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地的回声(下)

2022年07月05日09:12:14 历史 1085

文 | 英沙

5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影响了好几代人。最重要的是,他将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凛然不屈的民族大义传承了下来。黄埔军校就是在曾国藩建军和治军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1924年,国民革命大潮澎湃,在第三共产国际的援助下,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孙中山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简称黄埔军校,并以此为基干,组建国民革命军。中山先生寄望于革命军,像当年曾国藩的湘军一样,收拾旧河山,挽救中国的危亡。

中山先生曾写过一幅对联送给“介石吾弟”: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大意就是勉励蒋介石,效法曾国藩等先贤,做一个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尽忠报国。

1926年11月黄埔军校开学,大量优秀的共产党员进入军校学习,人数达到了空前的4400人。蒋介石背叛革命“清党”后,军校学员只留下了800余人。数千共产党人离开了黄埔,他们怀揣着革命的初心,凝聚成了一股不可战胜的精英力量,驰骋奋斗在祖国的山河,用他们的热血铸就了新的人民共和国。

国共决裂后,毛泽东和蒋介石已经是分属两个对立阵营的领袖,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的治军精神和救国思想的火种已经在他们的心上熊熊地点燃。

由时务学堂走出来的杨昌济先生,被称为新文化运动中,国民近现代教育的先驱。

穿越大地的回声(下) - 天天要闻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里的塑像(左起三为杨昌济)

杨昌济,因世居板仓,被人称为“板仓先生”。杨昌济早年曾师从过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绝意仕途,转而向西方寻找真理。1913年春,先生留学归国后,接受了湖南高等师范和第一师范等学校的聘请,担任伦理学和教育学课程的导师。他培养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大批有志有为青年,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输送了尖端人才和中坚力量。

杨昌济先生对曾国藩是推崇倍至的,他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现今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本读书笔记《讲堂录》,记载了大量的有关曾国藩的语录,特别是杨昌济先生给毛泽东授课时的提问、考试的题目,内中有大量的内容涉及曾国藩。

曾国藩曾编有一部《经史百家杂钞》,毛泽东对它评价很高,其中谈到恒心和毅力的论述,使他深受启发。曾国藩曾说,“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1916年,毛泽东写了一首咏志的律诗,其中一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指出要惜时如金,振奋有为,表达了强烈的进取心和远大的志向。

曾国藩带兵十分重视体能的锻炼,讲究日课,推广兵操,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即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一生践行游泳、跑步、洗冷水浴,坚持不懈。

曾国藩重视“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泽东一生都很注意这点,他在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的来源,就是曾国藩的《行军爱民歌》。1911年时,蔡锷编著了《曾胡治兵语录》,毛泽东认真研读过这本著作,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从中吸取了爱民、爱兵、重视精神教育的精华。今天,当我们去韶山瞻仰领袖故居时,在毛氏宗祠的案台上,仍然可以看到,上面摆着两本书,一本是毛氏族谱,另一本则是《曾文正公家书》。

蒋介石一生都在效法曾国藩,他的床头经常放着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学治军,其练兵之法,以《司马兵法》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为基础,治军则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指出忠勇和血性的重要性。蒋介石把这些都当成了他治军的准则,他要求将领们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赠予部下腰刀,蒋介石在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之时,也授予学员和部下“中正剑”来获得他们对自己的忠诚。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希望借助儒家的“四维八德”进行社会道德和价值的重塑。国民党政要对于圣贤的推崇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响应,大量的曾国藩书籍著作出版,评价曾国藩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挽救民族存亡的关键人物,形成了一股学习曾国藩的热潮。

19世纪末年至20世纪初的那个时期,在军政界、文化界精英的共同推动下,民族的气节在磨难中锤炼成形,奔流在民族英雄们的血液里,象钙质一样补充到他们的骨髓里,形成了坚强和硬气。在革命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的鼓舞下,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涌现了相当壮观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英雄们以他们的生命印证了中国“没有投降将军,只有断头将军。”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以身许国的壮歌。

1934年8月1日,瑞金出版的简报《红色中华》全文刊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史称“八一宣言”。这一篇战斗檄文,标志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中国先进分子和先锋力量吹响了迎击日寇的冲锋号。

