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喜欢的荔枝到底是怎么送到长安的?756年7月15日杨贵妃自缢

2022年07月15日00:20:34 历史 1352


杨玉环喜欢的荔枝到底是怎么送到长安的?756年7月15日杨贵妃自缢 - 天天要闻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杨玉环喜欢的荔枝到底是怎么送到长安的?756年7月15日:马蒐驿之变:唐朝哗变士兵杀杨国忠,逼迫唐玄宗杨贵妃自缢。

杨玉环喜欢的荔枝到底是怎么送到长安的?756年7月15日杨贵妃自缢 - 天天要闻


谁都知道,杨贵妃喜欢吃荔枝。

杨贵妃本来是四川人,从小喜欢吃荔枝。到了长安以后,陕西不产荔枝,只能从四川运过去。

很快杨贵妃发现,广东的荔枝比四川更好,从此改吃两广的荔枝。

不过,荔枝有自己的特性,就是一旦采摘以后就会迅速变质: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古代中国人使用过很多方法,借此保存荔枝。徐勃的《荔枝谱》提到,采摘荔枝以后立即用竹筒和泥土包裹好,可以借此保鲜。

这种保鲜方法并不靠谱,最多维持5天就会让荔枝彻底变质。

杨玉环喜欢的荔枝到底是怎么送到长安的?756年7月15日杨贵妃自缢 - 天天要闻


广东新语》提出另一种用蜡密封荔枝的方法,据说可以保存数月。经过现代实验后,发现这其实是制造蜜饯的方法,根本不是吃新鲜荔枝。

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

从广东运送荔枝到陕西,需要多久?

历史书记载:“荔枝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

说得有些夸张,也合情合理。从广东到长安,大约有1600多公里的陆地距离,普通人骑马需要10天以上的时间。

如果采用800里加急,夜以继日地换人换马运输,速度可以提高很多。同时全国遍布的驿站,也可以大大提高速度。

杨玉环喜欢的荔枝到底是怎么送到长安的?756年7月15日杨贵妃自缢 - 天天要闻


唐玄宗时代,全国建有水陆驿站1639个,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其中驿夫1.7万人。

安禄山范阳起兵叛乱时,唐玄宗在长安,两地相距3000里。然而短短6日内,唐玄宗就知道叛乱的消息。

但广东怎么也比河北要远,给杨贵妃送荔枝的快马,再怎么紧急也不可能超过叛乱的警报。

说来说去,从广东运输荔枝到长安,至少需要7天时间。

荔枝用特殊方法保存,也只能维持5天。等到杨贵妃吃到荔枝时,岂不是都变质了。

当然不会了,这就是古人拍马屁的智慧。

杨玉环喜欢的荔枝到底是怎么送到长安的?756年7月15日杨贵妃自缢 - 天天要闻




实际上,广东的荔枝根本不是用快马运到陕西的,而是连着整棵树运输。

史书记载:“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揖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官,则一日可达也。”

杨玉环喜欢的荔枝到底是怎么送到长安的?756年7月15日杨贵妃自缢 - 天天要闻


翻译一下就是,将整棵荔枝树移栽到超大的花盆内,通过水运用船一直运到靠近长安的地方。因为没有河道,无法再用船只运输。于是就将荔枝摘下来,利用快马送到长安。

因为荔枝是连着树运输的,在树上的时候自然不会变质。随后陆地运输不过1天时间,荔枝也不会变质。

那么杨贵妃吃到的荔枝,仍然是鲜荔枝。

杨玉环喜欢的荔枝到底是怎么送到长安的?756年7月15日杨贵妃自缢 - 天天要闻


听起来似乎很容易,其实没那么简单。

一来,将荔枝树移栽到大花盆中,绝对是个技术活,需要高超的园艺家才能胜任;二来能够运输高大荔枝树的船只,肯定也是大船,不是小船能够胜任的;三来移栽以后,荔枝树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面积落果现象,最终可能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荔枝还在树上,甚至可能全部落掉。也就是说,为了杨贵妃吃那几颗荔枝,恐怕需要准备许许多多棵大树。

杨玉环喜欢的荔枝到底是怎么送到长安的?756年7月15日杨贵妃自缢 - 天天要闻


虽然说帝王享受生活也是全世界通例,为了区区一个女人吃几颗荔枝,恐怕就要动用数千人为其服务,也就太过分了。

为什么唐朝会在全盛的时候突然衰败?同唐玄宗的穷奢极欲、不体恤老百姓,有着极大的关系。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以色列学者发出警示: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 天天要闻

以色列学者发出警示: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前言说到犹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暴行,以及现在正在中东到处点燃战火的犹太人国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学者在电视访谈中,谈起了犹太人被屠杀一事。只不过他所说的并非是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而是
史记.丁继超传 - 天天要闻

史记.丁继超传

《史记.丁继超传》文/卷风丁继超生前戎装照丁公继超,字冠群,生于民国十六年,山东峄县六区丁庄村人,乃运河支队之英勇战士也。少时家贫,祖父丁文庭父亲丁广友皆目不识丁,生计维艰。年六岁,常随祖母母亲放牛割草拾柴,时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饥。
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 天天要闻

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6月28日,一场关于“龙腾大邑商”的学术沙龙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美术史家的敏锐,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解码青铜器与玉器上的龙纹密码,揭开商代龙形象的神秘面纱。活动间隙,韩鼎教授接受了正观新闻记者专访,从龙与饕餮共存的礼制密码,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被查 - 天天要闻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被查

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四川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段勇简历段勇,男,汉族,1976年12月生,四川蓬溪人,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1996年9月参加工作,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9月至2001年12月,先后在蓬溪县蓬南镇政府、遂宁市纪委监察局工作;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历任...
中国东极“鱼经济” - 天天要闻

中国东极“鱼经济”

新华社哈尔滨7月2日电 题:中国东极“鱼经济”新华社记者 戴锦镕在中国大陆最东端的抚远市,东极鱼市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唤醒了城市的清晨。抚远原名“伊力噶”,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这里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大水系交汇处。这座被誉为“华夏东极”的边境小城,正书写着中国“鱼经济”的生动样本。绿色无污染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