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6年6月,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对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为了不让革命的果实落入国民党反动派手中,解放区人民军队决定进行奋起反击,自此,内战爆发。
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率兵集结延安,对陕甘宁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中共中央经过商议,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主动撤离延安,与此同时,从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考量,毛主席决定与周恩来一起继续带领中央机关留在陕北,坚定表示不过黄河,留下来跟敌人周旋。
从此,毛主席带领中央机关不断在陕北转移,总行程达1000多公里,途经12个县,这次行动也被称为“转战陕北”。
转战陕北期间,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历经艰难险阻、生死考验,将胡宗南部队死死拖在了这里。陕北地形复杂,使得双方在执行各自的任务中险象环生。有时候,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与国民党军队擦肩而过,有时又被国民党军队前后夹击,命悬一线,又有时,双方仅距离四五里路或是隔着一个山头。
3月29日,中共中央在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上主要对中央机关在撤离延安后的行动问题进行了讨论,毛主席再次强调:“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
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方面就向全国宣布了“中共中央仍然留在陕北”的消息,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散播的“中共中央已东渡黄河撤离延安”、“共产党不堪一击”的谣言。
在转战陕北的一年多时间里,艰辛和危险程度甚至比长征还要苦,这一点,从以下这段话中便能窥见一斑:
“大家正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步履维艰地行走在凹凸不平、湿滑泥泞的山道上时,忽然从后面传来一声:‘同志们加油!’我们回头一看,只见毛主席一身水、两腿泥,长发贴在脸上还在不停地往下滴水,在两名警卫员的搀扶下艰难地向我们走来……”
危险接二连三,毛主席淡定从容指挥作战
中共中央在作出撤离延安的决定时,中央和军委实则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是由毛主席、周总理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一部分则由刘少奇和朱德等人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转移至河北平山县开展中央委托的工作,最后一部分则是让叶剑英和杨尚昆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驻扎在晋西北临县,全权统筹后方工作。
离开延安前,西北野战兵团的干部们前来送别毛主席,毛主席情真意切地说明了我军未来的作战方向:
“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1947年4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转移至靖边县王家湾村,这里条件艰苦。毛主席、周总理和任弼时在办公时,就坐在木墩子上处理公务和前线战报,要是腿麻了,就爬在锅台上继续工作。
陕北的冬天寒风凛冽,蔬菜成了最大的难题。驻扎在王家湾村的日子里,中央机关便向当地的老乡买酸菜吃,后来,酸菜也没了。毛主席便动员战士们挖野菜,让后勤人员把自己的马的饲料减少一半,表示自己以后要多步行,少骑马。
转战陕北,除了生活上的困难外,另一个致命难点便是要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当时,胡宗南曾下了命令:“就算是损失两个师也要捉住中共首脑!”
党中央在王家湾驻扎了56天,这段日子,毛主席关于全国战略部署的一个新计划逐渐酝酿形成。他要求各路大军在内线作战,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并提出了在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后,准备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开始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的统治区。