8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1935年初,被国民党军合围于怀玉山地区,绝大部分将士殉难,方志敏、刘畴西不幸被俘。方志敏在狱中,在牺牲的前后,心中仍然念念不忘对新中国的憧憬。他这样写道:

“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这是刻不容缓的了。”

“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

这是一位革命者临刑前的绝唱,是他的心室和热血呯然搏动的拳拳之声;那充满希翼的声音,洪钟大吕一般铿锵地回荡在中华大地,鼓舞着无数勇敢的革命同志,向着他描绘的美好蓝图和指引的方向劈荆斩棘,奋勇前进。

6

百里先生说:“当国家危难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战士。”

1943年5月,为了逼迫蒋介石最后投降,日寇重兵逼近长江上拱卫四川的最后门户石牌要塞,黄埔四期学员胡琏奉命率军抵抗。战前,陈诚将军打电话问他:“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斩钉截铁地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翻开历史,可以看到至今仍然留存的,胡琏将军写给家中老父和妻子的遗书,白纸黑字,字字如铁。

《致父书》

  父亲大人:

  儿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操拔顽儿灵魂也。

  敬叩金安。

《致妻书》

  “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

  “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支,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勿悲亦勿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匆匆谨祝珍重。”

  “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

悲莫悲兮生别离,关山万里,故人长绝,那是怎样的撕裂之痛?可是,国家,民族,大义昭然,将军不会后退半步。

下文为胡琏将军在展开石牌战役前一日,带领全体将士的祭天誓词,亦为集体遗嘱。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一师祭天誓词》

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谨以至诚昭告山川神灵。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坚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饮,决心至坚,誓死不渝。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后人视今,亦尤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

  此誓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壮士临易水,猛气贯长缨。5月28日开始,到5月31日的午后,在数十华里狭窄的战场上,中日军队绞杀在一起,殊死相搏。石牌,谐音“失败”,这里是日寇命中注定失败的地方,侵略者终于以惨败收场。此后,日军再也没有越过石牌一步。

从1937年起,抗日战场如同一台巨型绞肉机,已经让中国千万成年男子丧生,兵源严重不足。石牌战役誓师上战场者,绝大部分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

猝然死去的英灵们没有墓碑,没有铭文,但是,巍巍的高山一定记得,滔滔的大川一定记得,1943年的那个午后,成千上万的中国男孩倒在他们歃血盟誓的地方,倒在群山环抱的血泊之中;长江,这条中国最长最宽的母亲河,将会一直毫无阻滞地流淌下去,它浩浩荡荡,奔流到海。永远守护着它的,是年轻的勇士们骤然停顿的青春和为国捐躯的忠魂。

几乎在同时,在白山之巅,在黑水之滨,在中国最广阔的崇山峻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正在经历着更加严酷的战斗和生死的考验。别的地方是抗战八年,东北抗战是一十四年,甚至时间更长。除开凶恶的敌人,缺衣少被、粮食奇缺以外,他们还要与极端的冰雪严寒气候作斗争。

1939年,抗联的李兆鳞将军写了一首《露营之歌》,这支军歌,一直在东北抗联兄弟们中间传唱着,激励着他们去战斗。歌词写道: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寒气侵人夜未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战友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源,

  ……

  团结起来,夺回我江山!”

李将军的歌,本来是用来鼓舞战友们的士气的,但从歌的内容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战争环境艰苦险恶到何种程度。

在日军的疯狂围剿追杀下,1940年冬,杨靖宇身边已经没有一兵一卒。此时是东北最冷的季节,根据当时的气象资料记载,杨靖宇所处的濛江地区最低温度已是零下42度。

这一天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已经连续几天粒米未进的杨靖宇孤身一人,穿着豁口露花的单薄棉衣和破损漏底的棉鞋,下山进邨,想要找些食物,迎面碰到了穿着便衣的伪军军官赵廷喜。赵廷喜认出了他,劝他说:“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

赵廷喜哪里知道,岂止是不杀,日本人早已经打好了如意算盘,如果杨靖宇投降,就立刻让他出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同时,利用杨靖宇的威望,劝诱整个东北的抗日联军放下武器投降。

听了赵廷喜的话,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反问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赵廷喜无言以对,他怎么也不理解,杨将军为什么甘愿钻山林,卧冰雪,挨冻受饿,吃尽苦头,而不去投靠日寇,去过锦衣玉食的好日子。他哪里知道,做人与做狗的区别?

