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后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控曹魏大权,从此时起,司马氏开始夺政专权,此举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他们分别是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这三次叛乱都是被司马氏平定的,同时也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政权。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三次叛乱。
1、王凌之乱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逐步掌控朝政,引发部分曹魏旧臣不满。王凌作为曹魏元老,长期镇守淮南,对司马氏专权深为忌惮。同时,东吴在巢湖修筑堤坝威胁淮南,王凌借机以抵御外敌为名扩军,暗中联络兖州刺史令狐愚等人,密谋拥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为帝,试图通过军事政变推翻司马懿,恢复曹氏权威。
王凌影视形象
嘉平三年(251年),东吴封锁涂水,王凌借机请求朝廷授予兵符以伐吴,实则欲调动淮南驻军西进洛阳。司马懿识破其计,一面率军沿水路急行南下,一面写信安抚王凌。王凌自知兵力不足,且部将杨弘、武周倒戈,被迫在项城(今河南沈丘)面缚请降。司马懿假意赦免其罪,却在押解途中逼其自尽,并诛杀王凌、令狐愚三族,楚王曹彪被赐死,曹魏宗室诸侯王全部迁居邺城监视。淮南将领及牵连者数千人遭清洗。
王凌之乱仅两月即被镇压,司马懿借此彻底清除曹魏地方反抗势力。经此事件,司马氏强化了对军队和州郡的控制,曹氏宗亲被严密监控,门阀士族更趋依附司马家族。次年(252年)司马懿病逝前,确立司马师全面接管军政,为日后司马炎代魏奠定基础。
2、毌丘俭文钦之乱
曹魏正元元年(245年),司马师废黜皇帝曹芳,改立曹髦,激化与曹魏旧臣的矛盾。毌丘俭时任镇东将军、都督扬州,文钦为扬州刺史,二人长期镇守淮南,麾下兵力强盛,但对司马氏专权早有不满。尤为关键的是,文钦因与司马师有私怨(其子文鸯曾被辱),而毌丘俭感念魏明帝曹叡旧恩,遂以“清君侧”为名联合起兵,意图推翻司马师,恢复曹氏皇权。
毌丘俭
255年正月,毌丘俭与文钦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起兵,率淮南精锐六万余人北上,并假传太后诏书声讨司马师。司马师带病亲征,命邓艾、诸葛诞等分兵牵制淮南军,同时派王基、胡遵率军直扑项城,切断叛军退路。文钦之子文鸯骁勇,夜袭司马师大营未果,反遭追击。毌丘俭因主力受阻于乐嘉(今河南周口),进退失据,加之淮南军眷属皆在司马氏控制区,士卒士气逐渐崩溃。司马师适时分化瓦解,赦免部分胁从者,导致叛军内部分裂。毌丘俭腹背受敌,被迫南撤,途中部众逃亡殆尽。文钦战败后逃往东吴,毌丘俭独自逃至慎县(今安徽颍上)被平民射杀,首级传至洛阳。
叛乱仅两月即被镇压,司马师虽取胜,但因眼疾加重于归途中病逝,权力由其弟司马昭接管。司马氏进一步清洗淮南势力,诛杀毌丘俭三族,牵连数千人,同时将淮南百姓北迁以防再生变故。东吴虽接纳文钦,但未能借此扩大战果。此乱后,淮南军政被司马氏亲信诸葛诞接管,却为三年后“淮南第三叛”(诸葛诞之乱)埋下伏笔。
3、诸葛诞之乱
司马昭继兄司马师掌权后,进一步削弱曹魏宗室和地方将领势力,引发地方实力派警觉。诸葛诞时任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长期镇守寿春(今安徽寿县),虽曾参与镇压毌丘俭之乱,但因与司马氏存在利益冲突,加之目睹王凌、毌丘俭等旧臣被诛,渐生自保之心。司马昭为试探其忠诚,于257年征召诸葛诞入朝任司空。诸葛诞恐步前人后尘,遂以东吴进攻为由拒命,杀扬州刺史乐綝,聚淮南屯田兵及扬州属军十余万,并联合东吴起兵反司马氏。
诸葛诞影视形象
257年五月,诸葛诞据寿春起兵,东吴派文钦(原魏将,投吴后参与)、全怿等率三万援军助战,并送质子孙吴以表诚意。司马昭亲率二十六万大军南下围剿,采纳钟会之策,采取围城断粮战术。司马军筑垒围困寿春,并分化东吴援军:先截击吴将朱异粮队,迫其退兵;再散布东吴欲杀全怿等降将家属的谣言,导致全怿、全端等率部投降。258年初,寿春城内粮尽,诸葛诞试图突围,遭胡奋部阻击失败。文钦主张弃城决战,与诸葛诞意见不合,反被诸葛诞所杀,其子文鸯、文虎遂出城降司马昭。司马昭利用降将动摇守军士气,最终于二月攻破寿春。诸葛诞率亲信突围时被胡奋部将斩杀,首级传送洛阳,三族尽灭。
诸葛诞之乱历时八月,以司马氏全胜告终。司马昭借此彻底清除淮南地方势力,诛杀叛军骨干数百人,淮南士卒降者数万被赦免,但寿春百姓遭强制迁至北方,淮南防务转交亲信王基、州泰等。东吴此战损失数万兵力,未能撼动曹魏防线,反损兵折将。此乱标志着淮南地方豪强反抗司马氏的终结,司马氏完全掌控曹魏军政大权,为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奠定基础。
小结:
三次叛乱虽加速了司马氏对军权的绝对控制(清洗数千反对者、迁徙民众、安插亲信),却也暴露了曹魏旧臣与宗室的反抗意志。司马氏借此完成权力过渡,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相继巩固政权,最终为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奠定基础。这系列事件标志着门阀士族时代的开启,也终结了曹魏政权的地方抵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