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要学习英语?

2021年04月22日19:52:36 历史 1207


毛泽东为什么要学习英语? - 天天要闻

“第一是有兴趣,第二是想换换脑筋,第三是因为马克思。”

外语能力是当今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或许少有人知的是,中共领袖毛泽东很早便已接触外语,在晚年仍学习英语。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时,毛泽东便自学过英语。到了延安后,陆续有外国记者来访,这给他创造了接触纯正英语和学习英语的机会。据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回忆:“他向我的秘书学普通话,向我学英语。”在平时的耳濡目染中,毛泽东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有了较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毛泽东便常常在繁重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自学,更多次提倡干部学习。1958年,他建议在自愿的原则下,中央和省市的负责同志学一种外国文,争取在5年到10年的时间内达到中等程度。1959年庐山会议初期,他重申了这一建议。在70年代,他还提倡60岁以下的同志要学习英语。

毛泽东曾表示,英语将来是世界语言,要学一点,会有好处的。曾有人问毛泽东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他答曰, 第一是有兴趣,第二是想换换脑筋,第三是因为马克思。

在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英译本时,毛泽东曾经遇到过不少困难。因为这些经典著作英译本的文字比一般政论文章的英文要艰深。因此,他常拿马列著作的英文版作教材,更在晚年再次开始英语学习。“我活一天就要学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时怎么办?”

毛泽东逝世后,工作人员在清理他床头上的书籍时,发现有六本《共产党宣言》,其中还有两本是英文版。

毛泽东为什么要学习英语? - 天天要闻

回顾历史,在探索国家道路与方向的过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守自我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优长,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最适合自身特点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因应国内外发展大势,面向世界开放学习,在探索实践中学习融合、在创新中不断成长;“一带一路”建设,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学习一门语言,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为更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打开一扇窗;而以开放的胸怀,尊重包容世界不同文明,更展现中国共产党既不忘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不断与时俱进、借鉴创新的文化自信。

正是这样的精神,令中共始终不忘初心,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周家桥“铁军讲堂”开讲!居民:历史一下子鲜活起来了! - 天天要闻

周家桥“铁军讲堂”开讲!居民:历史一下子鲜活起来了!

近日,上海解放纪念日之际,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与周家桥街道关工委联合打造的“铁军讲堂”第二讲,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正式开讲。当天下午两点,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学旧址纪念馆内挤满了前来听讲的群众。上海新四军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宣讲团团长谢鲁淮从抗战相关历史讲起,为大家讲述了一段段抗战...
端午Citywalk | 从东吴到大明,从吴敬梓到陈独秀:1800年,一条河与一座城 - 天天要闻

端午Citywalk | 从东吴到大明,从吴敬梓到陈独秀:1800年,一条河与一座城

进香河题图来源:Bigger南京微信公号今天穿行在南京的街道,穿过新街口熙熙攘攘的人群,沿着洪武北路一路向北,当两侧高大的水杉逐渐取代了高楼大厦,进香河路就到了。叫“进香河路”,是因为有进香河——不过,现在这条河已经改为地下流淌的暗河了,但丝毫没有掩盖这条有着将近1800年历史的河流在南京城市史上的地位:一...
皇帝的龙椅上,两个男人一起接受百官朝拜 - 天天要闻

皇帝的龙椅上,两个男人一起接受百官朝拜

作者:残门锈锁公元316年,西晋灭亡。都姓司马,所以在公元317年,东晋随之出现。建立东晋的人,叫做司马睿。那么司马睿和司马懿,啥关系?司马睿的爹是司马觐,司马觐的爹是司马伷,司马伷的叔叔是司马昭,而司马昭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清代王杰为什么被乾隆皇帝由殿试的探花提升为状元呢? - 天天要闻

清代王杰为什么被乾隆皇帝由殿试的探花提升为状元呢?

作者:赵心放清代陕西人王杰有两个第一的头衔:清朝开国陕西的第一名状元和清一代陕西的第一名臣。他的名臣头衔确实是本人实至名归,而他的状元头衔呢?是乾隆皇帝从第三名探花提上来的。直白地说,是捡的漏,甚或是意外惊喜。本文专门聊聊王杰的故事。
🇨🇳宋庆龄:旗袍女士爱国的一生 - 天天要闻

🇨🇳宋庆龄:旗袍女士爱国的一生

您轻轻翻开泛黄的历史扉页,时光指针定格在1893年1月27日。上海弄堂里传来的婴儿啼哭声中,谁都不曾想到,这个生于动荡年代的女孩,将用毕生心血在中华大地书写不朽传奇。十五岁的渡轮载着青涩少女驶向大洋彼岸,密歇根湖畔的晨雾沾湿了她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