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海军发展的进程中,美国的“朱姆沃尔特”级万吨驱逐舰曾是备受瞩目的存在。
然而,其发展之路却充满坎坷。
美国海军最初对“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寄予厚望,期望其在对陆打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此,该舰配备了先进的舰炮系统,此系统可发射远程精确制导炮弹,能对130公里外的目标实施打击,意在填补航母战斗群火力覆盖的空白。
同时,该舰采用了整合式电力推进系统,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为未来装备电磁轨道炮和高能激光武器创造了条件。再者,其独特的隐身设计颇为亮眼,雷达反射信号比普通渔船还小,有助于该舰悄然接近敌方海岸,发动突袭。
凭借这些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应用,美国海军曾雄心勃勃地计划建造32艘,欲将其打造成未来的主力战舰。但事与愿违,“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是高昂的造价,单艘造价高达76亿美元,远超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价格。
若加上研发和测试费用,其耗费更是惊人。这一巨额开支令美国国会大为震惊,原定的32艘建造计划被大幅削减,最终仅建造3艘,该舰也沦为半废弃的试验项目。
其次,该舰的战斗力未能达到预期。其核心武器AGS舰炮,因炮弹成本过高而陷入困境。
每发LRLAP炮弹造价高达80万美元,比“战斧”巡航导弹还贵,而“战斧”不仅射程更远,且命中精度高。如此高昂的炮弹成本,使得美军无法大规模采购,导致“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舰炮难以正常使用,几乎成了摆设。
再者,该舰所采用的“黑科技”在实际应用中问题频出。全电推进系统虽具前瞻性,但在实际运行中故障频发。
如2016年,“朱姆沃尔特”号刚服役不久,就在巴拿马运河出现电力故障,整艘舰艇失去动力,只能被拖回修理。该舰的隐身设计虽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为实现隐身效果,天线和传感器需藏在舰体内部,这限制了雷达探测范围。在现代海战中,信息获取和战场感知至关重要,而“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隐身设计使其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像普通战舰那样在远洋长期执行任务,且隐身涂层的维护成本极高。此外,“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原计划配备的双波段雷达,因成本过高而未能实现,取而代之的是AN/SPY - 3 X波段雷达,S波段雷达则被舍弃。这导致该舰在远程防空作战中的雷达探测能力严重不足,面对来袭的远程导弹和隐身战机时,探测能力远逊于其他驱逐舰,成为其致命缺陷。与中国的055型驱逐舰相比,“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劣势更为显著。尽管两者吨位相近,但055型驱逐舰的综合作战能力更为均衡。
055型驱逐舰配备了四面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强大的远程探测和精确跟踪能力,而“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因缺少S波段雷达,远程探测能力受限。在防空和反导能力方面,055型驱逐舰的112个垂直发射单元可搭载多种导弹,构建起强大的区域防空和反舰打击能力,而“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仅有80个垂直发射单元,且缺乏远程防空导弹,防空能力明显不足。
在反舰与对陆打击能力上,055型驱逐舰也优势明显,其装备的导弹赋予了强大的攻击能力,而“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舰炮已被废弃,远程火力受限,整体作战能力大幅削弱。“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迷失方向。该舰最初旨在对陆打击,但舰炮系统失效后,美军不得不临时调整其作战定位。
然而,这种调整颇为仓促和无奈,因为该舰的导弹发射系统和武器配置并未针对新的作战任务进行优化。这使得“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在现代海战中处境尴尬,既无法充分发挥原设计优势,又难以适应新的作战需求。
在未来可能爆发的太平洋冲突中,“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战术定位将十分尴尬。按照最初设想,它应是具备强大对陆打击能力的驱逐舰,能在敌方防空体系薄弱处精准打击。
可现实是,舰炮系统的废弃使其对陆攻击能力近乎为零,而其唯一可依赖的“战斧”巡航导弹,“伯克”级驱逐舰也可搭载,这让“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所谓“优势”不复存在。在防空作战方面,该舰缺乏远程探测能力,无法像其他先进驱逐舰那样构建强大的区域防空网络,在现代海战环境中显得极为脆弱。
一旦冲突爆发,“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可能会成为舰队的薄弱环节,对整个作战行动产生负面影响。“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案例深刻地警示我们:先进的技术未必能转化为实用的装备。在军事装备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实际战场需求。
只有紧密结合实战需求,注重装备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才能避免陷入类似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