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如何处理精神疾病罪犯?

2025年05月26日09:20:08 健康 2070

大纲‖《法兰克福汇报》深入探讨心理疾病罪犯的司法处置,澄清公众对“无罪即自由”的误解。

文章解析德国法律如何判定精神疾患免责罪犯,揭示其在强制治疗与社会再融入中的挑战。

2023年,78家收容机构68%超载,治疗资源匮乏,疗效受限。专家呼吁增加资金、完善预防体系与数据透明化,平衡公众安全与罪犯康复。

文章强调,通过科普消除偏见,方能为心理疾病罪犯的再融入创造公平环境。

德国如何处理精神疾病罪犯? - 天天要闻

《法兰克福汇报》 作者: paulina hanß

社交媒体上,针对阿沙芬堡袭击者被判无罪的评论充满愤慨:“他显然免责,我早料到了!放他们出去继续害人吧!”“这不是德国的真面目吧?在街上杀人都不用负责?”“很快人人都能随便杀人而不受罚,但不交广播费可不行!”这些言论源于一个普遍误解:因被判无罪,罪犯似乎要么逃脱惩罚,要么处罚过轻。事实真是如此吗?

罪犯何时被判无罪

根据德国《刑法典》第20条,若罪犯因病理性精神疾患、严重意识障碍、智力缺陷或其他严重心理障碍,在犯罪时无法认知行为的不法性或依此认知行事,则被认定为无罪。第21条规定,若上述原因导致罪犯认知不法性的能力显著降低,则为部分免责。

这些疾患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偏好障碍、人格障碍及酒精等成瘾问题,任何人都可能受其影响。

改善与安全措施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64a条,若怀疑罪行因缺乏不法意识而犯,法庭须在主审阶段安排专家评估,通常由精神病学家出具报告,详述被告的精神状态与治疗前景。然而,罪责与否的最终裁决,仍由主审法官作出。

若罪犯被判无罪,法律遵循“无罪不罚”(nulla poena sine culpa)原则,禁止施加刑罚。这对罪犯意味着什么?

从罪犯到患者

答案见于《刑法典》第63条与第64条。若罪犯可能继续危害社会,法院将判其入住精神病院,即“强制治疗”或司法精神病学机构,罪犯由此转为“患者”。若无罪源于过度嗜酒或药物成瘾,法院可判其进入戒瘾机构。

比监狱更宽松?

从外观上看,强制治疗机构与监狱无异,高墙与铁丝网环绕,戒备森严。然而,其核心目标并非惩罚,而是通过职业训练、心理辅导、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活动疗法,改善乃至治愈患者,帮助他们重塑社会适应能力,安全回归社会。这些疗法为患者提供了重启人生的契机。

公众常误以为强制治疗比监狱轻松。克里斯托弗·沙勒特(christoph schallert),美因茨大学跨学科司法学中心讲师及刑事律师,驳斥道:“强制治疗结合了监狱的严苛——如隔离、严格作息,与医院的限制——如无单人房、禁室内吸烟。”他指出,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几乎无望获得宽松待遇或释放,而监狱服刑者无论表现如何,总有明确释放日期。因此,沙勒特宁愿选择监狱,而非强制治疗。

超载、治疗不足与冲突

强制治疗体系的困境源于德国78家机构的普遍问题。2023年,德国精神病学与心理治疗学会(dgppn)调查显示,45家机构(共7477名患者)中,68%超载,三分之一严重超载。60%的机构因超载导致治疗质量下降,许多患者被迫与他人合住,缺乏私人空间,易引发冲突。治疗不足的患者,释放前景渺茫。

波鸿大学司法精神病学教授鲍里斯·希弗(boris schiffer),兼赫尔讷强制治疗诊所主任,指出:“若人力充足、治疗质量提升,疗效将显著加快,住院时间缩短,成本也随之降低,因为收容与治疗费用极为高昂。”

无尽期的隐形惩罚

与监狱不同,强制治疗无固定期限,宛如隐形惩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每年,法院通过精神病学评估,审查患者是否仍对社会构成威胁,决定是否释放。平衡公众安全与患者再融入是一项复杂挑战,部分患者因持续危险性,终身无法离开机构。

涉及哪些罪行?

强制治疗收容的罪行种类繁多,远不止谋杀或性侵。希弗澄清:“认为患者多为凶手或性罪犯是普遍误解,与数据不符。性罪犯占比高因早期案件收容期长,但近年新收容的性罪犯仅占低个位数百分比。”

据北威州2023年数据,约2000名依《刑法典》第63条无限期收容的患者中,罪行分布如下:伤害罪占39%,谋杀等生命侵害罪20%,性侵罪17%,纵火罪11%,抢劫与勒索5%,财产罪、自由侵害罪及其他各2至3%。平均收容期为8.3年。

