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航海日,让我们一同回望那片从长乐开始,高扬了六个多世纪的征帆

那片高扬了六个多世纪的征帆

昨天是"中国航海日",615年前的7月11日,中国航海家郑和开始了七下西洋的航程。谨以此文,纪念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先驱郑和。中华民族复兴,必须要有海洋意识的复苏,必须向海而生,向海而兴。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率100余人向西域进发,开启“凿空之旅”。他西行辗转10多年,历尽艰辛,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的战争目的,却无意中开辟了一条连通西夷的路,从长安经西北,通往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抵达地中海、意大利罗马的欧亚交通要道从此拓开。中国黄金、丝绸、玉石等物产和冶铁术等沿这条路运往欧亚诸国,准确地说,丝绸之路应该是“丝玉之路”“金丝玉之路”;而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国。

1400年后的法国传教士鲁不鲁乞、1440年后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600多年后意大利人哥伦布等共同关注的中国丝绸,正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中国丝绸,牵动了全世界。

其实,在哥伦布试图到达中国之前的80多年,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就已经开启了他的海上丝绸之路。

人类应该铭记这个日子——1405年7月11日,郑和这位10岁入宫为太监,跟随主子金戈铁马南征北战,为明成帝朱棣登基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宦官,雄姿英发,挺立船头,目光远眺。他的麾下,是200多艘战船载着27000多名壮士。高樯重桅、旌旗猎猎、威仪隆盛,郑和开始了七下西洋史诗般的航程。

长乐郑和史迹陈列馆

到1433年,他的船队远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航迹遍及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虽然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创者,却是拓展者。

先秦时期的先民已有海上活动,岭南、百越先民用独木船往来于近海,出现最早的航海家和探险家,足迹远涉太平洋、印度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以海为商”活动开始兴盛。公元前203年,秦将赵佗不满秦之暴政,乘天下大乱之机于立南越国,自己为王。赵佗立国93年,致力岭南地区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海洋经济得到发展。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降了大汉王朝,南海从此纳入汉朝版图,海上经贸活动频繁,连通中国南方港口城市与东南亚诸岛的贸易航线基本形成;汉武帝时期,汉朝不仅开辟了西北方向的陆地丝绸之路,还发展了东南方向的海上丝绸之路,汉朝宫廷招募了一大批商贾、水手、译员,聚集在今天广东湛江的徐闻、广西北海的合浦、越南的顺化等三个港口,输出的是黄金、丝绸、瓷器等,输入的是明珠、琉璃等,一时间中外海上贸易量激增,以日本为目的港的东海航线、以东南亚诸岛为目的港的南海航线,船只穿梭繁忙,海上丝绸之路渐成规模。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造船业发达,江浙地区缫丝业发达,丝绸制品很快成为海外贸易的主打商品;唐代时期越窑青瓷、湖州纺布、杭州锦缎大受海外欢迎,使宁波港成为大港之一;中唐时期,内陆战乱导致西北方向陆上丝绸之路阻塞,加之晚唐、宋初之际中国瓷器对外输出大增,平稳直达的海上运输安全性显然优于陆路叮呤哐铛的马帮驼队,海上丝绸之路便兴盛一时;南宋时期东南沿海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福建泉州甚至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中国内陆丝绸、瓷器等外贸商品在这里集结,海外商品从这里登陆。展望南海此情此景,南宋诗人杨万里豪情万丈地写诗曰:“须臾满眼贾胡船,万顷一碧波黏天”。

元代,让草原文明与海洋文明碰撞,一时间海运大兴、舶商云集,泉州刺桐港成为东南巨镇、世界第一大港口。所以哥伦布读到的马可·波罗游记里有这样一段:“运到泉州的胡椒数量相当可观,如果有一艘运载胡椒的船到亚历山大港,就有一百艘船运刺桐港”。同样是在元代,规模仅次于泉州的广州,经海上丝绸之路通商的国家和地区就达到146个。

