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尔敦,清朝前期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武艺高强,为人仗义,面对清廷的压迫,揭竿而起,率领万余人的起义队伍在河间、献县、燕山一带,劫皇银,杀贪官,攻城掠地。后被清廷诱捕,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英勇就义,年仅34岁。
在清朝的正史中,很少有窦尔敦的记载,但他的传奇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出现在类似《施公案》的小说里,后又被改编成戏剧,至今还在演出的京剧有《盗御马》和《连环套》。在这两出戏中,窦尔敦不再是农民起义领袖,而是侠肝义胆、除暴安良的绿林好汉。
作为一个传奇人物,窦尔敦的家乡曾有多种说法。据民国史料及地方志记载,窦尔敦系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但也有山东人和东北人的说法,其中在山东省武城县就相传窦尔敦是甲马营镇曹店村人。
曹店村位于京杭大运河东畔。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修京城借河运料,来往运夫甚多,沿河多处设立旅店供人食宿。当地有曹氏居民在此建一旅店,取名曹店,繁衍成村。后被洪水淹没,村民分别迁至南、北两个高地居住,又形成两个村庄,居南者称前曹店,位北者称后曹店。
后曹店村有穴姓和贾姓,都自认是窦尔敦的后人,并以此为荣。然而村中并无窦姓,何来后人?村民解释说:窦尔敦被害后,族人为免遭诛连,将“窦”字一拆为二,一部分姓穴,一部分姓贾。民国后风声平息,窦家后人自发地行动起来,在村西选了一块地方为窦尔敦修庙。奇怪的是,头一天放好的朝南的基线第二天却转向了朝东,一连数日如此。人们猜想:这是窦尔敦的英灵要天天看着后辈人怎样生活。于是就修建了大门朝东的窦尔敦庙。这一创举成了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奇观,时间一长,就流传开了这样的民谣:“南京到北京,曹店的庙门朝正东。”
窦尔敦庙占地约一百五十亩,还形成了庙会。“四月十八,庙会把香插。”这句民谣就反映了民众在庙会上向窦尔敦像烧香礼拜的场景。庙会的兴起也促进了当地的市场交易,后曹店村做买卖得多,与此大有关系。清朝至民国,当地水旱灾荒严重,但后曹店村因为做买卖的人多,所以死人较少,无意中沾了先祖的光。新中国成立初期,窦尔敦庙被充作曹店小学,六十年代,村里在庙的原址上翻盖学校,这一历史遗迹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