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隐藏身份36年,因校长发现地名写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2025年05月10日18:53:04 历史 198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老兵隐藏身份36年,因校长发现地名写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闻

文|spark

编辑|t


引言

1988年,重庆合川县档案馆,一张泛黄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上写着:“查无此人”。可偏偏,就是这张“找错人”的喜报,让一个沉默了三十六年的名字,被从历史缝隙里翻了出来。

这个名字叫蒋诚上甘岭战役一等功臣,击落敌机一架,歼敌四百余人。他复员回乡,从未提过战功,只讲过种桑、修路、劝村民。直到地名写错,身份才“露馅”。三十六年,他藏得住功绩,却挡不住一场巧合。

老兵隐藏身份36年,因校长发现地名写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闻

一张喜报走错门,英雄躲进三十六年沉默

1988年,重庆市合川县志修订工作启动,原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接手档案整理工作。一天,他翻出一份发黄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内容清楚写着:“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

但喜报背面有一句话:“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

这句“查无此人”,写在备注栏,盖着红章。喜报投送地址是“四川省合川县四区兴隆乡南亚村”。可合川没有这个地名,有“隆兴乡”,也有“兴隆乡”。正是这一笔写错的地名,让喜报三十六年送不到蒋诚手上。

老兵隐藏身份36年,因校长发现地名写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闻

王爵英心生疑窦。蒋启鹏,是他早年的学生,正是蒋诚的弟弟。他立刻联系蒋启鹏,核实信息。

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个“查无此人”的名字,就在自己眼前——蒋诚,复员后一直在家种地养蚕,从不声张。

王爵英立刻向有关单位上报,经层层验证,那位曾在上甘岭火线击落敌机的重机枪手,就住在重庆合川县隆兴镇

蒋诚1949年入伍,1951年3月随部队入朝,1952年11月参加上甘岭战役,荣立一等功,伤疤至今在腹部清晰可见。他复员回乡后,从未提过功劳,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待遇要求,默默劳作三十多年。

老兵隐藏身份36年,因校长发现地名写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闻

直到1988年,身份被确认,合川县政府签发通知,将蒋诚列入“全民职工”,月薪80元。但此时,他已年满60,即将退休。奖章是晚来的,工资也只是象征,他自己却轻描淡写:“没得啥子遗憾。”

他藏得住勋章,却没躲过“笔误”带来的翻案。从喜报退回到身份浮出,全靠一行错字,一桩巧合。但英雄从未离开,只是沉默了三十六年。

老兵隐藏身份36年,因校长发现地名写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闻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是从血里冲上来的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第15军打得最惨烈,半月之内,一个师伤亡五千六百余人。

蒋诚所在的志愿军第12军92团,于11月8日抵达火线。三天准备后,11日反击开始,537.7高地只剩下24人死守七号坑道,十一天断水断粮。

蒋诚肩扛重机枪,跟随全连进入阵地。炮火炸开,掩体塌陷,他中腹部重伤,肠子被炸出体外。据战友回忆,他用手把肠子塞回去,继续战斗。

老兵隐藏身份36年,因校长发现地名写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闻

敌机俯冲轰炸,他跳进弹坑,将重机枪架上沟沿,打头、打尾,连续扫射,奇迹般击落敌机一架。这段战斗过程,后来被写进《立功受奖说明》:“以重机枪歼敌400余人,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击落敌机一架,身负重伤仍不下火线。

1953年12月,蒋诚升任机枪连班长。1954年,参与营房建设,每日铺设石夯路面12平方米,是常规标准的两倍。年末,他再立三等功一次。

老兵隐藏身份36年,因校长发现地名写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闻

1955年2月10日,他退伍回乡。带回家的东西只有:便衣一套、鞋袜各一双、毛巾一条、布票16尺。无奖章、无待遇、无“亮身份”。英雄脱下军装,没人知道他打过仗,没人知道他救过高地。

身份沉入泥土,战功藏在沉默里。他埋头做蚕桑技术员,一干二十四年,从未向人提及战场经历。直到1988年喜报重现,才揭开战火下的名字与伤疤。

老兵隐藏身份36年,因校长发现地名写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闻

换掉枪杆上战场,换上锄头修村路

1983年冬,重庆隆兴镇要修一条从永兴到隆兴的土路,全靠铁钎、石碾、铁锹干活,村民纷纷打退堂鼓。蒋诚站了出来。他是党员,是退伍军人,技术不差,威望够高。

路修到一半,钱没了。蒋诚没说一句怨话,直接以个人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款2400元。那时他的工资不过十几块,2400元是村里谁都不敢借的数。