赵廷喜更不知道,杨靖宇从来没有军衔,杨靖宇这个“将军”的称号,不是国民政府封的,而是抗日的民众给的。他率军抵抗,完全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为了他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生命的祖国,这是他内心始终不渝的精神源泉。

赵廷喜很快将发现杨将军的消息传给了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日军包围了杨将军。将军心力尽绝,饮弹而死。日本人砍下了杨将军的头颅,解剖他的肚肠,他们要看看杨靖宇到底是靠什么活下来的。当将军的胃被切开之后,暴露出来的只有草根和棉絮。

岸谷隆一郎突然跪下,呜呜地哭泣起来。

岸谷的悲伤,有日本传统的崇尚武勇的成分,也有他无法直面日本制定的东北招降安抚战略的失败而产生的巨大绝望,更多的是面对杨将军的忠肝义胆时,为将军宁死不屈的大勇所折服而产生的,发自灵魂深处的震颤和忏悔。

因为他深知,杨将军虽然倒下了,但他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还有周葆中、李兆鳞、赵尚志、马占山,还有无数个杨靖宇,还有他们永远无法征服的中华民族!

八天后,按照岸谷隆一郎的命令,举行了杨将军的公祭仪式,包括日军将官在内,村长以上的伪满洲国官员全部出席,一起对杨靖宇遗体肃立默哀鞠躬。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岸谷隆一郎率领全家妻儿自尽。就在岸谷隆一郎自杀的那一年,在苏联红军的协助下,一千多名抗联老战士怀带着杨将军的遗志,从外兴安岭打了回来,和战友们一起解放了东北全境,光复了被日寇蹂躏践踏已久的国土。

1949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前一天,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上,人民领袖毛泽东满怀深情地告慰着英烈们的在天之灵: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7

我们从客堂里出来,又看到了桐溪寺天井中央的茉莉。清新脱俗的茉莉正静静地初放,浅浅地盛开。那纯朴芳香的,来自田野的茉莉花,开得如此的美丽,它不象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不象杜鹃那样娇艳绚丽,它质朴、本色,却又是那么地清新动人。

穿越大地的回声(下) - 天天要闻

忽然想起,曾经看过一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节目,一位美女主持人用音锤敲响了一架古老的编钟。那座编钟也姓“曾”,叫做曾侯乙编钟,歌的名字叫做《茉莉花》。主持人美丽的身姿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她用木锤轻轻击打着编钟,那样的驾轻就熟,游刃有余。那种和谐而美妙的声音是中国特有的,它是年轻的共和国自信的声音,是无数古老的灵魂在历史上游的吟唱。

我还曾读到过这样的记录:

德国埃森市的克虏伯家族历史档案馆里,保留了克虏伯家族成员贝塔•克虏伯女士写于1896年的一篇日记。

896年5月,贝塔刚刚十岁,随父亲应邀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仪式,那是一个世界级的政治舞台,必须面对许多国家的元首或者外交官。那天,俄罗斯的司仪每念到一个国家的名字,这个国家的代表便严肃地站出来,演奏和演唱这个国家的国歌。念到清国的时候,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头被人从会场外推了进来。会场中一片死寂,所有目光都投向了轮椅上沉默的老头。随即,会场又变得吵吵嚷嚷,大家好象明白了什么,开始嘲笑清国竟然没有自己的国歌,有的人还失态地放肆狂笑,就象是听到了一个很好笑的笑话。