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于日后解放全中国的作战已经心中有数,根据他的作战部署,将一步一步从根本上动摇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6月6日,国民党出动第29军4个旅组成先头部队,向中共中央所在的王家湾方向扑来。6月8日早上,国民党部队已经到了距离王家湾15里的地方,中央机关的情况不容乐观。等到天完全黑下来时,下起了大雨,毛主席当即决定向西北方向冒雨转移,一路上,道路泥泞,行走困难,毛主席和大家一起手拉手缓慢向前推进。一直走到天刚蒙蒙亮,才到了距王家湾40多里的靖边县小河村。
但刚在这里准备架锅生火,休整一下,发电报时,他们的上空便传来国民党侦察机低空盘旋的声音,没多久,侦察员也送来了敌军逐渐毕竟的消息。于是,在当地乡亲们的帮助下,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又立即悄悄转移。
6月10日抵达天赐湾村。这里的条件则更加艰苦。毛主席、周总理等人挤在一间窑洞里住。刚准备做饭时,却又传来了敌军向这个方向逼近的噩耗。这让大家刚刚放松的心一下子又提了上去。
当时,中央警卫队仅仅300人,如果与国民党军正面交锋,恐怕是没有什么赢的把握。在这时,毛主席立即拿出地图,认真分析起敌情来,他判断,敌军的目标是保安方向,这里应该只是经过。毛主席大胆预测“敌人并没有发现我们踪迹,中午12点以后可能就会离开”。
果然下午时,侦察员发回消息,称敌人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向保安方向去了。同志们再一次惊叹于毛主席的睿智,只见主席脸上露出了微笑,指着地图跟众人解释道:“我们现在恰巧是在胡宗南和马鸿逵防线的结合处,两人勾心斗角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就给我们留下了空档,他们都想着要保存自己的力量,因此,谁也不会来这里的。”
从这一件小事上便能看出毛主席在考虑战略战术的时候,不仅仅是局限于双方的作战力量对比,还要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考量,从而作出最正确最符合实际的选择。这一点也是毛主席在指挥作战中贯彻始终的原则。
从撤离延安开始,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历经千难万险,克服无数次生死考验,在坚持转战陕北,与胡宗南部队斗智斗勇的同时,又从容指挥着全国各个战场上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鼓舞了人民军队坚持斗争直至胜利的意志和信心。
周总理深夜急电彭德怀,中央安危命悬一线
1947年8月16日晚,转战陕北的中央机关到了曹家庄、白龙庙一带。而这时,南北相对前进的国民党军刘勘整29军和钟松的整36军即将会合,相距仅有百里。
一旦国民党军控制了黄河渡口、无定河和米脂、葭县一带,那么,中共中央将被封锁在葭县、米脂和榆林三个县之间的狭小地域里,陷入到绝境中。
在这一危急情况下,周总理深夜向彭德怀发去了急电,电报中讲述了当前毛主席和中央机关正在面临的生死绝境,并要求他派遣一名得力将领,前去解救。
收到消息的彭德怀深知情况紧急,他一边向党中央发去复电,建议他们立即向葭县西北方向转移,一边又立即向许光达率领的第三纵队发去了十万火急的急电,要求他所在部队火速赶往乌龙铺、曹庄一带,负责接应和掩护中央机关安全转移任务。
许光达接到命令后,立即召开了战前动员,他对战士们高声疾呼道:“同志们,中央机关的安危现全系于我三纵身上,哪怕是敌人的炮弹落在了身上,我们也决不能后退半步!”纵队的全体战士们从司令员许光达严肃的语气中意识到了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他们的心头都压上了一块沉甸甸的的石头。
参加过这次行动的老兵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心中无不感慨,表示尽管风雨疾驰,道路泥泞,但大家心中都拧着一股劲儿,向着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方向一刻不停地前进:
“从峁顶滚到沟底,爬起来,又往前跑。浑身湿透,泥猴子样,泥里水里,谁也不当回事。大家铆足一股劲,什么也不说,只朝一个方向没命地跑。许司令员说了,那边就是党中央、毛主席的方向!”
许光达向各旅的官兵们介绍了当前中共中央的情况,然后交代电台要保持与总部的不间断联系,同时各旅要密切观察敌人的动向。
8月份,正值雨水天气多的日子,陕北高原多沟壑,雨下得越来越大,裹挟着黄土滚滚而下,到处都在流水。马和人都步履维艰,许光达跟战士们在泥水里滚来滚去,坚定地向中央机关所在的方向前进。一直到天快亮时,许光达和第三纵队的战士们还在快速奔袭。
到了8月18日凌晨,在许光达的指挥下,第三纵队和绥德警备区第四、六团,已经插进了位于乌龙铺和沙家店之间的当川寺。指挥部里的许光达眼睛紧紧盯着地图,思考着作战策略……
突然间,参谋长吴世恒疾步走了进来,报告道:“急电,中央机关因葭芦河河水水位猛涨,没法按既定计划北进,只好顺着河沿向偏西方向转移……”
突发情况令许光达眉头紧皱在一起,他看着地图上的位置标识,缓缓开口,下达了作战命令:
“电告各旅并绥德分区四团、六团,独二旅在乌龙铺以北,独五旅及四、六团在乌龙铺以南,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决不能让敌人靠近葭芦河半步!要不惜一切牺牲,切断敌一二三旅与敌一四四旅、五十旅和十二旅的联系。另外,纵队指挥部立即靠近葭芦河!”