老兵隐藏身份36年,因校长发现地名写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闻

贷款事他没讲。直到1991年,儿子蒋明辉要结婚,才知道父亲欠了这笔债。他卖房还债,住进集体宿舍,也没怨一句。

1988年后,他成了全民职工,但工资仍不够高。2015年,广福村推广油橄榄种植,蒋诚带头流转土地,砍掉自家挂果的柚子树,召集村民开动员会。三天之内,全村土地完成流转。

老兵隐藏身份36年,因校长发现地名写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闻

在村里,谁家闹矛盾,只要蒋老出面,没人不听。他不拿架子、不讲军功,只讲蚕桑、讲农技、讲修路、讲分红。他活在土地里,做的事都贴着泥土。

到老他还穿那条缝了又补的绿军裤,别人劝他换,他就一句:“我是国家的人,还要为国家做事。”

蒋诚的功绩,不靠纪念碑,也不靠回忆录。他打过仗,种过桑,修过路,帮村里拉过电线、调过土地。他把一等功藏进了蚕桑里,把战功熬成了家常。

老兵隐藏身份36年,因校长发现地名写反而暴露,家人才知他是英雄 - 天天要闻

参考资料

战斗英雄蒋诚:深藏功与名 奉献见初心-人民网-2021-03-09

老兵不老 军魂永存 一等功臣蒋诚的传奇人生-央广网-2021-03-11

传奇老兵 永不褪色 上甘岭战役一等功臣蒋诚用鲜血和无悔诠释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重庆日报-2019-07-31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生于1990年,陈江被查 - 天天要闻

生于1990年,陈江被查

清廉海南网5月9日消息,万宁市山根镇党委书记陈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万宁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陈江(资料图)4月29日,陈江因涉嫌违法违纪,辞去万宁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公开简历显示,陈江,男,1990年5月出生,汉族,海南万宁人,大学学历,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12月参加工作,2008年5...
正厅级阚吉林,职务调整 - 天天要闻

正厅级阚吉林,职务调整

重庆市民政局网站“领导信息”一栏最新信息显示,阚吉林现任重庆市民政局党组书记。阚吉林(资料图)公开简历显示,阚吉林,男,汉族,1969年11月生,大学、工程硕士,中共党员。他历任:重庆市纪委办公厅副主任;重庆市开县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县委党校校长,县编委会主任;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常委、纪委书记;重庆市渝北...
尹中卿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尹中卿同志逝世

武汉大学北京校友会消息,5月8日上午,尹中卿校友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2025年4月27日,武汉大学经济系78级校友、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同志,因病于2025年4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尹中卿(资料图)据介绍,尹中卿,男,汉族,1959年2月出生,河南桐柏人。1978至1985年,尹中...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0日 - 天天要闻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0日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观察者网特别推出“抗战史上的今天”栏目,每日与您共同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1932年5月10日汪精卫电上海市商会称,沪案并未接受任何秘密条件。行政院派殷汝耕等为上海日军...
“95后”博士生杨雅丽:在历史研究中守护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95后”博士生杨雅丽:在历史研究中守护抗战记忆

5月8日,杨雅丽在天津五大道参观历史文化街区。初夏的南开大学绿树成荫,花香阵阵,青年学者杨雅丽骑着共享单车穿过林荫道,直奔图书馆而去。1996年出生的杨雅丽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在读博士生,她从2018年开始着力研究抗日战争史,聚焦南京安全区、抗战时期平津市民的日常生活等内容。2018年9月,杨雅丽在南京师范大学开...
泰王的二儿子又剃头发,弟弟跟他不一样,虔诚跪拜提帮功的画像 - 天天要闻

泰王的二儿子又剃头发,弟弟跟他不一样,虔诚跪拜提帮功的画像

泰王可真是个香饽饽!后妃们年轻貌美,都为了得到他的宠爱。他的孩子们也是用尽方法,希望得到他的注意。比如说,泰王的二儿子又剃发出家了!泰国王室有一项传统习俗,就是国王或者王储得剃发短暂修行一段时间。当年的普密蓬;在加冕过后剃发出家了一阵子。那
老巷挤400人,政府楼堂停建,市长落泪改政策 - 天天要闻

老巷挤400人,政府楼堂停建,市长落泪改政策

1961年广州有个副市长叫梁湘,去城里的小巷检查工作。回来就让政府停建新大楼,把钱省下来给穷人盖房子。当时没人明白为啥突然变卦,后来才知道梁湘在起义路的小巷里看见了啥。那天梁湘走进一条窄巷,看见破旧大屋里挤了60多户人家,400多人。
玉林新发现一位抗战老兵,今年已百岁! - 天天要闻

玉林新发现一位抗战老兵,今年已百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我市志愿者经调查核实,于5月7日确认一位新发现的抗战老兵——百岁高龄的王光诚老人的身份。王光诚老人的事迹,为我市抗战历史增添珍贵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