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一天早晨,如同往常一样,楚青准备去上班。就在这时,面容憔悴、神情十分低落的粟裕突然从内室开门走了出来,他低声地对妻子说:我出了事,你今天可不可以请个假帮我个忙?
晚年粟裕
丈夫的神情和话语令楚青大吃一惊。粟裕可是总参谋长和开国第一大将,战争年代经历过无数腥风血雨,早已意志如钢,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询问丈夫之后才知道,原来,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挨了批,甚至被定为“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
这样山一般沉重的帽子压在身上,令粟裕内心十分痛苦。他虽然从来没有“反党反领导”,更没有“极端个人主义”。然而,这样的帽子扣在身上,而且被屡屡批判,他甚至根本没办法为自己解释。
更为糟糕的是,粟裕还必须写一份检讨,并在会上通过才能过关。然而,为自己无中生有写一份“深刻检讨”,这令粟裕极为痛苦,也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
粟裕虽然把自己关在内室里封闭了7天,依然无济于事。最终,粟裕只能请妻子帮自己写。他将一堆会议简报交给楚青,无奈地说:你看看这些,帮我写个检讨吧,我自己下不了手,只要能够通过,怎么写都可以。
粟裕
楚青了解到这一切之后更是十分担忧,更害怕万一检讨屡屡不通过,把丈夫划到“敌我矛盾”的行列,岂不是更加糟糕。
所以,焦急之下,楚青不顾后果,也不顾实际地杜撰了一份检讨,将会议中强加给粟裕的罪名通通认了下来。认了罪自然能通过,所以,这份由楚清所写、完全违心的检讨最终得到了通过。
然而,想法过于简单的楚青并不知道,此后,丈夫的后半生中永远带上了这个沉重的枷锁,甚至连去世时都没有解开。当时,粟裕突然被批判的帽子有三个:反领导,争军权,告洋状。
然而,这三个被批判的理由其实都是冤枉的。粟裕为什么突然被批判?其实,这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包括粟裕自身性格综合造成的。
众所周知,粟裕是我军在二十多年的军事革命生涯中涌现出的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他天才般的军事才华,显赫的战功,让这个在红军时代资历欠缺的我军名将,一跃成为十大将之首。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要不是资历和山头的原因,粟裕凭战功完全可以与林彪元帅并列。由于自身性格谦逊,不争不抢,所以,粟裕在军事方面无比耀眼的时候,他为人处事却极为低调,他多次辞让司令一职,虽然带领第三野战军打出了辉煌的战绩,然而,粟裕的职务却始终只是副司令员。
与此同时,由于长期战斗在远离中央、环境恶劣的敌人腹心之地,粟裕与大多数中央的领导们并不十分熟悉,再加上自身不善交际,不善言谈,又过于低调,所以,这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却总是被人有意无意的忽略。
再加上对于斗争十分缺乏,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被调到中央担任总参谋长的粟裕,面对错综复杂的工作环境,毫不意外的得罪了某些人。
而与此同时,5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局势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一边是国际上爆发了著名的苏联朱可夫事件。
朱可夫
朱可夫是带领苏联打赢苏德战争的功勋元帅,然而,这个战功赫赫的元帅在1957年反对苏共中央主席团解除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会议上,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别想从原地移动。
朱可夫的坚决反对,挽救了赫鲁晓夫的政治生命。然而,他的这句话也犯了大忌:苏联红军难道是朱可夫一个人的吗?所以,这句话最终断送了朱可夫自己的政治生命。
赫鲁晓夫在被挽救之后又将朱可夫解职。这件事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巨大的波澜,毛主席也开始有所警惕,担心党指挥枪的原则被动摇。
在这种顾虑之下,再加上周边总有人对粟裕表达不满,毛主席也对粟裕产生误会,有了不信任感。
另一方面,当时,党的指导思想上,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作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使得许多问题被上纲上线,被提到了过高的高度,这也进一步加深了粟裕被批判的程度。
粟裕
在夫人楚青的帮助下,粟裕强行将罪名认了下来。然而,检讨通过之后并不意味着对于粟裕的批判就结束了,事实上,被批判之后,粟裕就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被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而且,对于粟裕最痛苦的是,从此他离开了挚爱的一线部队。不仅如此,无中生有的帽子让粟裕背上了极为沉重的精神枷锁。检讨过关之后,粟裕回家后极少见地对妻子发了火:你为什么把我写成这样?简直不成样子。
妻子知道,粟裕想发的火并不是针对自己,也不是埋怨自己,而是实在无法接受被冤枉的事实,心中过于压抑。
此后,粟裕始终带着这份沉重的枷锁,他离开了自己最擅长的部队,他的建议无法得到重视,军事才华也被浪费,精神上更是极为压力极大。
毛主席和粟裕
这个沉重的枷锁,一带就是20多年。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开始处理历史遗留冤假错案,包括彭德怀元帅等人纷纷被平反。见此情景粟裕十分开心,他正式向中央写了申诉报告,要求撤销1958年对他的种种不实批判。
然而奇怪的是,当这份报告经过叶剑英元帅的批示,中央领导同志签阅,最终交到总政处理后,却如石沉大海,始终没有一个正式的回复。
由于一直背着沉重压力和精神枷锁,再加上战争年代所受的重伤,晚年的粟裕遭受了极大的病痛折磨,他突发脑溢血和脑血栓,病情十分严重。
妻子楚青知道,身体上的病痛对于这个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军中大将而言,并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他内心深处被冤枉的精神枷锁。
粟裕
所以,楚青不忍心丈夫背着如此沉重的包袱离开人世,她开始背着粟裕四处申诉,先后找到多个领导,希望粟裕在尚能正常思维的有生之年,能够见到党的政策落实,“而实在不忍让他终于背着沉重的包袱去见马克思”。
然而,1983年2月5日,粟裕始终没有等到他被平反的那一天,带着深重的遗憾离开人世。
粟裕去世之后,虽然军委指示,讣告上要“着重正面写他的贡献和功绩”,然而,讣告却仍未提及1958年的冤案。
直到1994年12月25日,在粟裕逝世10周年之际,在妻子楚青的一再奔走努力下,在粟裕多名老部下联名上书的情况之下,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和张震上将联名发表了由中央军委主席批发的、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
粟裕
这篇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同时刊登,文章特别写到: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委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这篇文章的发表也标志着,在时隔36年之后,粟裕终于被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