暴露在各国使节鄙夷的目光下,忍受着轻蔑和不屑,老头挺直了身姿,他的脸瞬间胀得通红,然后又变得苍白,再又从白到灰、从灰到红、从红到紫,脸上风云不定,贝塔担心,会有难以预料的难堪或者不幸降临这个老头的身上。可谁能料到,还不到一分钟,轮椅上的老头竟豁然站立起来,他清了清嗓子,用嘶混的喉音和残缺的豁齿开唱了一首歌,那首歌被他用沙哑的声音唱出来,竟然格外地高亢、苍凉而悠扬!那是他家乡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他唱出第一个音符的时候,会场立即一片肃然,刚唱完,全场就爆发了疾风暴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后来,她的父亲告诉她,这个老人是大清国的官员,叫做李鸿章,曾国藩曾经的弟子。

李鸿章回国后,朝廷大为嘉许他挺身而出维护国格的行为,默认了《茉莉花》的“国歌”地位。此后的很长时间,大清国都以李鸿章所唱的《茉莉花》代为国歌。

《茉莉花》源自于南京六合扬州清曲《鲜花调》,千百年来流传于中国的民间。1804年,英国驻华大使约翰•贝罗记录了《茉莉花》的歌谱并带回了故乡,这首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将《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在海外更为广泛地洋溢开来。

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六合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将这首歌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

1997年6月30日的午夜,百年沧桑将呈现最后的历史巨变,1840年鸦片战争中被割让的香港将重回祖国的怀抱。交接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两国军乐队各奏三首乐曲,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就是《茉莉花》。

2003年8月3日,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徽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运动员邓亚萍和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动人旋律,它委婉中交织着刚劲,细腻中包含着激情,灵动中蕴涵着坚定,仿佛一个健美的女子,在世间的风吹雨打中闲庭信步,波澜不惊。

《茉莉花》,这首古老的民歌,它风行故国,香飘万里,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现在,《义勇军进行曲》高高飘荡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还将一路高歌猛进。它与袅袅婷婷的《茉莉花》刚柔相济,相得益彰。雄健、优雅的歌声里,富强的中国,恰如陈天华烈士和方志敏烈士所期待的那样,正以她矫健的步伐,与世界各国相携而行,和平、开放、坚定,信心满满。

手捧着茉莉花茶的余温和余香,我与周居士、周哥一道,漫步到了桐溪寺的院外。

远方,那镶嵌在天边的白云,在夕阳的照耀下反射出闪闪的金光,显得分外绚丽。视野所及,是葱翠和苍茫的一带群山,沉静而厚重。公路从山谷中间穿过,弯弯曲曲地插向山的深处,就象我们走过的和要走的人生之路。一抹斜阳从山谷涂抹过来,染着层层的山峦,照得那么明亮,象洒上了一层金色的露水,好像走进了童话世界里。

看着满天的晚霞,我感慨地说,正如桐溪寺的夕阳正在苍茫地落下,曾国藩的那个时代已经在历史上彻底落幕了。但我知道,光芒耀眼的太阳明天一定会更加绚烂地升起,因为这是春天,我恰好站在中国的春天里。将来,或者就在不远处,这个饱经磨难的民族,他们更加美丽的春天,还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到来!

恍惚间,在夜色降临的朦胧中,从群山深处传来了韩磊雄浑而昂扬的歌声:

   在滔滔的长河中

   你是一朵浪花

   在绵绵的山脉里

   你是一座奇峰

   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

   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

   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

   任自己成为灰烬

   让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

   那就是你最后的

   倾诉……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 天天要闻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点击收听:撰  稿:段  裕、叶  刚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从驻新疆的一兵团六军选调干部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那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正准备集体就地转业,很多指战员对新组建的人民空军心驰神往。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赵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赵予征趁着赵予征来...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天天要闻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左为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右上为清代“湖北盐厘局薛永升”五十两银锭,右下为民国时期官方造币厂生产的金锭。(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保留了船形锭的原始状态,使今人可以直观了解此历史阶段大宗商业交易的...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 天天要闻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新京报讯 据中国海警消息,作为海上禁毒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海警局以“净海”“净边”“禁毒两打两控”等缉毒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为主攻方向,重拳打击惩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动。2019年6月至今,各级海警机构海上缴获毒品8.729吨(冰毒3.066吨、氯胺酮2.136吨、可卡因2.322吨、大麻0.778...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 天天要闻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军事人物,其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往往被赋予了诸多负面标签。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尤其是《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可以发现董卓早年的形象与性格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般单一和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