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一直觉得粗粮才是真正的“养胃圣品”,觉得精制的主食太过温吞,反而不能激发胃的消化活力。听信了老友的推荐,他每天早晨都准时用玉米磨成面,熬上一大碗热腾腾的玉米面粥。看着那金黄色的粥在碗中蒸腾,他心里美滋滋地认为,自己找到了养胃的秘诀。哪知没过几天,李大爷就感到胃里阵阵刺痛,饭后还时不时冒起酸水来。急忙赶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耐心解释说:“虽然玉米本身营养丰富,但经过磨粉煮粥后,原有的粗糙纤维被破坏,淀粉迅速溶出,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上粥温较高,这样的食物对本就敏感的胃黏膜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李大爷听后直摇头,才明白原来自己精心熬制的“健康粥”竟成了引发胃痛的“定时炸弹”。
接着是退休教师王奶奶的遭遇。王奶奶一向崇尚天然养生,听说山药具有健脾养胃的奇效,就把它当成了每日的主食。每天蒸上两三根铁棍山药,满盘端上桌,她吃得不亦乐乎,还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这养胃法门绝不会出错。没想到,没过多久,她便开始频繁出现饭后反酸、胃胀满的现象,甚至连平日最爱的散步都提不起精神。医生查过后指出:“山药虽然好,但它毕竟是高淀粉类食物,大量摄入会使胃液分泌异常活跃;此外,山药中的草酸和黏液质在消化过程中也容易对胃壁形成刺激,久而久之就可能加重胃炎症状。”在医生的建议下,王奶奶不得不放下那心爱的山药,转而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经过调理,胃部才逐渐恢复正常。
再来看看张先生的经历。张先生平时胃口极好,尤其偏爱土豆炖菜,觉得土豆既是蔬菜又能饱腹,便习惯把土豆当成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饭点,张先生总是不自觉地多吃几块土豆,心想这样不仅营养,还能省去不少主食。结果,连续几个月下来,他不仅常感到胃部沉重、胀气,连消化都变得迟缓。医生经过细致询问后解释道:“土豆炖菜看似平常,但经过长时间炖煮,其淀粉经过糊化后极易被胃液迅速分解,引发胃酸过量分泌;而且,炖菜中往往还混入较多的油脂和调味料,这样一来,就给本就脆弱的胃带来了双重负担。”张先生听后大为懊悔,直呼再也不敢把土豆当作主食了。
最后说说餐饮师傅赵大哥的体会。赵大哥自从开了家小餐馆,忙里偷闲时总会自己下厨做点小吃。最拿手的便是各种炒制的粉丝、米粉,他觉得这类“粉食”不仅做法简单,而且口感细腻,似乎根本不算正宗的主食,随意炒炒就能解决一餐。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开始频频出现饭后灼热、胃部不适的症状。检查后发现,赵大哥的胃黏膜已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伴有轻微的胃酸反流。医生分析后指出:“粉类食物在加工过程中经过反复炒制,容易吸附大量油脂和调味料,再加上其质地细腻、易于迅速消化,会在短时间内导致胃酸分泌猛增,长期如此对胃部无疑是极大的刺激。”赵大哥听了医生的解释,也不得不调整饮食习惯。
春天来了,食欲大开固然正常,但对于胃病患者来说,主食的选择一定要格外谨慎。不要光听那些看似合理的养胃说法,而忽略了食物加工后的真实面目。玉米面粥、山药、土豆炖菜和炒粉类食品,虽然各有营养,但在实际摄入过程中,却往往因加工方式和快速消化带来的刺激,使得胃酸暴增,加重胃部负担。相比之下,传统的馒头因其制作工艺简单、温度适中,能够缓慢释放能量,更符合胃部温和消化的需求,成了不少医生力荐的“养胃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