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肾结石反复发作的事,很多人归到体质问题。说白了就是“我是容易长石头的命”,听起来像认命了。医生一听这话就摇头。
肾结石哪有那么玄乎,真正懂机制的都知道,反复发作的,大部分不是命不好,是习惯没改。
能不能控制复发,根本看三件事:水喝得够不够,排尿够不够规律,代谢异常有没有查清楚。只要这三件事有一项没做到,石头迟早还是会回来。
有人治过一次结石,没过两年又复发,最常听到的说法是:“我最近没吃高钙食物啊,怎么还会长?”这恰恰是个误区。
钙只是结石的一个成分,决定结不结石的,是钙跟谁结合、在什么环境下沉淀出来。医学上最常见的是草酸钙结石,占了七成以上。
草酸这个东西不是钙里来的,而是从日常饮食里吃进去的——菠菜、芋头、坚果、巧克力、浓茶、咖啡这些,全都有草酸。
关键是,有些人肠道菌群里的草酸降解能力本来就弱,吃一点点草酸多的食物,草酸就快速吸收进血里,经肾排出来时和尿钙一结合,马上结晶,时间久了就变石头。
水喝得少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状况。尿液浓缩,钙和草酸浓度一高,不需要太多时间就能形成结晶。
有个关键点很多人忽视了——结石不是一下子长出来的,它是慢慢沉积的。但它一旦形成了“结晶核心”,后面的钙盐就像找到依附点,越积越大。
就算一次碎石手术清干净了,如果生活习惯不改,下一批结晶又在悄悄形成。
尿排得顺不顺,也是个关键点。很多人白天上班忙,一憋尿就是几个小时。
特别是司机、教师、客服这些职业人群,不敢频繁上厕所。这种憋尿习惯会造成尿液滞留,细菌容易滋生,引发尿路感染,也容易让结晶沉积。
还有些人夜里不愿意起夜,结果整晚尿液停在肾里或输尿管里,这种“过夜尿”浓度非常高。
医生提醒过,一个晚上不排尿,肾脏就像浸在饱和的盐水里,容易形成微小结晶。
尤其是那些结石本来就有遗传倾向的人群,比如家里三代都有尿路结石病史,更要警惕。
有些结石患者治疗完了,觉得没症状了,药也停了,水也懒得喝了。其实最关键的是去查代谢。
有没有高尿钙、高尿酸、低枸橼酸这些代谢问题,得靠24小时尿液检查来发现。
枸橼酸是天然的“结石阻断剂”,它能和钙结合成可溶性化合物,不让草酸钙沉淀。但很多人枸橼酸偏低,根本不知道。
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反复结石的人都应该做一次24小时尿液代谢分析,看看到底是哪种代谢异常。
如果尿钙高,那就要限制钠的摄入,因为钠摄入多会促进钙的尿排出;如果草酸高,那得调肠道菌群,控制草酸摄入;
如果枸橼酸低,那就要考虑口服柠檬酸钾补充。不是所有结石都一个处理方法,这种分型干预才是真正防复发的办法。
还有一点值得说,很多人怕结石,不吃钙。医生不推荐这种做法。
钙摄入少,反而让肠道对草酸的吸收变多,因为钙和草酸在肠道里没结合就进了血液,更容易形成草酸钙结晶。
每天补充适量钙,特别是在吃含草酸多的食物时一起摄入钙类食物,比如牛奶、豆腐,反而能降低结石风险。
这个研究在美国肾病协会的临床指南中写得很清楚: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应在1000到1200毫克,少于这个范围,反而对结石形成不利。
还有一类人群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喜欢高蛋白饮食的人,特别是减肥期间大量吃肉、不摄入碳水的人。
高蛋白会提高尿钙排出,降低尿pH值,增加尿酸水平。这种状态下,既可能形成草酸钙结石,也可能形成尿酸结石。
很多健身人群以为自己身体好,结果一查B超,肾里已经开始有微小结晶。有个健身教练年纪不过三十,体脂率很低,但半年内两次输尿管结石入院治疗。
他日常饮食结构高度倾斜,蛋白粉、瘦肉、蛋白类食物过量,几乎不碰水果。
医生提醒他减少动物蛋白摄入时,他还半信半疑,但做了尿液分析才发现,他尿钙和尿酸都超标了。
很多人听到这,第一反应是:那到底还吃不吃肉?医生的意思不是不吃,而是要平衡。结石控制,最怕的不是吃错一顿饭,而是长期结构不合理的饮食模式。
碱性食物摄入不足,比如蔬菜、水果,钠摄入偏高,比如腌菜、方便食品、咸味零食,
动物蛋白摄入过多,比如连着几天高肉饮食不吃碳水,这种组合,最容易让体液偏酸,促进尿酸结晶,形成结石。
那说到底,结石是不是完全能控制不复发?答案是,绝大部分人,只要规律生活、饮食平衡、适度运动、按时检查,是可以把复发率控制到10%以内的。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治疗之后就觉得没事了,不查也不管,直到下一次痛到打滚。医学上讲的是“干预”,不是“等待”。主动一点,就少吃几次苦。
如果一个人每年都按时体检,也注意饮食和水分摄入,但还是反复结石,是不是说明他体内有某种潜在代谢缺陷?
医生在这种情况下会建议做基因筛查,看看有没有草酸代谢紊乱相关的遗传突变,比如PH1基因、AGXT基因突变。
这些基因会影响肝脏草酸的代谢路径,让草酸大量生成,再多喝水也挡不住。
这种遗传性高草酸尿症虽然少见,但在反复多次结石又查不出常规代谢异常的患者中,有一定比例。
特别是儿童期发病、家族中多人患结石的情况,更该引起注意。这类患者需要的治疗不止是生活调整,可能还要用到维生素B6、钙离子调节剂,甚至肝脏酶替代治疗。
所以结石这件事,真不是疼一下、碎一下就完了。有时候背后的东西,比石头本身要复杂得多。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马海红,轩诗孟,张温花.肾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05):65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