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2022年06月26日20:51:33 历史 1917

当年,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费尽了心机,在知道她喜欢吃荔枝以后,唐明皇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数千里驿道,为了使荔枝到达京城时不会变味,就让这些驿道准备了大批千里马,日夜不停的奔跑,就是为了将荔枝快速送达,由此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扬名天下。

到了大清王朝,爱新觉罗·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竟然也做了一次这样的事,不过,他不是为了他的贵妃,而是为了他的一位大将军—年羹尧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那时候,年羹尧驻守西安,为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雍正帝对年羹尧表示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对他及其家人关怀备至,年羹尧的手腕、臂膀有疾及妻子得病,雍正都再三垂询,赐送药品。

至于赏赐,什么奇宝珍玩、珍馐美味的,时不时就送了过来,有一次,他为了赐给年羹尧的荔枝,保持鲜美味道,竟然下令驿站六天内从京师送到西安,不知道,这时候的雍正有没有想到杨贵妃的故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备受恩宠的大将军,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雍正皇帝赐死了,荣华富贵瞬间烟消云散,最终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肯定把嘴一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呗,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大清国雍正王朝第一名将年羹尧的故事。

1、因妹妹而被抬入镶黄旗下的年羹尧。

有人说,年羹尧是雍正皇帝潜邸时的包衣奴才,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明清战争期间,年羹尧的曾祖年有升一家被清军裹挟入旗,隶属于汉军镶白旗下,后来,康熙皇帝在将雍正封为雍亲王的同时,将年羹尧的妹妹嫁给了他,在雍正元年,年羹尧的妹妹升任年贵妃,也就是敦肃皇贵妃,由此,年羹尧一家才归属到了雍正所率领的镶黄旗下。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事实上,对于年羹尧来说,此时的他,已经是川陕总督,封疆大吏了。

年羹尧自幼读书,专心仕途,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翰林院检讨,21岁入翰林院,26岁就以翰林院检讨的身份,作为钦差,担任四川乡试主考官,不久,就升任正三品的内阁学士,并加礼部侍郎头衔。

对于这个职位,和年羹尧同榜中进士的张廷玉,直到7年之后,才熬到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所以说,年羹尧很厉害吧。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这时的年羹尧还不到三十岁。

对于康熙帝的格外赏识和破格提拔,年羹尧感激涕零,在奏折中一再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年羹尧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他屡立战功,无论是在军队后方作后勤供给,还是在前线指挥,年羹尧都得心应手。他治事明敏,有节有度,遇事不惊,对治军有着一套自成体系的章法,康熙对他十分倚重,凡事都“不耻下问”于年羹尧。

康熙六十年(1721年),42岁的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这一年,康熙皇帝的十四子,雍正的弟弟爱新觉罗·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王。

所以,从这一些事情看起来,康熙皇帝将年羹尧的妹妹指给时任雍亲王的爱新觉罗·胤禛为侧福晋,不能说没有深意。

你想啊,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年羹尧是雍正的小舅子,这两人最终成为雍正即位的左膀右臂,这不能说没有巧合。

然而,爱新觉罗·玄烨作为最聪明的一代帝王,虽然安排好了一切,却也万万没有想到,年羹尧和隆科多最终都成为雍正皇帝的一个梗。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对于年羹尧来说,自己少年得志,40几岁就成为封疆大吏,雄霸一方,主要原因是来自康熙皇帝,没有康熙皇帝,就没有自己的一切,而雍正皇帝,他能当上皇帝,正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自己,他能不能当上皇帝,还是一个未知数呢。

因此,当雍正皇帝在折子中将年羹尧称为自己的恩人,年羹尧颇以为然,没有一些谦虚之心,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

2、西北大战中的年羹尧。

事实上,还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时候,年羹尧就已经表现出一些让雍正不舒服的事来,在雍正的母亲德妃乌雅氏孝恭仁皇后60大寿的时候,年羹尧不但没有送礼物,连个道贺信札也没有,同样,雍正帝的儿子爱新觉罗·弘时结婚,也没有收到他的任何片言只语。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为此,雍正帝写信训斥,认为他毫无主属之谊,而且,还指责他给自己写信时落款只称职衔,不称奴才,且屡教不改,对他写给自己的信中有“今日之不负皇上,即是异日之不负王爷”的话居心叵测,意图陷害自己。

为此,雍正作出了一些防范,要求年羹尧将随任的十岁以上儿子、弟侄全部送到京师,侍奉年遐龄。

不过,随着雍正皇帝即位,年羹尧和雍正帝的关系重新开始变得紧密起来。

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青海和硕特蒙古部首领罗卜藏丹津趁抚远大将军胤禵回京之际发动叛乱,妄图控制青藏地区,使得本已经平静的西北局势再起波澜。

对于刚刚上位的雍正来说,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是一次很大的考验。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此时的雍正刚刚即位,还没有摆脱诸王大臣们对自己篡位的质疑,同时,大家都认为以他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化解这场危机,因此,都想看看雍正帝的笑话。

于是,雍正命令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坐镇西宁,指挥平叛,只许胜不许败,如果失败,刚刚夺得皇帝的位置也许真的就不保了,雍正为此亲自坐镇京城指挥,并由此创建了一个新的机构军机处,统一协调,倾全国之力支持年羹尧打好这一战。

可是,年羹尧是怎样做的呢?

