加沙地带约7%的人口在冲突中死伤,相当于数十万人失去生命或家园。
加沙的电力、供水和医疗系统几乎瘫痪,食品短缺让数百万居民陷入饥饿边缘。
2025年1月19日8时30分,经过多方斡旋,加沙地带终于迎来停火协议。停火只是表面上的平静。加沙的基础设施已被摧毁殆尽,重建工作遥遥无期,约旦河西岸的紧张局势依然未解。
清末的民族悲剧
中东这片土地战乱频繁和阿拉伯人本身的性格也有一定关系,数千年来阿拉伯人游走于中东的广袤沙漠,风沙与迁徙的生活铸就了他们独特的生存之道。
面对干旱和匮乏,他们练就了坚韧的耐力,学会了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守望相助。
同样的环境也磨砺出他们争强好胜的一面,部落间的竞争、资源的争夺,常常演变为针锋相对的冲突,报复与征服成为解决恩怨的方式。
中国也有例子,最悲惨的莫过于陕甘回乱。
1862年,清廷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国库空虚,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为了维持秩序,清政府下令陕西和甘肃举办团练,组织地方武装协助官军作战。
团练的费用却全压在了老百姓身上。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考试费、差役费、甚至官员路过的酒宴费,都得由汉族和回族百姓共同承担。
陕甘地区本就土地贫瘠,灾害频发,沉重的赋税让许多家庭陷入绝境。
一些人走投无路,干脆落草为寇,聚众抢粮,社会秩序摇摇欲坠。汉回两族虽杂居数百年,但长期的土地纠纷和文化差异让双方关系脆弱,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擦枪走火。
1862年5月7日,陕西团练大臣张芾带着临潼知县缪树本、汉民士绅蒋若讷和回民代表马百龄等人,前往临潼油坊街,试图调解渭南和大荔一带的回汉冲突。
他们召集了数十名回民头目,商讨如何平息纠纷。
5月13日,回民中传出消息,称在张芾的轿子里发现了所谓的“灭回鸡毛传帖”,指控官府密谋屠杀回民。当天,张芾一行在仓头镇南的渭河滩被愤怒的回民围攻,全部被杀。
张芾之死如同点燃了火药桶,清廷迅速调集官军,联合汉民乡团,对回民聚居区展开大规模清剿。渭南、华州、潼关等地接连爆发激战,回民为了自保,组织乡团拿起武器反击。
冲突很快蔓延到甘肃、宁夏和青海,演变为席卷西北的全面动乱。
回民领袖马化龙、马占鳌等人率众据守城池,与清军展开拉锯战。清军在战斗中毫不手软,攻破回民据点后往往大开杀戒,村庄被焚毁,平民难逃厄运。
回民以游击战应对,夜袭清军营地,切断粮道,战事胶着。动乱持续了11年,直到1873年,左宗棠率清军收复甘肃,诛杀或招降主要回民领袖,起义才被平定。
据史料统计,陕西人口从战前的约1400万锐减至不足700万,甘肃同样损失过半,田地荒芜,经济崩溃。
历史一次次证明,暴力只能带来短暂的平息,真正的和平却遥不可及。这些冲突的根源究竟如何化解,历史还在等待答案。
参考资料:
[1]孙德刚,马文媛.巴以冲突的治理难题与前景分析[J].和平与发展,2024(1):132-154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