历史,为明代郑和的隆重出场铺垫了2000多年的海上地毯。

郑和开始踏上海上丝绸之路,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波峰。

郑和是一位伟大的先行者。

——郑和在浩瀚大海上耸立起中华智慧的灯塔。


郑和出发87年之后的公元1492年,哥伦布才开始横渡大西洋;92年之后的公元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才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着郑和当年开辟的航线抵达印度西海岸;116年之后的公元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才穿越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后来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也就是说,郑和以率先近一个世纪的脚步,领跑了世界航海探险运动。这是中国胆略。

郑和不仅创造了航行距离、船队规模、跨越时长等多项纪录,更创立了航海技术的时代巅峰。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远航都是万人出征、百舸齐发。上百艘宝船、马船、粮船、座船、战船、水船编成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扬帆如阵,旌旗蔽天,其规模之庞大、组织之严密、装备之精良、气势之旺盛,让亚洲任何一个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的海军联合起来都“无与匹敌”。而后来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船队只有几条船,最多不过20条船。

壮观不仅仅在场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涉及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磁力学、工程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医学等多门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机械制造业的最高成就。当时世界各国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船舶的排水量、续航能力、技术含量能比得过中国。他们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海上,“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凭借的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指南针,自己发明的航行定位方法、编队方法、通讯方式,形成一个庞大系统的航运工程。海路遥迢,水天茫茫,荒岛暗礁、冰川海沟、漩流风暴无数,他们边走边收集海洋数据,绘制出标识了530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的《郑和航海图》,为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提供了指南……


——郑和在苍茫大海上播撒下中华文明的种子。


郑和启程的1405年,法国尚处在英法百年战争的中期,兵燹频仍,生灵涂炭;英国正废除农奴制和劳役制,发展自耕农占多数的经济社会,并逐步形成英国民族国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处在奴隶制社会和部落纷争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诸岛仍然处在原始公社制社会阶段。而此刻的明朝正处在“永乐盛世”,国家一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


永乐皇帝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也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手笔皇帝之一,他把中国这个东方帝国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被历史学家称为“大明帝国的奇迹”。他继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诸多英明政策,战而不乱,开而不禁,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这位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修建明万里长城、扩建大运河、建造紫禁城、大修武当山、编纂《永乐大典》、爱好天文的皇帝,登高望远,看到了遥远的蔚蓝色波光。他致力发展造船工业、海上运输和对外贸易,接续着先人的航迹,把在黄河和长江边上站立起来的中华民族,引向海洋。郑和,是朱棣的海洋代表。


郑和把大明王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也把中华文明种在了风情万种的异域。他奉行“以德睦邻”“厚往薄来”“宣德化而柔远人”的政策,“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船上满是四书五经、书画典籍,他把中华礼教和儒家思想传播到沿途各国,把凝结着中国智慧的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手工雕刻技术、航海造船技术、造纸术、印刷术、中医术等,以及各种能工巧匠、精通各种语言的翻译和佛教、伊斯兰教人士等,带到未开化之地。沿途各国人民惊奇而热烈地迎接着这些来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穿着长袍马褂彬彬有礼的使臣。非洲肯尼亚东海岸的拉木群岛,至今还保留着使用中国瓷杯、中式小船、中式草垫竹篮子、中式民居、中式拔火罐和“姜片泡茶”的习惯。

不但中国的儒学思想沿这条丝绸之路远播沿途各国,西方基督宗教、印度佛教也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一大批传教士、外来僧侣登陆进入内地,一批寺院佛塔相继落户东南沿海。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利玛窦从罗马出发,经葡萄牙的里斯本、绕南非的好望角,正是沿着郑和当年的航线,从非洲东海岸的莫桑比给前往印度、锡兰,过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国的澳门。

沿着郑和开辟的友谊之路,诸国君主使臣纷至沓来,献贡礼拜,形成“万邦来朝”的盛景。朱棣在位21年,亚非国家使节来华318次,平均每年15次。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等国的11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访华期间病逝,留下遗嘱要托葬中国,明朝都按照君王的待遇一一厚葬。

郑和下西洋不仅对外传播中华文明,也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当时的明朝政府开办了“四夷馆”,相当于今天的外语学校,专门培养外语人才;开办了“会同馆”,相当于今天的国宾馆,内设朝鲜、日本、安南、暹罗、鞑靼、满加刺、畏兀兀、琉球8个馆。编纂的双语刊物《华夷译语》流传海外。

