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三大战役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了蒋氏王朝的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在香港,英国殖民者担心解放军直逼香港,已经准备了“文”、“武”两套策略,想要阻止大陆收复香港。
这时,香港《文汇报》和《大公报》两家与我党关系不错的报纸突然发表了两篇文章。
这两篇文章立场不同,角度迥异,但传达出的信号却是相似的,那就是中国大陆的解放战争不会直接波及到香港。
消息传出,广大市民们倒是松了一口气。但英国殖民者却依旧忐忑不安,他们并不太相信解放军的说辞!事实上1949年10月份的时候,4野已经逼近香港,只要中央一声令下,香港很快就可以回归祖国的怀抱!可就在战士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毛主席却发来电报,让四野绕过香港,继续南下。
对此很多人不解,要知道当时那么好的机会,为何不让解放军一举解放香港呢?其实,这个选择是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深思熟虑以后的结果,直到今天我们才不得不佩服老一辈领导人的高瞻远瞩!
解放战争的需求
现在说起英国,很多人第一印象是经济比较发达,属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就军事实力而言,似乎更多时候只能依靠美国的庇护!
但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丘吉尔与罗斯福,斯大林并列,号称“三巨头”。当时的英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实力仅次于美苏,所以1949年的英国还是很强的。
当然,他强归强,新中国想要解放香港,以当时英国在远东的军力部署,肯定是挡不住的。但当时新疆和西藏还没解放,而英国在中东的阿富汗,南亚的印度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如果因为解放香港跟英国彻底闹翻,那么解放军后来想要解放新疆和西藏,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以,等解放了西藏和新疆,稳定了大西北后再来解放香港,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如果要是收复了香港再去解放西藏和新疆,可能就要横生枝节,推迟大陆整体解放的时间。
当时新中国虽然还没建立,但毛主席却已经以超前的眼光着眼于整个亚洲,通盘考量了国内解放战争的问题。
因此,他老人家早在1949年初的三大战役胜利之后,就已经考虑到了收复香港不急于一时。
尽管1949年10月广州解放,英国殖民者统治下的香港失去了所有屏障且门户大开,而4野15兵团在10月17日也抵达香港北部边界。
如果真要收复香港,只要中央一声令下,解放军势如破竹,可能也就几天的功夫香港就可以回归。然而党中央和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做出了暂时绕过香港,南下解放海南的决定。
经济发展的考量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党中央和毛主席从国内经济发展的角度做出的考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来了解新中国的内外政策时,毛主席还和他特意说起了香港的事情。他说:
“解放大陆比较容易,直接把军队开过去就好了。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麻烦,需要更灵活的去解决……急着解决香港和澳门回归的问题,就没有太大意义了;相反,如果利用香港和澳门原来的经济地位,尤其是香港,对我们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一些。”
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虽然当时国内还在打仗,后来又在朝鲜跟联合国军打了三年,但毛主席一直从长远着眼,考虑着我们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
抗美援朝战争以前,虽然中国已经倒向了苏联。但苏联的社会主义小弟很多,而我国经过了近代百年的战乱后,百废待兴。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发展自己的经济,当然不能仅仅指望着苏联的援助。而跟全球其它国家发展贸易,引进技术资本等对新中国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两大阵营的对抗,大陆在全球贸易中处于被孤立于封锁的状态当中。这时候把香港绕开,不急着解放,就间接地使它成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如此一来,爱国的海外华侨在建国后想要助力祖国发展建设和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都可以通过香港这个“自由港”来间接或者直接的实现。
事实上直到今天,香港依然发挥着这个作用。而这一切都是70年前,毛主席提前想到的事情。
因此说,当时毛主席让解放军绕开香港,实际上是提前为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国际关系的暗扣
除此之外,当年毛主席不急着解放香港,其实也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考量。为新中国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接触留下了一个暗扣。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为冷战拉开了序幕。此后美苏之间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阵营对抗。
由于媒体的宣传和美苏两国的刻意引导,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认为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美国就像是天敌,不论在什么状态之下,只要彼此存在,就会发生冲突。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1949年6月,南京解放的时候,英美等国的外交大使都留在了南京,打算跟新中国接触,而苏联大使却随着蒋介石国民政府南迁了。
此举虽然让我们十分的气愤与不解,但也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与苏联虽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但想要发展壮大却不能够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绝对不能中断!
