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发房颤患者再消融策略?
针对阵发性房颤主要有:①保守方法,包括肺静脉再隔离+诱发试验+非肺静脉灶触发灶的标测和消融;②激进方法,包括肺静脉再隔离+诱发试验+非肺静脉灶触发灶的标测和消融+上腔静脉电隔离+右心房峡部消融等。
针对持续性房颤主要有:①保守方法,包括肺静脉再隔离+碎裂电位局部消融+房颤终止后诱发试验+非肺静脉触发灶的标测和消融;或者肺静脉再隔离+碎裂电位局部消融+左房线性消融+电转律后上腔静脉电隔离+右心房峡部消融;②激进方法,包括肺静脉再隔离+碎裂电位局部消融+冠状窦消融+左房线性消融+房颤终止为终点+上腔静脉电隔离+右心房峡部消融+术后强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2.如何提高房颤一次消融成功率?
提高一次消融成功率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a.房颤的类型,即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伴器质性心脏病或有心脏增大的慢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以肺静脉触发为主导或触发灶部位明确的阵发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也显著高于无法明确其确切机制的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
b.主要预设术式终点的稳定达标, 即环肺静脉消融必须达到肺静脉电位的消失或肺静脉内自发电位的传出阻滞;进行线形消融必须能够验证消融线的传导阻滞;进行碎裂电位消融必须达到碎裂电位的消失或心房电活动规律化。当采用心房基质消融术式治疗持续性房颤时,应该以房颤的终止为消融终点。
c.有效消融点能量和消融时间的强化,既在出现消融效应的关键点或部位适当延长放电时间和适当增加消融能量。
d.观察时间的延长,即在达到消融终点后延长观察时间并验证( >30分钟 )和及时补充消融。
e.激进策略的选择,例如以消融过程中房颤终止或不能诱发为终点,常规对可能的触发灶进行消融(上腔静脉和三尖瓣环峡部等)。
f.术后应用可减少房颤发作的药物,例如对于阵发性房颤可继服心律平,对于持续性房颤可继续服用胺碘酮,同时加服β阻滞剂和ACEI、ARB类药物等。
由于目前既无一种能确保消融损伤一致、透壁和彻底的能源和导管,也无一种能有效预测成功率的稳定和可靠方法,因而房颤消融后的较高复发率将始终会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在首次和再次消融治疗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在适应症、消融术式、消融策略、心房损伤、成功率、并发症和治疗花费等方面做好科学和合理的平衡和选择。
3.房颤电隔离后复发的机制是什么?
目前阵发性房颤的靶静脉-心房电隔离治疗复发率仍然较高。目前认为术后复发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①靶静脉与心房间传导的恢复。靶静脉经初次静脉-心房电隔离治疗后发现静脉再次出现肺静脉电位,推测初次消融仅仅是损伤,而并非完全隔离了肺静脉。
②初次消融时位置不够精确,在静脉内过深,从而导致复发。
③非单根肺静脉起源。Haissagurre等报道单灶起源者的消融成功率可高达93%,而多灶起源者的成功率则仅为50%-70%。复发病例的再次电生理检查也证实,初次消融存在未能彻底消除的异位灶即肺静脉电位。以及未能发现所有的致心律失常性肺静脉。
④相邻肺静脉间也可能存在电连接,一根肺静脉隔离以后,肺静脉电活动可以通过其他肺静脉开口传入右房,所以尽可能多的肺静脉-心房电隔离是必要的。
⑤存在肺静脉起源以外的靶点。目前,部分阵发性房颤病例经研究存在起源于右房的上下腔静脉开口、界嵴、游离壁、冠状静脉窦口等非肺静脉起源的异位灶。
作者:夏云龙、唐闽、 贾玉和
专家简介
夏云龙,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心律学学会委员(FHRS);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院长。199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2001年获得大连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于瑞典隆德大学心脏科获得博士学位。
专家简介
唐闽,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血管内科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三病房副主任,心电图学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兼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简介
贾玉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功能检测科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五届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组常委,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会远程心电学组主任委员,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