航路波涛汹涌,文明相互激荡,郑和耕海牧浪,一路播种文明。


——郑和在遥迢海路上铺就了一条流金泛银的商路。


“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郑和船队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变成海洋的节日和节日的海洋。船上精美的金银、丝绸、锦缎、瓷器、漆器、铁器、铜器、金幡、香炉、雨伞、香油、中药、茶叶、食物、家畜、农具、植物、麝香、樟脑、大黄、柑桔、肉桂、谷物、大豆等,广受欢迎。而在爪哇国里,中国铜钱、中国布帛能到处通用;在苏门答腊,“皆以十六两为一斤”,借用了中国的计量方法;在占城国,中国纸笔文具,改变了这个国家“书写无纸笔”的历史。

卖出买进是为贸易。“买到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由是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麒狮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中外商贸往来互补、有无互通。

——郑和在多舛险途上高举起护佑和平的利剑。


关于朱棣皇帝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有说展示国家实力的,有说宣扬大明威德的,有说炫耀武力的,有说搜寻建文帝朱允炆的,有说发展对外贸易的,有说扫荡震慑内患外扰的。

似乎都有道理,但也都不尽然。大明王朝能以举国之财力、实施跨越28年的海上行动,决不是为了单一目的,更不是为了某个帝王的个人意图。如果我们拘泥于某个事件的蛛丝马迹来推导历史,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实在是小视了我们的先人。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一次觉醒。

实力雄厚的大明王朝当然有文宣武备、恩威并重的意图。当时的世界,也只有它才有这个资格和能力。但是它没有搞武力扩张、海外殖民。郑和多次斡旋于各岛国之间,调停纠纷、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平息冲突。他的宝船上满载的不是鸦片、屠刀,不是掠夺的黄金、香料和奴隶。

长乐是郑和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图为以和平为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平街(铭清摄)


郑和七下西洋,只打了三场战斗。

一次,郑和出使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锡兰国王想劫掠宝船,兵分两路,一路以数万之兵切断前来拜访、酒宴归去的郑和卫队退路,一路直取停泊在海岸的郑和船队。郑和随行卫队三千人马凭借优良战斗素质和精良武器装备,突出重围,在敌军发起偷袭之前严阵以待,挫败了对方的阴谋,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锡兰王城,生擒锡兰国王作为人质,平安撤回到船队。

另一次,是剿灭横行在中国南海、东海、马六甲海峡、日本海域、印度洋面的陈祖义特大海盗集团,一举歼灭五千多名盗匪,缉拿匪首陈祖义到京,朱棣皇帝下令处死了这个一直掠夺海上商船和海滨城市的海盗枭首,确保了海上航行安全。

还有一次,是在苏门答刺国遇到内讧一方数万兵力的偷袭,郑和指挥将士奋勇抵抗并活捉了匪首。

这些战事,均发生了东南亚近处。和平是靠武力来维护的,没有郑和的大型船队雄峙海上,就没有东南海域的和平与安宁。

2016年的初秋,泰国湄南河畔,泰方官员指着河的入海口告诉我,当年郑和就是沿着这条河进入曼谷的。河畔有一座帕南车寺,寺内供奉着郑和像,有对联曰:“七度使邻邦有名盛记传异域,三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都”。

人们不会为强盗树碑立传。只有和平的使者,才能享此之殊荣!

我曾在印尼的雅加达和巴厘岛、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海峡、泰国的湄兰河等地寻访郑和的足迹,遍布各岛冠以“三宝”之名的庙宇、山城、街道、港口、宫殿、水井、石碑、禅寺等,昭示着当地人民对郑和的热爱。许多祭祀“三宝”的节日仪式,仿佛在召唤郑和的英魂护佑。

驻足马六甲海峡,我在想,为什么郑和船队数次穿过这个近在咫尺的交通要道,却没有建一个城堡、据点、炮台和殖民地,难道他不知道这个门户的战略重要性?郑和船队远涉印度洋、波斯湾,但只是在第四次远航时在必经之地霍尔木兹海峡的基什岛建立了临时供给基地,在第六次下西洋时又使用了一次,除此别无它图。