这一点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选择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都知道1949年建国以后,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实际上我们也做了两手准备!
说得直白一点,最开始斯大林是想要让国共划江而治的,这么一来在美苏之间就有了中国这个巨大的战略缓冲空间,苏联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欧洲事务。
但如果真这么做了,损害的自然是中国的利益。所以毛主席从一开始就认清了事实,苏联的所作所为都有自己的考量,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自然是苏联自身的利益!
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绝。刚建国那会儿,苏联确实对我们很好,但这个很好的前提,是新中国的存在能够有效地帮助苏联承担欧美的压力。
如果我们因为苏联对我们好,就彻底断绝了跟英美等国的联系,那么万一有天,苏联反悔了怎么办呢?
所以为了保留与西方交流的窗口,我们留下了香港这个资本主义的“尾巴”,方便中国了解西方世界,也方便西方了解中国。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担心是对的。1960年代开始,苏联为了自己的利益与中国交恶!随后新中国在国际上处于一个被孤立的状态。这时,香港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由于它的存在,中美两国才可以互相了解,并且最终与1972年实现中美关系的破冰。为中国外交事业打开了新局面。
英国的“配合”
最后,解放战争中毛主席之所以做出暂时绕开香港的决定,其实也跟英国的“配合”有关。
简单来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中英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友,那时双方关系还是不错的。而解放战争开始以后,英国没有像美国那样一边倒地支持蒋介石政权,而是在国共之间选择了“中立”。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我党优势逐渐扩大,英国政府的表态就更加“务实”了。他们不愿意放弃香港这个远东最大的殖民地,更不愿意放弃中国近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冷战,英国也没有第一时间跟中国建交,但是双方实质上的接触早就开始了。
用英国媒体和政客的话说:“对一个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和人口的政府装作看不见,不仅在法律上是行不通的,还会对西方国家的在华贸易带来重创。”
根据英国媒体当时统计的数据,解放前英国在华各项投资足有3亿英镑,是所有西方国家之中对华投资最多的,更别提还有香港这么一个英国“不能失去”的东方明珠。
总而言之一句话,由于英国在香港和中国的利益太大了,所以反而逼得英国没办法像美国那样一味地支持蒋介石政府,而跟当时已经控制全国大多数地域的新政权为敌。
英国人不愿意为敌,还流露出默认大陆把香港作为大陆进出口贸易关键节点的举动,这些因素使得我党把香港作为一个对外贸易桥梁的计划能够变成现实。
说白了,因为“暂时不动香港”,符合当时中英两国的利益,双方接触之后达成默契了,所以毛主席才让解放军绕开香港。
结语:
其实很多事情现在看着很简单,可如果站在几十年前的角度去思考,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以当时绕开解放香港这事为例,毛主席等人做出这个决定其实是要承担压力的。毕竟香港是鸦片战争后第一个通过不平等条约被割让出去的领土,堪称近代民族耻辱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一扫前耻,不承认任何不平等条约,但解放军都打到香港边上了,最后毛主席却让绕开,别人难免会想,你们说的不承认任何不平等条约难道是句空话?
但他老人家通过通盘长远的考虑之后,还是决定暂不收回香港,留着它充当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在改革开放以前,这一点的重要性不为人所知。可改革开放以后,当大陆需要投资,需要技术,需要跟国际社会接轨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当时毛主席说的暂时放下香港有助于中国对外贸易是多么的高瞻远瞩
一个1949年做出的决定,却深刻地影响着1979年以后的国内建设,这种超前的战略眼光,正是毛主席能带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勘破一层层迷雾,建立新中国,并护佑她成长壮大,成为今天这个强大祖国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