在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说年羹尧几十万大军将罗卜藏丹津团团围住,可就是找不到罗卜藏丹津的军队在哪里,后来雍正帝的谋士邬思道邬先生,亲自前往军营,指出“灯下黑”来,年羹尧似乎恍然大悟,迅速出击,彻底击败罗卜藏丹津,取得西北大战的胜利。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这个段落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年羹尧不顾雍正即位初期的朝廷经济窘迫的现状,以及迫切需要胜利的心情,在西北拥兵自重,贪污军费。

这个史实在后来的年羹尧92项大罪中,就是其中一条。

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尧下令诸将 “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各路大军跃进千里,将叛军打得落花流水,稀里哗啦。特别是四川提督奋威将军岳钟琪更是表现神勇,他率军一路狂追,直捣敌穴,匪首罗卜藏丹津仓皇之下,化装成女人才得以逃脱。最后,罗卜藏丹津领着两百多残兵败将投奔了准葛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从此一蹶不振。

3、成为名将后的年羹尧。

西北一战,年大将军的威名传遍全国,人尽皆知。

雍正帝确实对年大将军感恩戴德,他不顾皇帝身份,肉麻的称年羹尧为自己的恩人,“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西宁危急之时,即一折一字恐朕心烦惊骇,委屈设法,间以闲字,尔此等用心爱我处,朕皆体得。总之你待朕之意,朕全晓得就是矣。所以你此一番心,感邀上苍,如是应朕,方知我君臣非泛泛无因而来者也,朕实庆幸之至。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同时,为了稳固西北,雍正给了年羹尧极大的任免权力,在西北年羹尧的辖区,“文官自督抚以至州县,武官自提镇以至千把”,都由年羹尧亲自任免,而对于其他地区,凡是年羹尧所保举的人,吏部和兵部都优先录用,时称“年选”。

年羹尧利用这个机会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年记”小集团。其实,年羹尧也是一个读书之人,之前有一个吴三桂的事,他竟然已经忘记了。

没有别的,在雍正的感恩般的宠信下,年羹尧膨胀了,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一切权力都是皇帝给的,他似乎真的把自己当成雍正的恩人,而无所顾忌了。

他像个被宠坏的孩子,居功自傲,专横跋扈。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在西安都督府,年羹尧把那里弄得像朝廷一样,令文武官员逢五逢十坐班,辕门和鼓厅也画上四角龙,他给人东西叫“赐”,吃饭称“用膳”,请客叫“排宴”,弄得自己跟皇上一样。

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尧第二次进京陛见,这成为他人生由盛转衰的拐点。

在边疆的时候,蒙古王公和额驸阿宝见到年羹尧必须跪拜,赴京途中,他居然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人跪接跪送。

到京后,为表示重视和荣宠,雍正皇帝下令文武百官,王公贵胄出城迎接,王公宗亲以下官员都要跪迎,而年羹尧也心安理得地坐在配置了“御用黄缰”的高头大马上,安然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完全不放在眼里。

更有甚者,年羹尧在雍正面前,居然也态度傲慢,“箕坐无人臣礼”。

如果说年羹尧之前只是得罪雍正的话,在京城的这种嚣张跋扈的神态,顿时引起了京城士大夫们的公愤,他把整个官僚集团都得罪了。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这就很麻烦了。

4、让雍正皇帝左右为难的年羹尧。

其实,即便是在这个时候,雍正皇帝并不想把年羹尧怎么样。

面对朝中汹汹而起针对年羹尧的弹劾,雍正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雍正借着京中出现“雍正赏兵乃是年羹尧主意”的谣言,指桑骂槐说:“朕又不是三岁小孩,难道还要年羹尧的指点!难道因为年羹尧强为陈奏,朕才赏兵的么?”“年羹尧的才能,做个大将军或者总督是有余的,但怎么可能具备天子的聪明才智?!”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雍正帝认为这些弹劾不过是以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死灰复燃,要借着年羹尧的事来做文章,目的还是自己的这个皇位,因此,他断然拒绝了这些人的奏章。

