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百废待兴的新起点上,满目疮痍的社会正努力重建秩序,人民怀着对未来的热忱迎接新生活。但就在这股欣欣向荣的气氛中,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说了句让人不太舒服的话——“人口太多了,是我们未来的隐患。”
这个人叫马寅初。
或许很多人都记得他被误解、被批判的故事,也知道他提出“新人口论”的背后那段坎坷岁月。但如果没有马寅初?没有国家后来推行的计划生育?我们今天的中国,还会是今天的中国吗?
一、如果没人提出控制人口,我们现在会有多少人?
先别急着想象未来,我们先回头看看过去。
1953年,中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那一年,全国人口总数为6亿多。这个数字让很多人吃了一惊,因为原先大家普遍还停留在“四万万同胞”的旧印象中。而接下来的几年中,每年新增人口高达1000万到2000万。
光是1962年到1973年,中国人口净增了3亿人——这是什么概念?几乎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当时的苏联!
设想一下,如果这种增长势头没有被及时遏制,今天的中国可能早已突破20亿人口。不夸张地说,到处都是人,城市被塞爆,农村也容不下,房子不够住、水不够喝、饭不够吃,连呼吸都可能困难。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都需要工作、上学、看病、生孩子,他们也都会老去。政府要为他们提供住屋、就业、医疗、养老保障,可国家的财政和资源真的能承受得住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二、吃的穿的住的:资源撑不住这么多人
粮食,是人口增长最直观的压力。
60年代,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一度只有300公斤上下。那个年代吃饭靠粮票,农村孩子很多时候只能喝粥充饥。如果人口继续飞涨,即便农业再怎么改革,机械再怎么进步,也很难填饱所有人的肚子。
再说教育。一个老师面对七八十个学生是常有的事。如果学生人数再翻番,别说“因材施教”,可能连最基本的识字教育都难以普及。医疗更不必说,资源原本就有限,医院排队三小时、看病五分钟会成为常态,甚至可能连五分钟都轮不到你。
住屋呢?想象一下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原本就人口密度极高。如果没有控制人口,那些城市恐怕早已被挤爆。年轻人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找不到,更别提什么“诗和远方”。
环境呢?水源污染、大气污染、森林砍伐、土地沙化……在人口快速扩张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只会更加严重。城市上空常年灰蒙蒙,垃圾堆积如山,雾霾天变成常态。
一个人少资源多的社会是宽松的;而人多资源少的社会是紧张的。更何况,中国幅员虽大,但人均资源并不丰富。没有控制人口,国家恐怕早就陷入一种“人吃人”的资源内卷中。
三、计划生育带来的不只是少生孩子
我们不能否认计划生育政策中一些做法过于严格,甚至出现了伤害。但宏观上看,这项政策的确帮助中国赢得了发展窗口期。
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经济腾飞、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如果那个时候,人口还在以每年2000万的速度增加,国家恐怕连“下海经商”都得排号审批。
正是因为控制了人口增长,我们才得以集中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那时候的人口红利不是“人多”,而是“适当的人口规模+教育水平提升+就业环境改善”的结果。
如果我们任由人口增长失控,那么:
- 城镇化根本无法推进。因为人太多,城市承载力崩溃,农村无法减负。
- 教育普及难以实现。再有钱也盖不出足够多的学校,再多的老师也不够用。
- 医疗系统彻底瘫痪。看病成为奢侈品,基层医疗甚至没有医生愿意驻守。
- 女性发展严重受限。大家都只关注生孩子、生多少,谁还谈什么职业发展?
- 贫困代际传递持续加剧。人越多,资源越稀,穷的人就越难翻身。
马寅初曾说过,控制人口的目的不是让人少,而是让人“好”,即提高人口质量。这一点,在中国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结尾: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中国会强大,但可能不会稳定
假如没有马寅初的预警,中国真的会变得更好吗?
也许,经济规模会更大,因为有更多劳动力。也许,中国的城市会更庞大,因为人多了市场就大。但这些“可能”背后,隐藏的代价是严重的社会不平衡、资源透支和治理压力激增。
有句老话说得好,“洪水猛兽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的溃堤”。人口增长若无节制,表面上看起来是“欣欣向荣”,实际上可能是在透支未来。
我们今天要面对的是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低的问题,但换个角度看,至少我们有“调整”的空间。因为曾经有人控制住了“爆炸式增长”的洪流。
所以,当我们再次听到“马寅初”这个名字时,或许不该只记得他的被批判,更应记得他的远见和坚持。
他不是一个阻止人们生孩子的人,而是那个希望国家走得更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