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奥本海默曾经说过一句话:“李政道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医生”。且不论奥本海默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话,但是这也能说明后期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尽皆知了!
其实只要是了解过二人当初是为什么闹矛盾的人,都会觉得科学家其实也并非是超脱于人这个物种之外,作为人,他们也有着人性的复杂性。
性格问题导致的必然结局,两个人甚至有些小孩子脾性。在二人各自的自传中,李政道说他拿奖学金买了车,带着杨振宁来了一场全美自驾游,还顺便教会了杨振宁开车。
而到了杨振宁自传里,他却说自己年长4岁,各方面都要成熟的多,这开车是他教李政道的。连学车都要争一争,那么在学术上的矛盾,就更不奇怪了。
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20世纪华人科学界的双子星,俩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显著的成就,很难分出一个高低来,并且他们共同构成了华人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后辈敬仰。
不过他俩之间的事儿,也是说来话长,李政道曾经公开表示,和杨振宁的决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李政道后期后悔和杨振宁闹矛盾了吗?杨振宁又是如何看待二人的关系呢?
合作的开端与巅峰
在20世纪华人科学史上,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合作与决裂始终是绕不开的议题。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从学术上的合作再到因学术而分道扬镳的过程,也透露出复杂的人性。
1926年,李政道出生于上海,祖籍在江苏苏州,家族为江南名门望族。其曾祖父李子义是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的创建者之一,其祖父李祖父李仲覃为圣约翰堂首位华人牧师,父亲李骏康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从事化肥贸易,母亲张明璋出身天主教世家
幼年时期,李政道即展现出对数学和物理的浓厚兴趣,4岁开始学习心算,家庭藏书中的科普书籍《膨胀的宇宙》成为他科学启蒙的钥匙。
1946年,李政道通过国民政府选拔赴美留学计划进入芝加哥大学,而此时杨振宁已经先一步来到这里,在费米实验室待了两年多。二人初期在学术研究上十分融洽,1951年,俩人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重启工作,期间共同发表了32篇物理学论文,其中关于相变理论的成果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关注。
李政道和杨振宁,除了在学术合作度过了一段黄金时期之外,俩人在私底下的交情也不错。1951年之后的几年间,两家在普林斯顿比邻而居,子女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李政道长子李中清曾经回忆道:“杨先生书房里有父亲题赠的《楚辞》”。此外,杨振宁夫人杜致礼也曾经为李政道次子补习英文。
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前夜,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斯德哥尔摩酒店彻夜畅谈,杨振宁当时称二人的关系好比竹林贤士。
不过,即便是在关系非常好的时期,二人似乎就已经有了矛盾的端倪。1952年,相变理论论文原稿为李政道单独撰写,杨振宁在其中补充数学证明之后坚持共同署名。再比如1958年,杨振宁接受石溪分校教职前,仅提前三天告知李政道,因此李心中一直颇有不满。
其实1957年的诺奖中,俩人也有争议。当诺贝尔物理学奖宣布后,颁奖典礼的发言顺序成为了首个矛盾点。当时的安排十分微妙。颁奖主办方按照论文署名顺序,安排李政道先发言,然后另外让杨振宁先领奖。这样的安排,其实非常微妙,看得出来主办方是深思熟虑过后的。
正式因为矛盾争议已经蕴藏在二人关系之中,这也导致之后决裂的如此干脆,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公开决裂
1958年,杨振宁没有提前告知李政道,接受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职,导致俩人合作争端。次年“杨-米尔斯理论”论文发表时,李政道认为自己在这篇文论中早期贡献没有在其中充分体现。
为此,李政道专门找杨振宁针对这件事商量,然而杨振宁认为不存在李政道所说的问题。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也造成了二人最深的隔阂。
矛盾爆发最激烈时,是1962年。当年《纽约客》刊载伯恩斯坦《宇称问题侧记》,将理论突破归功与杨振宁主导。因此,李政道和杨振宁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终宣布二人合作就此终结。
其实这场争论,无非就围绕三点,该理论成就的原创性归属问题,以及合作论文的署名规范,包括俩人对各自领域贡献的认知偏差,综合起来导致二人的决裂。
1972年之后,俩人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主张也开始不同。李政道专注高能物理实验方向,主导推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而杨振宁则深耕规范场理论,反对大型加速器项目,主张优先发展应用科学。
李政道之后明确表示,1956年的思想突破源于自己提出的物理图像。而杨振宁则在之后表明,理论框架完整才是关键的突破。
总之,俩人决裂后,在各领域都对着干,缠缠绵绵竟然也都到老了!其实如果以学术原创性论,杨振宁在科学史上占据更高地位。不过李政道在科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也是难以忽视的。
尽管后期俩人关系决裂,但是他们对于这段关系的结束都持有相同的态度,那就是痛苦,遗憾。杨振宁把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视作自己毕生的遗憾,也曾引用苏东坡和苏辙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轻易的羡慕。
而李政道对于和杨振宁的友谊也是遗憾至极的表示:“和他关系决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李老这句话,其实也是在遗憾,二人如果在后期持续合作,或许会碰撞出更大的学术成就。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决裂内幕:排序之争?.人民网.20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