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这42天里他都干了啥?3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2022年11月02日20:22:19 历史 1214

当年穷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耗费半生,终于将大元打成了北元,将蒙元势力赶出中原,同时收复了丧失数百年的北方天然屏障,建立了最后一个由汉人创立的大一统王朝。但历史规律不能改变,历经200余年的明王朝终究走向了灭亡,但没想到替代大明的大顺政权,在进入京城的42天里,就迅速由盛转衰,最终走向了灭亡。

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这42天里他都干了啥?3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 天天要闻


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大明王朝

李自成的大顺军,之所以顺利攻进北京城,逼得崇祯帝煤山自缢,还是因为大明王朝所面临的问题太多。

当年朱元璋害怕自己的子孙后代,再经受他童年的苦难,于是制定了丰厚的宗室赡养制度,没想到老朱家太能生,到了万历年间,记录在册的宗室成员已经超过了15万,况且那些亲王、郡王们还占据大量的田地不用交赋税,这样既然减少了财政收入,又增加了财政负担。

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这42天里他都干了啥?3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 天天要闻


为了对付崛起的后金政权,明王朝还要增加赋税,支持庞大的军事开支,沉重的负担全都压在农民身上。更重要的是,此时明末进入“小冰河期”,气候转冷,导致天灾不断,尤其是西北地区连年干旱,加上政府的横征暴敛,没有活路的农民只能走上起义之路,虽然“闯王”高迎祥失败被杀,但李自成很快接下这杆大旗。

在推出“均田免赋。不纳粮”口号后,李自成的起义军迅速壮大,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一个多月后突破大同、居庸关等,3月18日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起义军顺利攻进北京城,李自成也登上了皇帝宝座。

没想到从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到败退离开仅用了42天,这几十天里他到底做了什么错事,得来的大好江山没有坐稳,就迅速落败。

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这42天里他都干了啥?3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 天天要闻


第一件错事:流寇习性未改,上行下效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内,不仅没有立刻安抚民众,维持正常秩序,反而先享乐起来,在崇祯皇帝的后宫里选美,另外还不忘跟随自己的一干将领,拨出一部分宫女分给他们。上行下效,大顺军各级将领和普通士兵,擅自闯进百官府邸、以及百姓家里,抢掠他们的财物,霸占他们的妻女,一时间京城成了人间炼狱,哭声一片。

因为大顺军的暴行,越来越多的幸存百姓逃出京城,为了防止这些平民出逃,李自成命令部下实施残忍的连坐制,如有一家出逃,其余九家一起斩杀,闹得京城民众哀声怨道,大顺军丧失民心。

第二件措施:欺压明朝官吏

当初李自成带兵进入北京城内,虽然少数有气节的官吏殉国效忠,但大部分官吏还是视时务者为俊杰,愿意为新政权效力,毕竟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他们。

但大顺军一直打着“均田免粮”的旗号,但几十万大军的粮饷还是要有来源的,之前依靠劫掠地方藩王,如今进了北京城,自然不能向平民百姓征收赋税,那只能向大明官吏索取的。于是开始了残酷的逼饷,将那些大臣押进刘宗敏府中,拷打勒索钱财。

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这42天里他都干了啥?3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 天天要闻


这些本想投降大顺的大臣们,没有得到高官厚禄,反而遭受奇耻大辱,甚至是家破人亡,自然将这些人推到大顺军的对立面,没有这些明朝官吏的支持,大顺军根本不可能站稳脚。

三、轻视清军,错判关外形势

归根到底,大顺军是由未授系统训练的农民,他们之所以一路顺利攻进北京城,是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反观占据东北的清军,则是兵强马壮。但李自成没有正确判断关外形势,并没有派兵防守清军。

甚至对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也是根本不重视,本来吴三桂在接到家父书信后,已经决定归顺李自成。但行至玉田,得知家父被捕,家产没收,最喜爱的陈圆圆也被掠走,吴三桂一怒之下返回山海关,主动投靠清军。

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这42天里他都干了啥?3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 天天要闻


而当吴三桂反叛后,李自成仅令刘宗敏率2万人迎敌,并没有防备清军的偷袭,这样的轻敌导致轻易被清军击败,不久李自成退出北京城,之后就是他的一路败退,最终死于九宫山麓,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结:从李自成的出身来看,他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相似的一面,但在成就大业后,没有审清所面对的形势,没有妥善处理自己与明朝官吏的关系,甚至放纵军队侵扰百姓,让大顺军很快处于所有阶层的对立面。更重要的是,过于轻视清军,让他在吴三桂与清军的联合打压下,落于败势,人生也从此改变。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