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2023年09月16日11:16:04 历史 1127

在历史的浩渺星河中,明朝万历十五年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一年的故事却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制度的扭曲。历史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得以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内涵,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进行一下深入探讨。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黄仁宇首先对中日关系的格局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岛国日本可以侵犯中国,而中国却无法远征日本?这看似是两国实力的直接对比,但其实背后揭示了制度的差异。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审视背后的制度原因。明朝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衰败,而中央集权却并未形成。这种制度的缺陷使得明朝政府无法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远征日本的行动。相比之下,日本虽然地域狭小,但它的封建制度使得它的统治者可以迅速调动资源,显示出了制度的优越性。其开放的社会制度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其敢于侵犯明朝。

再者,黄仁宇对中西方的军事技术发展提出了对比。为什么当时的西欧已经用火器改进战术,而中国还在修筑万里长城?这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引导我们思考科技与制度的关系。明朝时期的中国,虽然科技水平并不低,但封建制度却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明朝的保守制度,使得其对于新军事技术的接纳和应用显得迟钝。相比之下,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却能够迅速地吸收和应用新的科技,从而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因为西欧的开放制度,使得其能够快速接纳和应用新技术。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对于朝廷内部的问题,黄仁宇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什么人人都说海瑞是好官,而他却偏偏屡遭排挤?这其实与明朝的官场文化有关。海瑞的清廉正直,虽然在百姓中口碑极佳,但在官场上却意味着“不合群”,自然会受到排挤。因为他的行为却触动了当时的既得利益者。这并非因为他的个人品质有问题,而是因为明朝的制度已经腐败到了一种程度,正直的官员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最后,黄仁宇对明朝的皇权统治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从万历皇帝到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名士李贽,一个个身败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甚至像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等,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是因为明朝的封建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所有人都被这个制度所束缚,成为它的牺牲品。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黄仁宇认为,是当时的制度出了问题,绝非个人原因所能解释。因为当时的制度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这个制度的牺牲品。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坏的制度使所有人都不得善终,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性之恶,而不能发扬人性之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自危,或者铤而走险,或者任其摆布,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一起走向灭亡。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坏的制度使所有人都不得善终,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性之恶,而不能发扬人性之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自危,或者铤而走险,或者任其摆布,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一起走向灭亡。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明朝的制度问题在《万历十五年》中被精细地刻画出来。每个人都是这个制度的牺牲品,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底层的百姓,都无法逃脱这个制度的束缚。人们在这个制度中挣扎、抗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制度的恶与善的角力。

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在明朝的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人性的压制和剥夺。以教学管理为例,有些学校的管理者热衷于制定事无巨细的管理细则,将教学管理的每一个步骤进行量化,规定这不准,那扣分,这罚款,甚至对你上的每一堂课都要进行量化打分。这种荒唐的制度完全忽视了人的自主能动性,把老师当作“囚犯”看管起来,让他们失去了尊严和价值。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这种制度虽然能在短期内产生绩效的最大化,但却完全剥夺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这种环境中,每个人只是这种冷血制度上一颗被迫运转的螺丝钉,毫无幸福感可言。其结果是,所有老师们被迫认认真真应付造假作秀,相互提防;不仅如此,还会最终拉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黄仁宇对于制度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关注和呼唤。一个好的制度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性之善,而避免人性之恶。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魏征的对话所揭示的,一个昏庸的君主只能产生忠臣,而一个英明的君主才能产生良臣。这说明了一个好的制度的重要性,它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是使他们成为制度的奴隶。

黄仁宇的历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看待历史并不只是简单地观察事件本身,而是要深入理解背后的制度因素和人性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从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深入剖析人性与制度的著作,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对明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和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制度的哲学思考。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常常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因素中,制度无疑是最关键的一个。历史学者黄仁宇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通过深入剖析明朝的制度问题,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更引发了我们对社会制度的深度思考。

通过《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坏的制度使所有人都不得善终,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性之恶,而不能发扬人性之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自危或者铤而走险,或者任其摆布,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一起走向灭亡。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制度。如果我们希望避免重蹈明朝的覆辙,我们就需要建立一种能够发扬人性之善、避免人性之恶的制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也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制度可以塑造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是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制度,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