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公73岁,今天早上他上厕所,半个小时还没出来,我尿急,就去催,但叫他也没反应,我赶紧叫老公把门撞开,结果公公倒在地上,没有意识,手脚冰凉。就医检查说是急性脑梗,因为送去的有点晚,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瘫痪了。真的接受不了,公公身体一直不错,每天去工地干活,也很有力气,怎么突然就脑梗了,他也才73岁,还年轻,真没想到会出事。唉,急性脑梗跟什么有关啊?
急性脑梗塞的病因有多种,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造成血管的狭窄甚至是闭塞,也有可能是心源性的疾病形成游离的栓子阻塞脑血管,形成颅脑缺氧缺血,还有可能是由于颅内血管原位血栓形成造成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上述病因均会导致颅脑缺血缺氧造成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会对血管产生慢性损伤,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原位血栓的形成。
另外,抽烟、喝酒可作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引起内环境及血管功能障碍,出现缺血、缺氧症状。
魏女士的公公今年73岁,老伴走得早,每天最喜欢做的就是在小酒馆里和街坊四邻聊天,可是今天,大家却没有看到他的身影,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早上的一场意外,让他正徘徊在生死的边缘!
当天早上,天刚朦朦亮,魏女士家中的一切似乎还在沉寂之中。魏女士听到公公上厕所的声音,不久,她自己也被尿憋醒,可是公公已经进去快半个小时了。
魏女士有些焦躁的在厕所门外踱步,她喊了公公一声,“爸,您在里面吗?快开门啊!我也很急啊。”魏女士喊道。
可厕所里毫无回应,像是一潭死水。隐隐约约,她感到了不祥的气息。
“砰砰砰!”魏女士赶紧把丈夫叫醒,两人开始用力敲打门扉,随后是一声沉重的撞击声,门终于开了,但映入眼帘的是公公倒在冰冷地砖上的身影。
“快,快叫救护车!”,魏女士忍不住尖叫起来,平时公公的身体一直不错,现在静静躺在那里,没有意识,只剩下微弱的气息。
在医院,急诊值班的范医生的严肃而专注的对公公进行了查体,”口角歪斜,意识模糊。肢体无法自主活动,病理征阳性“,所有的这些都指向了脑血管意外的可能。
“他很可能是急性脑梗塞,要赶紧做个头颅CT。”当这个诊断从范医生口中冷静地说出,魏女士的心沉入了谷底。
“医生,这…这怎么可能?”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公公他…他一直很健康啊。”
医生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同情,但他知道,此时的他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家属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语言。
“急性脑梗塞通常就是脑里面的动脉突然阻塞了,脑细胞缺氧,就会引起昏迷和晕厥,阻塞的原因可能是血栓或是血液中的其他物质。
虽然您的公公看似强壮,但一些不易察觉的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心律不齐,甚至长期劳累,都有可能成为‘隐形杀手’。”范医生详尽地解释着。
“这…这有什么征兆吗?我们…我们怎么一点都没发现?”魏女士的语气中满是自责和疑惑。
“征兆?”医生微微皱眉,这的确是个问题。“急性脑梗常有一些前兆,例如突然的头痛、眩晕、言语不清或是一侧肢体无力,但有时候这些信号会被忽略,或者由于个体差异,表现不够典型。”
医生话音未落,魏女士的眼神变得复杂,因为她隐约曾注意到公公偶尔吃饭端碗会没力气,但她当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后续的治疗和康复。”范医生调整了一下眼镜,开始详细地阐述治疗方案。“考虑到您公公的情况,我们建议可以尝试溶栓治疗来尝试打开阻塞的血管,但由于你们来得还是有些迟了,要有长期做康复的心理准备。”
“对于脑梗后的瘫痪,物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包括但不限于肢体功能训练、平衡能力的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范医生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和专业,“虽然路途会很艰难,但不要放弃希望,康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值得的。”
在范医生的耐心讲解下,魏女士的心终于平静了一些。但她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医生,我们…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呢?”
范医生认真地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首先,生活中要注意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油腻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其次,要有规律的运动,增强体质,特别是对于工作较为辛苦的人群,适度的放松和运动非常重要;
再次,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血压、血糖等问题,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最后,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任何异常信号,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就医。”
范医生的话如同一盏明灯,让魏女士在这突如其来的黑暗中看到了希望。她明白,这不仅是对公公的救治,更是对整个家庭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反思与改变。
#卒中防控立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