亟需的变革

每起收容均涉及基本权利的重大干预,需保持适度。dgppn长期批评机构超载、数据不足与资金短缺,但司法系统无权改善,决策权在政治层面,当前执政联盟协议却未提及此议题。

dgppn司法精神病学负责人尤尔根·穆勒(jürgen müller),兼阿斯克勒庇俄斯司法精神病学诊所主任,呼吁:“不能仅短期修补漏洞,需彻底重塑强制治疗体系。”他主张从源头入手,通过长期治疗与预防项目,避免心理疾病引发的犯罪。

预防门诊已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支持与治疗转介,防止犯罪行为。穆勒认为,政治支持下的网络扩展至关重要。同时,需统一机构标准、增加预算、提升数据透明度,重启全国年度数据收集。

科普而非排斥

加强心理疾病科普尤为关键。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未经审慎的评论加剧偏见与误解。媒体应在报道免责案件时,同步阐明法律依据与后果。患者释放后偶发的再犯罪案例,常被放大为普遍问题,引发公众担忧,但类似问题在监狱释放者中同样存在。

绝对安全无法实现,但成功的社会再融入需公众支持。唯有通过广泛科普与观念转变,方能消弭偏见,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公平的康复机会。

作者:保利娜·汉斯(paulina hanß),法律实习生,曾在《法兰克福汇报》司法部门实习,长期供职于经济犯罪律所,并在歌德大学主修犯罪学。❖

信息出处

https://www.faz.net/einspruch/was-passiert-mit-psychisch-kranken-straftaetern-110487195.html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含糖量“超标” 云南壮族的情话你听过吗? - 天天要闻

含糖量“超标” 云南壮族的情话你听过吗?

‍‍‍‌‍‍‌520如何表达爱意,还在说土味情话?让云南省文山州的壮族同胞告诉你,壮族的千年情歌含糖量有多“超标”。国家级传承人农凤妹展示的“坡芽歌书”布片。富宁县委宣传部供图壮族情歌特别丰富,人人能歌,个个会唱,“歌伴人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情歌也是壮族青年男女...
经常腰背痛的人,劝你改改这3种睡姿 - 天天要闻

经常腰背痛的人,劝你改改这3种睡姿

睡觉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也是身体进行自我修复的关键时期。但现实是,很多人睡醒后不仅乏力疲倦,还可能腰酸背痛……医生提醒,有些睡姿正悄悄伤害你的腰和脊柱,比如跨栏式、虾皮式、投降式睡姿。专家提醒,你不良睡姿是如何伤身的,并教你选一个合适的姿
经常买这几种肉,可能增加家人的肠癌风险 - 天天要闻

经常买这几种肉,可能增加家人的肠癌风险

你平时去超市时,经常买哪一种肉?近期,一项大型研究指出,过量摄入红肉和加工肉,与结直肠癌风险显著增加有关。换句话说,合理选购并搭配餐桌上的肉类,就有助帮家人降低肠癌风险。《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怎么吃肉更健康。
椭圆形办公室的病人 - 天天要闻

椭圆形办公室的病人

导语‖《傲慢》(Hybris)一书揭露了乔·拜登(Joe Biden)在健康衰退下的总统生涯及其团队掩盖真相的复杂内幕。年届86岁的拜登被指精神与体力不堪重负,难以胜任第二任期,其团队却坚称他健康无....
德国如何处理精神疾病罪犯? - 天天要闻

德国如何处理精神疾病罪犯?

大纲‖《法兰克福汇报》深入探讨心理疾病罪犯的司法处置,澄清公众对“无罪即自由”的误解。 文章解析德国法律如何判定精神疾患免责罪犯,揭示其在强制治疗与社会再融入中的挑战。 2023....
冠心病与洗脸有关?医生强调:老年人洗脸时,要多留意这3点 - 天天要闻

冠心病与洗脸有关?医生强调:老年人洗脸时,要多留意这3点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悄然洒入卧室。68岁的张大爷,一如既往地起床洗漱,开启新的一天。当他正准备洗脸时,突然感到胸口一阵沉重,随之而来的还有短暂的气喘。张大爷愣了一下,赶紧坐下休息,心想着这可能只是因为起得太急。然而,几分钟后,症状并未
医生研究表明:猪油对人体肠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来了解 - 天天要闻

医生研究表明:猪油对人体肠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来了解

生活中,很多中老年朋友都深有体会:身体不适、消化不良、肠胃问题时不时地打扰着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的人因为肠道不舒服,连平时最简单的饭菜都吃得提不起兴趣,胃胀、腹泻、便秘成了难以摆脱的困扰。慢慢地,精神状态也受到了影响,原本爱热闹的他们变得沉默
高强度锻炼可能更有利于卒中后的步行恢复?真的靠谱吗?速看 - 天天要闻

高强度锻炼可能更有利于卒中后的步行恢复?真的靠谱吗?速看

许多卒中(中风)患者在康复训练中被鼓励“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大多数人也习惯于每天进行慢速、低强度的步行或腿部运动。然而,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高强度锻炼可能更利于刺激神经重塑,从而促使步行能力迅速恢复。这样看似“急于求成”的方法,真的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