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英雄山,有个治山英雄叫郭仙

2021年04月07日22:52:14 历史 1292

文/郭红丽

禹州英雄山,有个治山英雄叫郭仙 - 天天要闻

尽管郭仙生前有“丧事从简,尽量不给组织和亲朋好友添麻烦”的遗愿,但阻挡不了社会各界和她战斗过的山乡群众对她的崇敬和哀思之情,大家纷纷来到追悼会现场,一定要最后送一送他们心中的英雄——山乡的女儿。

郭仙生前曾表示:“我是山乡的女儿,是甘甜的山泉和五谷杂粮将我养大,我深深热爱生我养我的这一方故地热土。”

郭仙1938年出生在鸠山公社白龙湾村。那时山是秃的,田是贫瘠的,十年九旱,灾难频发,父老乡亲们一代代在极度贫困中苦苦挣扎。1956年11月,为响应中央“根治荒山、绿化祖国”的号召,在原禹县县委的领导下,针对“穷山荒岭、易发洪水”的现状,她发动和组织干部群众根治荒山。

那年,刚担任“薛沟乡治山治水基建队副队长”的郭仙怀揣“改变山区面貌”的信念带队上山了。她为了建设家乡,不怕劳累吃苦;为了实现理想,无畏艰难险阻。严冬迎风傲霜,挖鱼鳞坑,筑坝垒堰;春季披星戴月,植树造林,播种希望;夏秋栉风沐雨,防治虫害,保护成果……数度春秋,几易寒暑,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田变肥了,收成变多了,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用实际行动奉献给祖国母亲的满腔赤诚。

禹州英雄山,有个治山英雄叫郭仙 - 天天要闻

“那时候的年轻人,对共产党有着特殊的感情,只要是党布置的事情,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不会打退堂鼓。如果没有信仰,我们不可能在恶劣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并有所作为,屹立的青山可以作证,我们的血是热的,有忠于祖国的丹心一片。”郭仙曾经说过。

1958年9月24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莅临参观鸠山水保工程时见到了郭仙,他紧紧握着她的手说:“你就是治山女英雄郭仙,你们治山的事迹我已经知道了,干脆这山就叫英雄山吧!”并写下了“一定要把英雄山治好,一定要同群众同艰共苦”的题词。

1956年,郭仙以鸠山薛沟、磨街菜坪山两个基建队为试点,开展治理荒山、水土保持工作,并于1957年11月正式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全民性的治理荒山、保持水土运动。经过3年奋战,禹县的荒山治理效果明显,特别是鸠山,荒山秃岭化作了层层梯田,10年9旱的岗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

1958年9月,胡耀邦同志再次莅禹视察鸠山的水土保持工程,并对禹县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群众团结起来,力量就大了。县委引导得好,群众才会有劲头,工作才会好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你们治山治水的经验值得推广。”

两个月后,毛主席赞扬禹县人民有干劲,有成绩。《河南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禹县人民治山治水事迹的长篇通讯、评论员文章和社论。禹县也获得了政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的全国通令嘉奖。

禹州英雄山,有个治山英雄叫郭仙 - 天天要闻


随后,作家黄宗江、王云来到英雄山,通过深入生活并在掌握大量生动素材的基础上,写出了以劳动模范郭仙为原型的电影剧本《江山多娇》,并以鸠山为电影外景拍摄地进行了拍摄。该影片于1959年7月上映,引起了全国观众强烈反响,禹县人民治山治水的事迹迅速传遍了祖国各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旗帜。

郭仙先后被授予多种荣誉称号,曾三次进京参加英模表彰会议,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10月1日,她受邀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1960年7月,作为中国民间友好旅游观光团的成员,到苏联、民主德国和波兰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参观访问。

1960年冬,鸠山林场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周边林场解散的影响,人心浮动。作为场长的郭仙忧心如焚。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前期的努力将毁于一旦。郭仙一边做职工工作,稳定职工情绪,一边向上级呼吁,寻求上级领导的支持。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鸠山林场转为国营林场。为保山区一方青翠,郭仙五天之内三进省城,为山请命,为民请命,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

赶来送别郭仙的父老乡亲纷纷说:“每天看着郁郁葱葱的山林,望着天蓝蓝、水清清,越来越美的家乡,不由得会想起在这里奋斗过激情岁月,挥洒过心血汗水,奉献过青春年华的基建队和治山英雄郭仙。”“治山英雄勇于改变荒山面貌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我们村的党员干部不懈努力,我们相信,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英雄山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和作为。”

郭仙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她那对山乡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对工作敢于担当、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执着与坚守,“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将长存人间。

英雄精神永垂不朽!


本文原载于《时代报告》2021年第2期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在安徽芜湖市南陵县有个家发镇,是以志愿军特等功臣李家发烈士的名字命名的。1953年,李家发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如今,70多年过去了,李家发最小的妹妹李家英,希望再走进李家发烈士曾经所在的部队,在哥哥的营房里,与记忆中那个保家卫国的身影,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前段时间,总台记者陪同老人完成了...
四川雅安汉阙百年历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 天天要闻

四川雅安汉阙百年历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上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下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1914年谢阁兰拍摄的高颐阙照片部分截图高君颂碑 1914年网络图 碑拓印目前国内历史上对雅安汉阙拍摄(研究)较为出名的人物,一位是1914年第二次来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内蒙古一副市长任上被查! - 天天要闻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内蒙古一副市长任上被查!

内蒙古纪委监委5月23日消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孟晓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公开信息显示,孟晓冰,男,蒙古族,1971年10月生,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共党员。1991年以来,孟晓冰一直在赤峰市工作,曾任共青团红山区委书记,共青团赤峰市委副书记,...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探访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 - 天天要闻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探访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

在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孙家湾街道,三座深灰色粗粝质感的建筑依山而建,这便是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 建馆至今,这里已累计接待645万人次参观,已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记者:杨青、姜兆臣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痛悼!新中国第一位女大法官,因病去世,致力于推动男女平等 - 天天要闻

痛悼!新中国第一位女大法官,因病去世,致力于推动男女平等

据新华社消息,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党组成员马原同志,因病于2025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马原 资料图 图源:中国妇女报马原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马原,女,1930年6月生,辽宁新民人。1951年1月参加工作,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至1963年1月任北京大...
滂沱大雨中,工运舞台剧《大雨将至》首演开启红色工运精神穿越之旅 - 天天要闻

滂沱大雨中,工运舞台剧《大雨将至》首演开启红色工运精神穿越之旅

本报讯(记者 孙云)昨天的申城,滂沱大雨几乎整日未断。在这样应景的天气中,一场反映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等工人运动的原创舞台剧《大雨将至》在徐汇区工人文化体育中心首演成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文化盛宴。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也是五卅运动100周年。徐汇区总工会历时一年时...
血海洗剑:日军残暴大屠杀系列6-萧垅大屠杀 - 天天要闻

血海洗剑:日军残暴大屠杀系列6-萧垅大屠杀

一、时间1895年10月20日(阳历),发生于乙未战争期间日本侵台的关键阶段。二、地点台湾台南县佳里镇(旧称“萧垅村”),位于布袋嘴港通往台南城的战略要地,今属台南市佳里区。三、遇难人数约7000人:多数史料记载为藏身于萧垅村壕沟及树林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