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2022年07月14日08:40:01 历史 1489

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帝国之间的战争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也是对中原帝国的一大考验。处理不好这层关系的帝国,轻则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重则直接被侵略灭亡。中国历史上的西晋宋朝明朝,都直接亡于北方民族的入侵。

为什么在几千年里,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一直都在征战不休呢?

一般人看打仗就跟看足球比赛一样,只看输赢,赢了就高兴,输了就叹气。这种对战争的看法忽视了一件重要的事:打仗是要花掉生命和金钱的,战争的本质是国力的比拼,是一场互相毁灭的游戏。但是,不拼命又不行。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一旦打败,就什么都没有了。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战争是一场互相毁灭的游戏,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发动战争呢?

虽然从人类整体的角度看,战争是一个负收益的行为,但是站在战争发动者的角度看,战争有可能是划算的。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就有发动战争的理由。

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 天天要闻


汉武帝几次远征匈奴,打了几场彪炳史册的胜仗,这些战争的成本和收益是怎么样的呢?

成本是惊人的。

汉武帝取胜的一个原因是组织了一支比匈奴人数还多的骑兵部队。汉武帝那四十五万匹马花了许多许多钱。

战争中战马的消耗量十分惊人。汉武帝打败匈奴的那场最大的胜仗,汉军出动了约十四万匹战马,损失了约十一万匹。一场大胜仗都损失成这样,那一般的战争还怎么打?打完仗,人家游牧民族回去随便找一个牧场,养几年,马匹又都出来了。你汉军回到长城内,还得花费巨资重新养马,你玩得起吗?

更可怕的是,汉军深入北方的代价太大了。

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 天天要闻


农耕地区经济富足,农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想跑也跑不到哪里去。所以游牧民族入侵的时候,一路劫掠就可以完成补给,甚至打了败仗往回撤的时候都可以一路抢掠着回去。

相反,游牧地区生产力低,人口非常稀少,一片极为广阔的草场也养不了多少家畜,人数庞大的农耕远征军到了草原上,光靠劫掠是没法支撑的。而且游牧民族还可以举家迁移,听到汉军要来,早早地躲远了就是。农耕远征军只能靠自己带的补给。汉武帝选择了一个非常烧钱的办法:让远征军随身带着几十万人的补给兵团。

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 天天要闻


问题是,这几十万人也要吃饭啊。所以,汉武帝是靠多支出了几十万人的人力与口粮来解决补给问题。古代运输成本极高,按照司马迁的记录,汉朝给西南边境运送粮食,运输成本高达六十多倍。秦朝时从山东地区运粮到内蒙古,运输成本高达一百九十多倍。而汉武帝北征,距离更远,路途更艰苦,运输成本更高,哪怕就按六十倍计算,这也意味着汉武帝一下子就要往大漠里扔进去最少几千万人份的粮食。这个数字太恐怖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也不过几千万人。

汉武帝花了那么一大笔钱打仗,那他收到想要的结果了吗?

汉武帝之所以要组织远征军深入大漠,为的是彻底消灭匈奴,让游牧民族再也不来入侵,保持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假如真的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花的这些钱倒是真值—比起修长城、派兵驻守的钱来说,远征的这点花费就不算什么了。

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 天天要闻


但是,就在汉武帝获得最大的那场胜利之后仅仅七年,匈奴就卷土重来。

为什么汉军不能把匈奴彻底剿灭呢?

直接原因是北方太大,游牧民族善于迁徙,只要暂时避开汉军的刀锋,等到汉军退兵后再找一块肥美的草原就可以恢复生机。那汉军为什么要退兵呢?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土地,为什么不永久地占领呢?

问题是,驻守草场的军队吃什么呢?

游牧民族之所以放牧而不种田,是因为北方草原地区降水量小,只能生长牧草,根本就种不了田。

或许有人会说,种不了田没关系,也可以像游牧民族一样,靠吃牛羊为生啊。

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 天天要闻


别忘了,靠草场来饲养牛羊需要极大一片草场。畜牲在一个地方吃着吃着,草就不够了,必须迁移。所以,畜牧者要想在草原上建立一个定居点是很难的。

或许有人会说,建立不了就建立不了呗,那我们干脆让北方的军队像游牧民族那样到处迁徙,逐草而居,养一支强大的骑兵来保卫南方的农耕帝国,这不是更厉害吗?

这里的问题是,假如你是这个负责保卫边疆的军队将领,你手下有一大群厉害的骑兵,有一大群牛羊,吃喝不求人,又远离朝廷,你为什么不造反独立?

