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小笼是上海一张美食名片,来自五湖四海的老饕坚信,没吃过南翔小笼不算到过上海;滑稽戏代表着上海本土曲艺之声,说学逗唱的艺术传承在一代代上海人心田耕种陪伴一生的“笑天地”。
如今,两大非遗将携手《蒸蒸日上》,用一出大型原创滑稽戏讲述南翔小笼的前世今生。11月22日,该剧将在上海南翔印象城开心麻花剧场首演,并于明年1月4日移师上海天蟾逸夫舞台。
点的是良心,拢的是民心
一屉小笼,回味无穷。今日上午,嘉定区南翔镇人民政府与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合作共建仪式在南翔镇智地党群服务中心举行。会上,“上海笑天地”南翔站揭牌。未来,双方将以独脚戏、滑稽戏艺术为纽带,一同传承沪语、保护方言、促进文化交流合作。
《蒸蒸日上》围绕南翔小笼发展史,通过一家点心店的历史变迁和两户人家几代人的命运纠葛,串联起上海南翔小笼一百多年的发展史。总出品人、领衔主演潘前卫说:“点心点心,点的是良心;小笼小笼,拢的是民心。”
考验一台滑稽戏的“含笑量”,除了噱头和“笑果”,关键是剧本是否经得起推敲,人物能否深入人心。执导该剧的是沪上知名谐星舒悦,他透露,《蒸蒸日上》会加入戏曲锣鼓、流行歌曲等元素:“要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就要打破滑稽戏的传统套路,力争做到一分钟一个包袱。”
现场,舒悦还分享了自己品尝小笼包的“私家教程”:“吃小笼包不要拿筷子,要拿扇子。一屉小笼上来,滚滚烫,扇一扇、凉一凉。再用三个手指头捏住最上面,提起来,能看到半透明皮子里汤汁在晃动。咬一小口,吹吹吹,吸溜一点汤汁,然后蘸醋一口闷。”在他看来,品小笼包和赏滑稽戏异曲同工,最要紧是细腻有回味。
拼的是用心,靠的是匠心
为《蒸蒸日上》“保驾护航”的有一众名家大咖,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特别担任艺术顾问并受邀出演,他为此翻阅超过30本讲述南翔小笼技艺的书籍,试图探寻“小笼里的大学问”——最早南翔没有小笼,只有大包。清代同治年间,有个叫黄明贤的人在南翔镇开了一家点心店,他天天挑着馒头到古漪园叫卖,馒头味道好,生意很火爆。后来,同行闻风而动,大肉馒头不稀奇了。他就采用薄皮、以大改小,首创了小笼包,流传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
正宗的南翔小笼,一两面粉能做12个,合格的小笼包顶上的褶皱不能少于14个。虽然南翔小笼的制作工艺要追溯到很久之前,但长久以来都是点心师傅口传心授,凭经验和手上那点功夫来传承。直到后来企业走上正轨,采用量化的科学方法把秘方固定下来,被国家收藏。
从南翔做出口碑,到扎根城隍庙渐渐发展成上海美食品牌。王汝刚感慨,无论是非遗美食南翔小笼,还是非遗曲艺滑稽戏,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归根到底靠的就是“匠心精神”。而这部用滑稽戏唱出的“小笼包”逆袭之路,也将通过对南翔小笼创牌、毁牌、树牌、铸牌的艺术展示,赞扬那些在民族品牌背后坚守的非遗传承人。
该剧由王之昕、刘晨联合编剧,陈靓、薛文彬联合主演,龚仁龙、张国庆等受邀主演。(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