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2023年09月16日11:16:04 历史 1127

在历史的浩渺星河中,明朝万历十五年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一年的故事却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制度的扭曲。历史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得以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内涵,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进行一下深入探讨。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黄仁宇首先对中日关系的格局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岛国日本可以侵犯中国,而中国却无法远征日本?这看似是两国实力的直接对比,但其实背后揭示了制度的差异。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审视背后的制度原因。明朝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衰败,而中央集权却并未形成。这种制度的缺陷使得明朝政府无法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远征日本的行动。相比之下,日本虽然地域狭小,但它的封建制度使得它的统治者可以迅速调动资源,显示出了制度的优越性。其开放的社会制度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其敢于侵犯明朝。

再者,黄仁宇对中西方的军事技术发展提出了对比。为什么当时的西欧已经用火器改进战术,而中国还在修筑万里长城?这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引导我们思考科技与制度的关系。明朝时期的中国,虽然科技水平并不低,但封建制度却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明朝的保守制度,使得其对于新军事技术的接纳和应用显得迟钝。相比之下,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却能够迅速地吸收和应用新的科技,从而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因为西欧的开放制度,使得其能够快速接纳和应用新技术。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对于朝廷内部的问题,黄仁宇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什么人人都说海瑞是好官,而他却偏偏屡遭排挤?这其实与明朝的官场文化有关。海瑞的清廉正直,虽然在百姓中口碑极佳,但在官场上却意味着“不合群”,自然会受到排挤。因为他的行为却触动了当时的既得利益者。这并非因为他的个人品质有问题,而是因为明朝的制度已经腐败到了一种程度,正直的官员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最后,黄仁宇对明朝的皇权统治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从万历皇帝到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名士李贽,一个个身败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甚至像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等,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是因为明朝的封建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所有人都被这个制度所束缚,成为它的牺牲品。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黄仁宇认为,是当时的制度出了问题,绝非个人原因所能解释。因为当时的制度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这个制度的牺牲品。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坏的制度使所有人都不得善终,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性之恶,而不能发扬人性之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自危,或者铤而走险,或者任其摆布,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一起走向灭亡。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坏的制度使所有人都不得善终,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性之恶,而不能发扬人性之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自危,或者铤而走险,或者任其摆布,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一起走向灭亡。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明朝的制度问题在《万历十五年》中被精细地刻画出来。每个人都是这个制度的牺牲品,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底层的百姓,都无法逃脱这个制度的束缚。人们在这个制度中挣扎、抗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制度的恶与善的角力。

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在明朝的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人性的压制和剥夺。以教学管理为例,有些学校的管理者热衷于制定事无巨细的管理细则,将教学管理的每一个步骤进行量化,规定这不准,那扣分,这罚款,甚至对你上的每一堂课都要进行量化打分。这种荒唐的制度完全忽视了人的自主能动性,把老师当作“囚犯”看管起来,让他们失去了尊严和价值。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这种制度虽然能在短期内产生绩效的最大化,但却完全剥夺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这种环境中,每个人只是这种冷血制度上一颗被迫运转的螺丝钉,毫无幸福感可言。其结果是,所有老师们被迫认认真真应付造假作秀,相互提防;不仅如此,还会最终拉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黄仁宇对于制度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关注和呼唤。一个好的制度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性之善,而避免人性之恶。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魏征的对话所揭示的,一个昏庸的君主只能产生忠臣,而一个英明的君主才能产生良臣。这说明了一个好的制度的重要性,它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是使他们成为制度的奴隶。

黄仁宇的历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看待历史并不只是简单地观察事件本身,而是要深入理解背后的制度因素和人性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从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深入剖析人性与制度的著作,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对明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和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制度的哲学思考。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常常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因素中,制度无疑是最关键的一个。历史学者黄仁宇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通过深入剖析明朝的制度问题,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更引发了我们对社会制度的深度思考。

通过《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坏的制度使所有人都不得善终,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性之恶,而不能发扬人性之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自危或者铤而走险,或者任其摆布,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一起走向灭亡。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制度。如果我们希望避免重蹈明朝的覆辙,我们就需要建立一种能够发扬人性之善、避免人性之恶的制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也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制度可以塑造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是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制度,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