郡县制社会之所以不会像分封制社会那样容易让地方政权独立,是因为在郡县制下,朝廷直接管理基层百姓,掌握每一个百姓的户口,这样,地方很难截留百姓的赋税。朝廷又亲自任免地方官,经常更换任命,还有多个系统的官员互相监督,有这些措施才能保证地方势力不脱离朝廷控制。

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 天天要闻


而一个游荡在外的游牧部落,朝廷连人家在哪儿都不一定知道,怎么去掌握每一个百姓的户口?怎么派官员监督?在历史上,中国古代有过一些北迁进入草原的军队,迁徙一段时间后,他们就逐渐变成游牧民族,完全脱离中原朝廷的影响了。

类似的,当游牧民族长期占领农耕地区的时候,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自然会选择农耕的生产方式,结果是经济水平提高,但军事战斗力下降,往往打不过北方后起的其他游牧民族。典型的例子如北魏西夏、辽、金……

总之,汉武帝就算花钱再多,也不可能彻底消灭匈奴。

汉武帝大获全胜之后没几年,匈奴就卷土重来。汉武帝不得不重新组织昂贵的军队,又和匈奴发生了好几次大战。这几次战争汉军基本上没有占到便宜:几次因为找不到敌人无功而返,还有两次主力被彻底歼灭,甚至统帅都投降了匈奴。

这几次失败以后,汉武帝公开发表《罪己诏》,检讨自己穷兵黩武的策略,停止对匈奴用兵。

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 天天要闻


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同时面临两个考量:成本和收益。国家和人一样,一个合格的国君,他的职责是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去选择净收益最大的那种国策。

比如领土问题,我们有些人可能觉得,领土的价值高于一切,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卫领土,不计成本。但对于一个关心净收益的帝王,他考虑的问题是:占有这块领土的收益是否大过成本?如果收益太小,成本太高,那还不如不占,否则就是在无谓地浪费民脂民膏了。

这就是汉匈和亲背后的逻辑。

如果有能力入侵汉帝国的话,谁愿意俯首称臣呢?如果有能力剿灭匈奴的话,谁愿意把宫女白白送给人家呢?正因为匈奴和汉帝国都发现,在这场成本与收益的游戏中,和平的收益要远远大于战争,所以大家才有机会坐下来和谈。

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 天天要闻


(林欣浩/文)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太平天国失败后,残余逃亡到此国,现有20万华人,还讲着广东话 - 天天要闻

太平天国失败后,残余逃亡到此国,现有20万华人,还讲着广东话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他们说,那些太平军最后去了南美,听起来像传说,但人还在,说粤语,过春节,几十万人,真真切切地活着。天京破了,城墙塌得连块整砖都找不到。湘军围了三年,饿得城里人啃树皮,喝脏水,死人都没
前苏联加盟国里,又冒出了一个乌克兰?阿塞拜疆为何要和俄撕破脸 - 天天要闻

前苏联加盟国里,又冒出了一个乌克兰?阿塞拜疆为何要和俄撕破脸

这些日子,阿塞拜疆和俄罗斯之间的矛盾,直接摆到了台面上。起因是俄方抓了境内的阿塞拜疆人,甚至还造成了2人丧生的结果。俄方面表示,这些阿塞拜疆族人,是俄国国籍,且涉嫌谋杀案件。阿塞拜疆方面则表示,这是俄在针对阿塞拜疆人的暴行,因为他们有被打过的痕迹。因此,阿塞拜疆方面,也开始抓境内的俄罗斯人,同样给他...
大罢免忍受侮辱迫害!连胜文轰民进党:放任“黑熊”攻击国民党 - 天天要闻

大罢免忍受侮辱迫害!连胜文轰民进党:放任“黑熊”攻击国民党

国民党5日下午在台北市政府前,举办首场反罢造势。国民党副主席连胜文表示,台湾不准有皇帝,民进党不要想着当皇帝。他也轰民进党放任自己的禽兽攻击国民党,世上没有后悔药,如果不想后悔就出来投票。连胜文宣讲反罢,他说,台风来的前一天特别闷热,感谢大家愿意为了捍卫台湾的监督与制衡站出来,防止绝对权力绝对腐化,...
民进党发动的大罢免就是大恶罢!戴锡钦批:他们与恶的距离是零 - 天天要闻

民进党发动的大罢免就是大恶罢!戴锡钦批:他们与恶的距离是零

国民党一系列反罢免大型造势活动中的首场宣讲,5日下午在台北市政府前广场登场。台北市党部代理主委、议长戴锡钦上台助讲表示,这次民进党所发起的大罢免,是台湾自由法治推动三四十年来面对的最大人祸,还批所谓的大恶罢“民进党与恶的距离是零”,他们就是恶的代表!戴锡钦指出,7月5日没有发生大地震,也希望刚形成的台...
马达Ⅱ感知·感恩·感奋 - 天天要闻

马达Ⅱ感知·感恩·感奋

104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却是从苦难到辉煌的一部奋斗史。在这不平凡的104年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不止是 “县委书记榜样”:焦裕禄的铁血敌后岁月 - 天天要闻

不止是 “县委书记榜样”:焦裕禄的铁血敌后岁月

提到焦裕禄,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不是那个拄着拐杖、在兰考沙丘上奔波的身影?是他捧着麦穗、望着泡桐的慈祥面容?没错,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是在和平年代里为百姓谋生计、与风沙较劲的“老黄牛”。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他人生中另一段少有人知的传奇—
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问题 - 天天要闻

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问题

来源:解放军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键要抓党性、严党纪习主席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学习陈云同志的丰富领导经验”。陈云同志关于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许多前瞻性、战略性思想,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当年,陈云同志针对“不吃不喝,经济不活”“经济要搞活,纪律要松绑”等错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