不过,为了提醒年羹尧,这一年十二月下旬,雍正在年羹尧奏报折子上批了一段关于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尔等功臣,一赖人主防微杜渐,不令至于危地;二在尔等相时见机,不肯蹈其险辙;三须大小臣工避嫌远疑,不送尔等至于绝路。三者缺一不可。我君臣期勉之,慎之。

这些话,是提醒也是警告,是希望他收敛一些,不要再胡作非为了,免得给他自己带来灾祸以外,还要给朝廷带来麻烦。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雍正帝其实真的不想杀他,而且就算是为了那个八爷的缘故,为了不落入胤禩的圈套,雍正帝也不愿意杀年羹尧,杀了年羹尧,就有一个识人不明的过错,一个杀戮功臣的罪名。

按照道理,年羹尧到了这个时候,早就应该老老实实了,可是,一般人,一种性格的养成,要想改变,那真是很难,大大咧咧之间,他又犯了一个错误。

雍正三年三月,北京城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天象,各地督抚大臣上表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了,却不料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干”。

“朝乾夕惕”是雍正帝自己称赞自己的话,说自己每天工作辛苦,严格要求自己的意思,那年羹尧写反掉,这就犯了雍正帝的大忌了,他说年羹尧不是个粗心的人,他的贺表写成这样,是故意的,他不愿意用“朝乾夕惕”这四个字,他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词,这是“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紧接着,朝中有人又说民间流传“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谶语,雍正帝开始将信将疑了,他随即对西北边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年羹尧的部将岳钟琪升任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调任杭州将军。

他在调任年羹尧诏书中说到,“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颇有挖苦之意,那意思看你这样子,能不能到杭州当皇帝。

只是,就算是到了这个时候,雍正皇帝也不想杀他。

不过,雍正帝已经无法控制局面了,面对年羹尧的失宠,当时的整个朝廷都沸腾起来,个个落井下石,人人都想踩上一脚,全国各地督抚、王公大臣纷纷上奏折子,弹劾年羹尧。

雍正皇帝将年羹尧一贬再贬,最后连降十八级发配到杭州城外去当守门官,最后被解上京城监押,但并不能堵住大臣的嘴,弹劾折子依旧一份接一份的上奏。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同时,年羹尧被拟出了92款大罪,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到了这个时候,雍正帝彻底陷入了两难境地,杀了他,人家说他杀戮功臣,留下骂名,而且自己也确实不想杀他,毕竟年羹尧为自己做了很多,他的妹妹,自己最宠爱的年贵妃还在宫中呢。更何况,自己也不是一个受人要挟的皇帝。

不杀他,就违反了自己每天声称整顿吏治的决策,影响了朝廷大局,这个年羹尧啊,也太不争气了。

5、张廷玉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处于心情烦躁中的雍正皇帝召来了他的亲信内大臣张廷玉,这是他在朝廷里除了十三阿哥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外,唯一可以说说心思的臣子。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奇怪的是,奉行“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张廷玉,在这个时候却没有沉默。

他聪明地用了三句话,就彻底地打掉了雍正帝的幻想。第一句,各省督抚都在上折子说话了,这事应该有个了断了,皇上您正在整顿吏治,而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高达四百六十多万两银子,何况还有大不敬罪9条,跋扈罪10条,种种罪名累计92条之多。

这一条其实就是在威胁雍正皇帝,那意思,你看全国人都在看着你呢,你怎么敢徇私情?你要真的成为孤家寡人吗?那么,如果不杀年羹尧,你的所有改革就无人相信了,新政也就有名无实,那么,你的抱负就化为流水,这一招很厉害,正好击中了雍正帝的担心。

第二句,虽然朝廷有议罪制度一说,但功过相抵,年羹尧仍然是死有余辜。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这一条就是直接摊牌了,也就是说,连张廷玉这样的亲信嫡系,也是在这件事中站到了雍正皇帝的对立面,雍正帝还敢和整个官僚机构对抗吗?在这个时候,皇权已经输给了党争,估计这个时候,雍正皇帝再次意识到了朝廷党争的威胁,因此,不久就开始了对“八爷党”的清算,这是后话。

第三句话,张廷玉是利用谣言挑唆雍正皇帝了,他说,我听说,年羹尧被贬到杭州当守门官,竟然穿着御赐的黄马褂傲然趺坐,那么他仍然穿着黄马褂昭示在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凭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除,皇帝圣明就一日受到玷污。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这就很毒辣了,把杀年羹尧与否,和皇上的圣明联系在一起,这对一向爱好声名的雍正皇帝来说,不亚于一记重击。

此时的年羹尧已经必死无疑了。

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年贵妃去世后的半个月,领侍卫内大臣马尔赛、步军统领阿齐图来到刑部大牢,向46岁的年羹尧宣布死刑决定。