“敌众我寡,如果指挥部靠得太近,司令员,恐怕会……”
“坚决执行命令!”许光达语气不容商量。
参谋长还有些犹豫地站在那里,许光达当即说道:“现在是在拼命呀!敌人要的是我们的脑壳哪。”紧接着,他用铿锵的语气再次命令道:“如果中央机关损失了一根毫毛,你和我还有三纵的全体官兵们,也绝不会有生还之路了。”
许光达的话让吴参谋心里狠狠一震,他发出颤抖的声音,说:“是”。
这时,正在孤军冒进的刘子奇部队下令,向一四四旅靠拢,双方一旦会合,便意味着敌军要穿过葭芦河,和中央机关正面碰上。
为了保护中央机关,许光达命令部队向毫无准备的刘子奇发起攻击,一个营的解放军突然冲出来和国民党军队打在一起。作为指挥官的刘子奇却一时间慌了神,不由分说就开火,全然不顾是自己人还是解放军。他的这一行为却让自己人以为解放军已经占领了指挥部,原本还在和解放军交战的国民党士兵们竟纷纷抱着枪就开始滚到了山底下。
上午十时许,十九团背靠葭芦河开战,背水近战是兵家大忌,但许光达更知道,这时候必须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推进,给葭芦河的两岸留出较大的空隙,使得中央机关在撤离时,有一个比较大的安全空间。
就这样,第三纵队在许光达的指挥下,冲杀一夜,攻占制高点,尽可能地为中央机关安全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而沿葭芦河转移的中央机关这一天也差不多兜兜转转走了有100里路,一直到晚上的11点左右,才找到了一个能勉强避雨的地方。
许光达昼夜疾驰,血战一天为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筑起钢铁长城
由于战场形势复杂,关于中央机关的具体位置,许光达只有大致的判断,且无法确定。当晚,他介绍完野司的作战意图后,看着围在地图边坐成一圈的几位指挥员,低声说道:
“接下来的这一天一夜,对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死考验!同志们,现在,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们,就在我们不远的地方,东面是敌人,西面是敌人,南面也是敌人,北面有一条葭芦河,水急浪高,过不得。他们能不能在今明两天脱离险境,野司在沙家店的作战计划能不能完成,就看大家能不能把刘勘的整二十九军军部和他那三个旅扛住,能不能把刘子奇的一二三旅拖住。我们扛住了、拖住了,野司作战计划就成功了,中央机关也就平安了!”
次日,许光达下达了作战命令,同时,刘勘也发起了大规模进攻,率先向解放军发起了铺天盖地的炮火轰击,随后,敌人开始向我方阵地逼近。由于当时雨一直下,河水水位猛涨,还引发了山洪,种种因素下,双方陷入了胶着。这让许光达心里十分焦躁,他向各指挥员交代要发起更猛烈的进攻,坚决保护党中央安全转移,战至黄昏时,敌人终于被打退。
在最艰难的时刻,许光达多次指挥部队拼死作战,使得相距仅有30多里的刘勘部和钟松部始终无法会合,成功掩护了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安全转移到了距离镇川堡正北80里地的梁家岔,并和刚刚在沙家店战役中大获全胜的西北野战军主力顺利会合,中央机关中央转危为安,结束了惊心动魄的大转移。
沙家店战役一举扭转了西北的战局,中共中央更是对此役进行了高度评价,称:
“经此一战,局势即可改变。”
毛主席也在西北野战军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
“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用我们湖南话来说,打了这一仗,就过坳了。”
自此,蒋介石针对陕北展开的重点进攻被解放军彻底粉碎,西北野战军开始从内线防御转为了内线反攻,敌我形势基本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948年3月23日,全国解放战争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毛主席、周总理和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终于东渡黄河,最终到达了河北平山西柏坡。
此后,正是在西柏坡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一封封电报从这里发往前线,指挥了三大战略决战。也正是因为有许光达率领第三纵队拼死保护党中央,才能使得党的头脑始终能够坐镇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局,尽快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