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原北大校长胡适的小儿子在家中上吊自杀,时年36岁。

2023年11月30日18:10:06 历史 1930

1957年9月,原北大校长胡适的小儿子在家中上吊自杀,时年36岁。 - 天天要闻

胡适

胡适,近代一位颇有争议的文学大师,一直以来对他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褒的是他对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重要的贡献。


胡适一生涉及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等多个领域。拥有36个博士学位(包括名誉博士),他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是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


贬的是,胡适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甚至说出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话语,由此现在人认为他是中国“公知的鼻祖”。


而且他在政治上极力反对马克主义思想,极力推崇西方政治体制,在1949年南下时甚至说出了三句耐人寻味的话:


“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


跪美公知的人设更加扬名天下,路人皆知!


也正是因为这三句话,让胡适从一个被统战的国学大师,变成被高层列在战犯帮凶名单中的一员。


1957年9月,原北大校长胡适的小儿子在家中上吊自杀,时年36岁。 - 天天要闻

胡思杜右一

而胡适的小儿子胡思杜出生于1921,当时胡适为了表达对恩师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思念之情,将这个小儿子取名思杜,即“思念杜威”之意。


由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胡思杜受到全家的喜爱,胡适也对他寄予了厚望,在1941年时,胡适就托人将胡思杜带去美国。


胡思杜在国内学的文科,曾先后在上海大学东吴大学读社会科学。到美国后,胡适将他送进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就读历史。


然而,胡思杜却不思进取,在美国染上了吃喝的恶习而荒废了学业,连续上了两个大学都未毕业,最后还被驱逐出校。


胡适没办法,只能托朋友将胡思杜回到了北平,为了不让胡思杜颓废下去,胡适把儿子安排到北大图书馆工作。


奇怪的是,胡思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后。一改往日颓废状态,开始在图书馆埋头看书,而且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胡适见儿子突然间这么努力,他很是欣慰,殊不知,胡思杜是受到一些书籍的熏陶,他的上进,也不是如胡适所想的那样。


1948年12月,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平津解放是板板上的事。蒋介石开始派飞机到北平以安全万为由到处“抢救”名流学者。


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校长兼北平图书馆馆长胡适、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及著名学者陈寅恪等人。


但是许多爱国人士看清了老蒋的面目,不想随他去南下,其中就有辅仁大学校长陈垣。



这时,胡思杜也提出 :“我要留在北平,不去南方。”



胡适夫妇不胜惊愕,自然细问原因。胡思杜说 :“我是普通平民,不担任任何官职。再说我从来没有得任何人,不会拿我怎样的。”



这是他口中之言,心中究竟想的什么,胡适夫妇猜不透,经再三劝说竟无效。胡适妻子江冬秀非常难过,不愿扔下自己的骨肉。


但儿子毕竟27岁了,儿大不由娘。她估计这一别,再见难以预期,就留下许多值钱的金银饰物和一些细软,再三叮嘱是给他将来结婚用的。


1957年9月,原北大校长胡适的小儿子在家中上吊自杀,时年36岁。 - 天天要闻

胡适与江冬秀

胡适在将妻子江冬秀送去台湾后,单身一人从上海乘“威尔逊总统号”去美国,从事民间外交活动,尽他挽救垂死的国民党政权的绵薄之力。从而开始他10年客寓美国的生活。


而留在北平的胡思杜,在北平解放后仍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胡思杜生性好玩,是生活中的乐天派,他并不因父母远去而感寂寞。


他花钱大方,交友很多,加上北京又有多位堂兄弟与堂姐妹,暇时相聚真是乐以忘优。


不久后,胡思杜被分配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二班七组学习。主要改造思想。


之后,胡思杜为了加入组织,主动上交了父母留下的一箱财物,还将胡适留下的书籍装进108个大木箱献给新中国,这些书成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近代史研究所的“镇库宝物”。


学习期间,在组织的启发下,他总结了自己的思想写了一份《思想汇报》:《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表示与胡适划清界线。


之后,胡思杜在批判胡适的过程中,他大义灭亲,发表多篇文章声讨胡适。


胡思杜在大学毕业后,到唐山铁道学院机械任教,当时社会风气异变,胡思杜被举报“使用卑鄙手段,妄图夺取学校领导权”。


自此,胡思杜一下子成了“汉奸”、“走狗”、“卖国贼”、胡适的余孽,让胡思杜饱受折磨。


9月21日,精神崩溃的胡思杜选择上吊自杀结束生命,年仅36岁。


胡思杜这时才明白父亲写给他的信中话的含义:


“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功夫里,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


无论你的志气怎样高,对人切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1980年11月,胡思杜得到平反。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周恩来在东北的求学岁月(姜义军) - 天天要闻

周恩来在东北的求学岁月(姜义军)

铁岭的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从1910年春到1913年春,少年周恩来曾在东北求学3年,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46年9月,已经成为党的重要领袖人物的周恩来在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时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
倾听尼山2025|李敬泽:我们是在世界中 - 天天要闻

倾听尼山2025|李敬泽:我们是在世界中

倾听尼山2025 编者按: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曲阜举办。从2010年9月创立至今,尼山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当...
“感谢党接纳了我”,92岁高龄游本昌宣誓入党 - 天天要闻

“感谢党接纳了我”,92岁高龄游本昌宣誓入党

“感谢党接纳了我。终于有这样一天,我成为了预备党员。太光荣,太不容易了。感谢党,接纳了我。”七一前夕,在鲜红的党旗下,92岁的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完毕,他用微微颤抖的手,珍重地抚摸着胸前闪亮的党员徽章,他说,“现在,我是党的一名‘老学生’了。”为这一天,等了太久出生于1...
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上海艺术家15天“炼”成百枚劳模肖像 - 天天要闻

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上海艺术家15天“炼”成百枚劳模肖像

昨天,“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上,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等百位全国劳模的肖像印章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展现了劳动者的精神风貌。这些肖像的背后,是上海画家刘双和他的团队在短短半个月内攻克难关、完成创作的故事。传统版画邂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