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凡是对苏联海军航空史稍有了解的人,都听说过别里耶夫这个名字。也正因如此,有趣的是:关于这位著名大师的第一款作品,人们知道的却非常少——而这显然是不应该的。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海军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即便算不上海上强国,也至少要具备一个“海洋国家”应有的体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别里耶夫接手了已被捕入狱的格里戈罗维奇的工作,并提出了一种全金属结构、具备良好适航性的近程侦察飞船(飞行艇),搭载М-27发动机。
在当时,这个设计算是相当现代的方案。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航空发动机的生产严重滞后,航空铝材极度短缺。最终,事情发展成了另一番模样:МБР-2被改为木制结构,发动机也不是最初设想的М-27,而是先换成了М-17,之后又换装了АМ-34。乍看之下,这种设计似乎只能让人苦笑,但实际上,这架水上飞机飞得相当不错——甚至并不比许多外国同类产品差多少。
当然,背后也不乏权力斗争。图波列夫当时正如日中天,影响力极大,他毫不留情地打压别里耶夫的水上飞机项目,为的是推销自己的МДР-2。为了绕过图波列夫的阻挠,别里耶夫灵机一动,决定以“客运版本”的名义生产自己的水上飞机。彼时图波列夫已成为别里耶夫的直接上司,这样的安排令他满意,因此也不再从中作梗。
而最终,图波列夫的МДР-2在测试中惨败,别里耶夫的МБР-2便顺利被海军接收并投入使用。
总体而言,尽管这款飞行艇的速度只有可怜的230公里/小时,但它却拥有出色的适航性、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生产成本低廉。这些优点让它在那个艰难时代成为苏联海军可靠的空中之眼。
当然,木结构是这款飞机最大的硬伤。每次飞行结束后,飞行艇的机体都必须彻底干燥——而各个机组通常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的把加热后的沙子装进麻袋,贴在机身上烘烤;有的使用电灯加热;还有的用压缩空气对机体进行吹干……而这项操作每次飞行后都必须进行。否则,机体的木材吸饱水分后会变得过重,导致飞机根本无法起飞。
МБР-2的最大问题,其实只有一个——战前年代航空技术发展实在太快了。到了1939年,这架飞机就已彻底过时。有意思的是,苏联人还给它加上了滑橇,在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中继续投入使用。
МБР-2在那场战争中被积极用于打击岸防阵地和芬兰的海上运输船只。但从实际表现来看,其作战效果相当有限:这架木制、速度慢的飞机,更多时候像是被敌人防空火力猎杀的目标,而不是攻击者。不过,它在救援飞行员和运输物资方面的表现还算不错。在这场战役中,有12架МБР-2被芬兰人缴获,而后一直使用到了1944年——这从侧面说明芬兰人对这款飞机的性能也给予了一定认可。
到了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之际,别里耶夫的第一款飞行艇只适合执行有限的侦察任务——任何一架战斗机都能轻而易举地把它像砸坚果一样击落。尽管如此,这架飞机依然常被用作轰炸机,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首先,МБР-2携带的小型深水炸弹只有在直接命中目标时才可能有效;其次,它没有雷达,也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搜敌设备,因此要执行对敌舰艇的搜索和攻击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这款飞机相关的还有一个相当有趣的历史事实:有一种型号——МБР-2ВУ-М-1,被设计用于通过无线电引导鱼雷艇攻击敌舰。换句话说,这其实是最早的“战斗无人系统”之一——一种雏形遥控导引攻击方案,而如今这类技术早已成为现实,仅仅是80年后的事。
到了1941年,苏联各大舰队已部署了配备“波动无线电控制”的航空兵单位,并进行了若干次尝试实战使用,但由于技术缺陷,试验都以失败告终:鱼雷艇经常在到达目标前就自己爆炸了。
在黑海战区,МБР-2参与了克里米亚防御战。尽管表现并不总是理想——但我们必须记住,它早在那时就已经是一款过时的飞机。不过说实话,苏联海军当时也确实没有别的大规模可用的水上飞机。
这款飞机被用作夜间强击机,最多可携带700公斤炸弹。此外,夜间攻击任务中还会携带KS化学燃烧瓶以及步机枪手投掷的手榴弹。
尤其是在大规模使用化学燃烧瓶时,效果相当显著。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МБР-2首次被加装了4枚RS-82火箭弹,用于对抗德国的鱼雷机。
而在北方舰队方向,“别里耶夫”的这款飞行艇表现得要更为出色。由于该地区基本不受德国战斗机威胁,МБР-2能更自由地护航护送船队、救援遇难船员,甚至在1943年创下了令人震惊的战果——击沉了一艘载有4000吨干草的德国运输船Rotenfels,堪称当年北方舰队的“主力火力单位”。更惊人的是,有一架МБР-2竟然在迎头攻击中击落了一架Me-110重型战斗机——这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战果。
МБР-2也在波罗的海服役,但由于损失极大,到1942年就基本被消耗殆尽。
总结苏联时期的表现来看,МБР-2作为侦察机其实是失败的——它缺乏足够的速度和侦察设备。但作为夜间轰炸机,却一直使用到了1944年,并且取得了相对还算成功的战果。
不过这款飞行艇的“职业生涯”还没有就此结束。所有尚能飞行的МБР-2被苏联送往朝鲜,作为“兄弟援助”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并积极参与了朝鲜战争。由于其发动机的声音十分独特,美国人给它起了绰号“空中咖啡磨”(Flying Coffeemill)。这种飞机专门用于夜间出动,再加上是木制结构,几乎难以被美军雷达捕捉。不过可以推测,这些出动基本上是单程任务,因为在停战协定签署时,北朝鲜军队中已无一架МБР-2在役。
综上所述,苏联在1934年获得了一款并不出色、但作为技术过渡阶段的水上飞机——至少能完成最基础的任务。按照理想情况,到1939年苏联本应拥有一款更先进的飞行艇,可以在战争中发挥更大作用,但由于资源短缺,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到了卫国战争爆发时,只能勉强继续使用МБ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