结论只有一个:大明王朝没有武力征占异域一寸土地的企图。


欧洲早期的航海史是一部加速了人类进程的历史,也是一部扩张、侵略、殖民的历史,海上掀起的血雨腥风,使一部本应亮丽迷人的航海史,变得血迹斑斑、不忍卒读。野蛮只会激起反抗。勇敢的麦哲伦没有想到他会葬身于比他更勇猛的菲律宾群岛部落居民愤怒的刀下。他的船队出发时265人,3年后回到西班牙时仅生还18人。

今天非洲一些国家的博物馆里,欧洲人登陆使用的火炮和中国人馈赠的陶瓷瓦罐排列在一起。这是鲜明的对比,是最好的评判。

先行者往往是孤独者。

郑和是一位伟大的孤独者。

他的前头,只有几位摸着海岸线前行的航海家,他的身后近一个世纪才有哥伦布、迪亚斯、达•伽马、麦哲伦、库克等人的帆影。他的远航壮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真正让英雄孤独的,是高处的寒意、背后的凉意。

郑和斗得过恶浪,却躲不过阴风。

公元1422年9月,郑和六下西洋返航。1424年8月,朱棣皇帝驾崩于北征途中,朱高炽登基。有人开始责难朱棣的外交政策,加之连逢灾害,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有人便把原因归咎于郑和出海是劳民伤财,于是朱高炽即位当天,即颁诏停止造船、召回人马。

在禁海国策和舆论压力下,郑和近十年风帆未启。

公元1431年,新任皇帝朱瞻基决定,派遣年已六旬的老郑和第七次出航。尽管航向依旧,航线熟悉,但这位斗得过风刀雨剑却躲不开唇枪舌剑的老航海家知道,这很可能是他一生的最后航程了。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前,在长乐立下《天妃灵应之记碑》:“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

如果有人认为最初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朱棣皇帝还有着某种意图,甚至有不可告人目的的话,执行任务的郑和却是完全无私的。不像后来哥伦布的远征是有着强烈的利益驱动——他在自己的遗嘱中坦陈,他要得到海军上将职务,并担任所发现大陆的总督,要得到海域收益的十分之一、陆地收益的八分之一,以及海军上将、总督、长官的薪水,要让自己的儿子、孙子及至世世代代继承下去,甚至连奖励徽章的收益分配都想好了。与他同行的水手们全都暴富了。横财,让人拼命。

而郑和没有任何私欲,是一位清心寡欲的宦官。船到阿拉伯海,抛锚扎风。昂首西望,是位于沙特的麦加。作为一位穆斯林,到麦加朝觐是郑和终生的愿望。然而,郑和再次决定,放弃一己之愿。他派出穆斯林水手划着小船儿去圣地,自己却悲怆地留守在他七下西洋七次驻足的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凄楚地遥望阿拉伯海对面,那景仰了一辈子的圣地。

我想,郑和此举是想向世人表明,他远涉重洋是为了大明王朝和中华民族,决不是为了实现个人私愿。因为也就在这一次,印度古里永远地留住了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最虔诚的穆斯林。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迎接这位伟大航海家疲惫风帆归国的,是一纸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令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以及一堆熊熊大火——为防止再有人出海,兵部官员焚烧了郑和的船队、造船厂、造船图纸、航海日志、航海资料等。

一代先行者开辟的航路就这样葬送在火海。

明人一炬,遗恨千古!

随着朱瞻基帝的驾崩,明朝陷入了彻底的禁海政策——外贸商人被处死,外语教学被严令禁止。及至清朝政府,甚至规定——片帆寸板不许出海,界外不许闭行,出界以违旨立杀!

