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后改的,原来叫什么名字?

2023年11月07日21:28:18 历史 1363

1959年国庆前夕,人民大会堂华丽竣工,这座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的雄伟建筑,不仅仅在外观上气势磅礴,更在内涵上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实现了毛主席长久以来的夙愿。

人民大会堂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后改的,原来叫什么名字? - 天天要闻


耗资巨大,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人民大会堂的完工,耗时不足一年,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这座宏大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引得世界瞩目。

人民大会堂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后改的,原来叫什么名字? - 天天要闻


人民大会堂的诞生背后,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1958年9月,这一构想被毛主席在会议中提出,不久便迅速提上了日程。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党中央决定兴建一批重大建筑,其中万人大会堂的建设便位列其中。

人民大会堂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后改的,原来叫什么名字? - 天天要闻


作为“十大工程”的重中之重,由时任总理的周恩来担任总指挥,而北京市副市长万里担任副总指挥。设计方案经过三套提案的激烈角逐,最终,由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胜出,其设计灵感源于自然的美景,力求打破常规,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美感。

人民大会堂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后改的,原来叫什么名字? - 天天要闻


动工之初,周总理亲自关注每一个细节,从施工安全到技术问题,都予以高度重视。北京的居民,为了这一工程的顺利进行,无私地配合了政府的拆迁计划,没有出现任何阻挠。

人民大会堂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后改的,原来叫什么名字? - 天天要闻


工程的完成,得益于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辛勤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放弃了自己的安逸,白天黑夜,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工程建设之中。甚至,有500多家工厂克服重重困难,提供所需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人民大会堂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后改的,原来叫什么名字? - 天天要闻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毛主席对大会堂的关注从未间断,他亲自审查了设计方案和模型。通过严格的检查和验收,确保了大会堂的安全使用。

人民大会堂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后改的,原来叫什么名字? - 天天要闻


而人民大会堂的名字,也经过了一番考量。曾经有多种称呼,但毛主席最终决定以“人民”命名,强调这座建筑的根本归属。

人民大会堂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后改的,原来叫什么名字? - 天天要闻


这一名字的确立,也是毛主席一贯“人民至上”思想的体现。他一直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新中国成立之际,他就已经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观念。

人民大会堂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后改的,原来叫什么名字? - 天天要闻


最终,仅用10个月零13天,人民大会堂在1959年9月10日宣告竣工。这座大会堂不仅是一项政治上的决定,更是工业化时代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标志着新中国建设的雄心与决心。

人民大会堂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后改的,原来叫什么名字? - 天天要闻


人民大会堂的落成,不仅见证了中国建筑业的巨大成就,更成为新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块重要磐石,承载着时代的期望与人民的荣光。

人民大会堂原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后改的,原来叫什么名字?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周恩来在东北的求学岁月(姜义军) - 天天要闻

周恩来在东北的求学岁月(姜义军)

铁岭的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从1910年春到1913年春,少年周恩来曾在东北求学3年,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46年9月,已经成为党的重要领袖人物的周恩来在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时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
倾听尼山2025|李敬泽:我们是在世界中 - 天天要闻

倾听尼山2025|李敬泽:我们是在世界中

倾听尼山2025 编者按: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曲阜举办。从2010年9月创立至今,尼山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当...
“感谢党接纳了我”,92岁高龄游本昌宣誓入党 - 天天要闻

“感谢党接纳了我”,92岁高龄游本昌宣誓入党

“感谢党接纳了我。终于有这样一天,我成为了预备党员。太光荣,太不容易了。感谢党,接纳了我。”七一前夕,在鲜红的党旗下,92岁的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完毕,他用微微颤抖的手,珍重地抚摸着胸前闪亮的党员徽章,他说,“现在,我是党的一名‘老学生’了。”为这一天,等了太久出生于1...
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上海艺术家15天“炼”成百枚劳模肖像 - 天天要闻

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上海艺术家15天“炼”成百枚劳模肖像

昨天,“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上,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等百位全国劳模的肖像印章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展现了劳动者的精神风貌。这些肖像的背后,是上海画家刘双和他的团队在短短半个月内攻克难关、完成创作的故事。传统版画邂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