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4岁的何师傅(化名)刚退休后不久,闲不住的他在家不远的一处荒地开荒。一天,他抬肥料时,突然感觉到右下肢疼痛、酸胀,持续不缓解。由于实在不能忍受,遂让自己的老伴陪着一起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之后,听了何师傅的自述,医生初步考虑是腰椎间盘突出,于是安排CT检查,结果发现腰 4/5 椎间盘突出。
“急性期的腰椎间盘突出只能用药物治疗止疼缓解!”医生这样告诉何师傅。于是医生就开了点止疼药给何师傅。可是经过简单的药物治疗,并不能缓解,无奈之下,老两口又紧急求助了120 ,来到了上级医院。
上级医院的急诊骨科医生在接诊后,看了何师傅在当地医院做的CT检查,也初步考虑是腰椎间盘突出,于是给予门诊输液,缓解疼痛、减轻水肿处理。在门诊观察室输液期间,医生巡视时老人表示右下肢疼痛有所好转。
腰椎间盘突出
期间,医生又详细地追问了病史,原来何师傅在5年前单位体检时就发现有腹主动脉瘤,但是直径不大,医生建议随诊。
医生听说何师傅有这样一个病史,不敢大意,因为如果是腹主动脉瘤破裂或者变大压迫了髂血管也会导致下肢的疼痛。于是赶紧让老何重新扫描了以下腹部CT,结果发现腹主动脉瘤直径4.5 厘米,不大,并没有破裂的迹象。
腹主动脉瘤
且经过医生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处理之后,患者的下肢疼痛明显缓解,于是继续输液、留观。
到这时,就连何师傅自己都认为就是简单的腰椎间盘突出,输液缓解之后明天就能回去,结果到了凌晨2点,右下肢疼痛的情况再次出现。
此时的值班医生再过来查体发现,老何的右下肢膝盖平面以下明显缺血表现,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未触及。
“这可能是下肢动脉栓塞!”医生心想。也就是说,老何根本就不是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下肢疼痛,而是因为下肢血管堵了。
赶紧安排老何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腹主动脉瘤附壁血栓形成。分布在右侧大腿的血管,自右髂总动脉以下,右髂外动脉、股动脉都不显影,这是明显的动脉栓塞表现。
血管栓塞
初步考虑是右髂外动脉分叉处血栓栓塞。紧急请血管外科会诊。
血管外科会诊以后发现老何右下肢已经出现严重地缺血表现,如不紧急手术后续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并发症,于是立刻行右侧股动脉切开,向上、向下分别逆行、顺行抽吸取栓,抽出大量的血栓,后检查血管喷血良好以后,缝合股动脉,完成手术。
手术完成,老何也被送进了ICU(重症监护室),在进入ICU时医生检查发现,老何右下肢基本摸不到动脉搏动,右下肢供血差,同时也出现了尿量减少、血钾升高等异常表现。
入住ICU后,何师傅的病情加重很多,右下肢严重发硬,肿胀,并出现张力性气泡。医生一看,这是骨筋膜室综合征。
所谓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肢体遭受创伤以后,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压力急剧升高,内部的肌肉和神经受到压迫,出现急性缺血缺氧。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难忍,如果不及时切开减压治疗,后期会发生严重的神经和肌肉坏死。
医生立即进行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但是患者病情依然迅速恶化,后建议右下肢截肢,但是没征得家属同意,没能进行。
ICU
在入住ICU后的第三天,老何因为多器官衰竭医治无效走了。
事后,进行死亡讨论,因为在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并未发现心源性栓子来源,心电图也显示窦性心律,故右下肢栓塞的血栓不是来自心脏。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腹主动脉瘤的附壁血栓。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后两位医生都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时候,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查体。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主要的诊断手段并不是影像学检查,而是病史和症状以及查体。腰椎间盘突出引起下肢疼痛主要是因为膨出的椎间盘压迫了神经根,从而出现下肢疼痛。
动脉血栓栓塞引起的疼痛,是因为血栓堵塞了血管,造成下肢动脉缺血,局部缺血,继而出现麻木、肿胀、疼痛。另外,动脉栓塞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就是下肢摸不到强烈的动脉搏动,下肢皮肤温度有所降低,所以应当注意和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