据说当时年羹尧迟迟不肯自尽,想见雍正帝一面再死,他向雍正上书哀求说:“臣今日一万分知道自己的罪了,求主子饶了臣,臣年不老,留下这一犬马,为主子慢慢效力。”他可能以为雍正只是吓吓他。

年羹尧犯92条罪,皇上还在犹豫,张廷玉说了三句话,雍正:自裁吧 - 天天要闻

但雍正接到年羹尧的上书后,回复道:“尔自尽后,稍有含冤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虽万劫不能消汝罪孽也。”

后来,在被他曾经诬陷过的蔡珽不断厉声斥责下,他才自尽......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没有倒闭,飞凡卷土重来,20万级“卷王”还能是它吗? - 天天要闻

没有倒闭,飞凡卷土重来,20万级“卷王”还能是它吗?

飞凡品牌的命运有点“爹不疼妈不爱”的感觉,本来和智己一样都是上汽推出来征战新能源转型的富二代,结果发现智己才是亲生的,最高的定位、最好的硬件、最新的技术等等都让智己拿了,徒留飞凡原地伤悲。这也就算了,毕竟飞凡背靠当年荣威老部将们也能独当一面,但可惜时运不济,恰好赶上了中国新能源最卷的这两年,R7定价飘...
我从包公家乡来 | 走进惠安,探寻少年包青天的足迹 - 天天要闻

我从包公家乡来 | 走进惠安,探寻少年包青天的足迹

“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来到福建惠安包公的父亲包令仪曾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当过四年县令,当时十多岁的包拯,是否跟父亲一起在他乡度过了重要的青少年时代呢?带着这样的疑问,5月13日,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中共肥东县委主办,肥东县委宣传部、新安晚报社承办的“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千里迢迢...
孙中山史迹博物馆游径(中山段)首发团活动5月18日举行 - 天天要闻

孙中山史迹博物馆游径(中山段)首发团活动5月18日举行

南都讯 记者刘贤沛 通讯员郑卉欣 2024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结合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由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山市文物局)主办、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博物馆承办的孙中山史迹博物馆游径(中山段)首发团活动将在5月18日开展,带领观众走进中山市的孙中山文化遗产,聆听孙中山...
赵云传说限定曝光!妲己双喜临门,韩信飞衡迎来重塑 - 天天要闻

赵云传说限定曝光!妲己双喜临门,韩信飞衡迎来重塑

我是俊哥,每时每刻爆料皮肤资讯。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李元芳这位机智可爱的小侦探。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今年的万圣节活动中,李元芳的“黑猫爱糖果”皮肤将再次返场,与玩家们共度佳节。这次返场的方式将采用抽奖形式,为了让这款皮肤更加引人注目,王者荣耀还计划在背景上增加一些特效效果,让“黑猫爱糖果”焕发新的生机。...
通州宋庄村发现一座老粮库,数十座粮仓保存完好 - 天天要闻

通州宋庄村发现一座老粮库,数十座粮仓保存完好

新京报讯 据“北京通州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日前,通州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队来到宋庄镇宋庄村开展文物“四普”走访调查工作,发现了建于1953年前后的一座粮库,粮库内有粮仓数十座,规模较大,保存完好。
为他人作嫁衣裳?科尔尼洛夫之乱,为何反倒让苏俄成了俄国的主宰 - 天天要闻

为他人作嫁衣裳?科尔尼洛夫之乱,为何反倒让苏俄成了俄国的主宰

瓦格纳叛乱对俄国造成了深厚的影响,不过这事儿在悄无声息中就被平定了。叛乱头子普大厨也因此彻底消失,吃瓜群众们刚捧起瓜,正打算津津有味地吃呢,结果发现,瓜没了!一切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大家都没反应过来,可以说普大厨彻彻底底干了一件世纪性的烂尾事件,毕竟和断更比起来,烂尾才更让人头疼。其实早在100多年,类...
为什么古代有“人过七十不上坟”的说法? - 天天要闻

为什么古代有“人过七十不上坟”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有“人过七十不上坟”的说法,那么,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有科学依据?1、后代代替其实个人觉得,古人和现代人在“计量”方面,其实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比如魏晋南北朝那会儿,有个叫莫愁的女子,她处于“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即15岁结婚,16岁生孩子。
亏掉老本的刘邦是如何逆转的?楚汉极限拉扯之京索荥阳对峙! - 天天要闻

亏掉老本的刘邦是如何逆转的?楚汉极限拉扯之京索荥阳对峙!

说起楚汉之争,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韩信北上灭五国,以及最后的垓下之战,而忽略了刘邦在京索荥阳一线与项羽相持的三年,实际上后者才是成败的关键,正是刘邦在此与楚军的极限拉扯,才为韩信北上争取了时间,消耗了楚军的力量,为最终垓下耗死项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