一个民族的征帆就此灰飞烟灭几百年!海上辉煌之不再,外夷崛起之不睹,强敌觊觎之不察,切肤之痛留给了后人。

禁海,既是关国,也是关窗,既走不出去,又看不到外面,一个王朝从此闭目塞听。

明朝的自毁航路,为欧洲列强让出了东侵的通道。

梁启超先生长叹:“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中国之叹乃旷世之耻,中国之痛却成为他人之鉴。

2002年,美国政府想取消探索外太阳系的“新地平线号计划”拨款,美国宇航局首席专家狄克强烈反对,他在敦促国会拨款的报告中,使用了“召回郑和案”的提法——他说:“1433年,当中国郑和的航队即将启程探险那未知的大西洋时,明朝皇帝却将他们召回了——从而使中国失去了在哥伦布数十年前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机会。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是否又要由于目光短浅而失去另一次探索太阳系外新疆域的良机?”中国郑和启航之后的整整610年,2015年8月,飞越了冥王星的这个美国探测器,正在柯伊伯带天体间穿行。美国人跨越了“郑和之痛”,把“海洋意识”拓展到“宇宙意识”。

闽江入海口长乐郑和石雕(育航摄)

一个人的远航,是一个民族的盛举。一个人的悲哀,是一个王朝的悲剧。

纪念郑和,需要反思。一个崇尚英雄的国度本不应该让英雄孤独。

六百年来,想祭奠我们的航海先辈,却只能从外国人打捞的中国帆船遗骸中吊祭他们的风骨;想探寻勇士的足迹,却只能从外国博物馆借阅郑和航海图的复印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盘点上一个1000年里最负盛名的30多位探险家,惟一的亚洲人郑和赫然入列。但是我们对自己的先行者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不应该墙内开花墙外香,轻薄了我们自己!

六百年来,郑和似乎并没有享受英雄的礼遇。郑和实现了大明帝王的梦想和自己的精神追求,但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为,实现了一个民族的远征愿望和文化高度。但是中国社会却对此保持了几百年不应有的沉默。假如没有郑和船队游弋海上,调停纷争、震慑强梁、安抚弱小,中国周边不可能有和平安定的环境,沿途诸国不可能刀枪入库铸剑为犁发展生产,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部落之间,不知道还要厮杀多久;假如没有郑和船队的劈波斩浪,人类的脚步还哆哆嗦嗦地离不开海岸线,跨洋贸易、洲际交流还要经过漫长的摸索。这是郑和对世界的贡献,我们应该以大海波涛一样的掌声,给予他以英雄的荣耀!

六百年来,中国的历史证明了一个道理——落后容易挨打。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就很难保证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公元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公元1856年到1860年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支持下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公元1894年到1895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甲午战争,来自海上的侵略严重地打击了大清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使近代中国坠于最黑暗的深渊。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既是一个类似今天的航母战斗群,又是一支庞大的海军陆战部队,一支上船能海战、下船能骑射的多军兵种联合机动部队。船队即是舰队,海洋也是战场。假如郑和船队余威仍在,中国就不会上演后来的割地赔款、屈膝求和、丧权辱国的悲剧;就不会有大清帝国在朱棣为奖掖郑和而赐建的南京静海寺内签下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就不会有大清皇家园林在英法联军刀光和火光中痛苦的呻吟与永远的耻痛;就不会有甲午海战悲愤的仰天长嚎;就不会有八国联军在中国大清皇宫阅兵的嚣张气焰!酸楚的历史,含泪的悲歌,腥风犹在,血痕依然!

我曾在南海沿九段线航行了18天,行程8000公里,最南端到达曾母暗沙,途中遭遇不明国籍飞机、军舰的跟踪驱赶;途经了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礁、永乐群岛、宣德群岛,以及以郑和的副将晋卿、道明、尹庆、景宏、费信、马欢等名字命名的岛礁。但其中一些岛屿已经不在我们手里。异国军舰在横冲直撞、招摇逞强,冲击着中国的九段线。当年的丝绸之路被分割、被蚕食。中国海,在呼唤郑和雄风。

郑和在长乐所立铜钟

(现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当年哥伦布画下的道道杠杠,幻化成乱云飞渡,惊涛穿空。但哥伦布笔下的那只手形所指示的城市,正巍然崛起,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一带一路”两条丝绸在这里打了一个结实的中国结,巨大的航船从这里再出发。

丝路长歌,因时而兴。壮丽航程,顺势再启。


来源:常来长乐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