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编辑|朝暮古今
用罐头换了苏联四架飞机,自此牟其中一战成名,也成了中国第一批亿万富翁。
之后,他就成了人们眼中的神话,媒体更是将他捧上了天。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风光的背后,是他三次的入狱,他也从首富沦为了首骗。
那么牟其中究竟做了什么?
本文图片、描述源于网络,旨在弘扬正能量,无不良引导。若涉版权或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即刻删除。内容信息可靠,部分情节为提升可读性或有虚构,仅供参考,望理智阅读
1940年,牟其中出生在重庆万州。动荡岁月里,他的早年生活满是坎坷。1974年,因写下《中国向何处去》,还组织“马列主义研究会”,牟其中被判处死刑。
好在命运有转机,随着“四人帮”倒台,判决被改,1979年,他终于重获自由。五年牢狱,让他尝遍艰辛,却也锻造出钢铁般的意志,对体制变革有了深刻思考。
出狱后的牟其中,紧紧捕捉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
1982年,他在万县开了家“中德商店”。
当时市场上商品退换服务几乎没有,他推出“包换卡”,商品有质量问题能退换,不满意也能退,一下子就赢得了顾客的心。
那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存在“价格双轨制”,各地信息不流通。
牟其中瞅准这个机会,跑到重庆,以25元一个的价格,把积压的座钟全收了。
转头拉到上海,以32元的单价卖出,一年就赚了8万元,在万元户都稀缺的年代,这可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可惜,好运没持续多久。1983年,牟其中因“投机倒把”再次入狱。
戏剧性的是,他在狱中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文章,引起了领导关注。11个月后,他又被放了出来。
如果说牟其中早期摆地摊、开小公司只是小打小闹,那么1989年那场轰动全国的“罐头换飞机”交易,才真正让他成为商界焦点,也将其商业天赋与胆识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苏联解体前夕,国内经济濒临崩溃,轻工业品极度匮乏,老百姓连基本生活用品都难以买到。
而远在中国,情况却截然相反:大量罐头、皮衣等轻工产品积压在仓库,与此同时,航空公司急需飞机却因资金短缺无法采购。
牟其中就敏锐地捕捉到这千载难逢的商机。
他先找到刚成立、急需扩充机队的四川航空公司,签订采购飞机的协议;接着奔赴苏联,与对方谈判“以货易货”——用中国500车皮的日用品,换回4架民航客机。
这场交易堪称商业运作的“神来之笔”。苏联急需物资救急,在未收到全款的情况下,就先把飞机发运过来。
牟其中则巧妙利用飞机到货与物资运输的时间差,将飞机抵押给银行,拿到贷款后才去组织货源发往苏联。
就这样,他几乎没花自己的钱,就完成了这笔大买卖。
最终,这笔交易为他的南德集团带来约1亿元人民币利润,牟其中也一跃成为中国商业界的风云人物。
1995年,《福布斯》将他评为中国内地富豪榜第四位,“中国首富”的头衔让他风光无限。
“罐头换飞机”的巨大成功,彻底点燃了牟其中的商业野心。
此后,他接连抛出一系列令人震惊的宏大计划:1994年宣布投资100亿元开发满洲里,要把这个边境小城打造成“北方香港”。
1995年与俄罗斯合作发射“航向2号”商业通信卫星,比马斯克的SpaceX早了近30年。
1996年更是提出“炸开喜马拉雅山50公里豁口”,引印度洋暖流改变西北气候的疯狂构想。
然而,这些看似宏伟的项目,最终大多以失败告终。卫星发射虽成功,但因找不到稳定客户,亏损3000万美元。
满洲里开发实际投入不足1亿元就难以为继;“炸喜马拉雅山”更是异想天开。
牟其中的商业帝国看似庞大,实则根基不稳,那些超前的概念背后,是缺乏扎实商业模式和资金支持的致命缺陷。
完成“罐头换飞机”后,牟其中再也没踏踏实实地做过一笔生意,他的商业神话,也逐渐走向破灭。
20世纪90年代末,南德集团在牟其中的带领下,业务版图不断扩张,从传统贸易到房地产、航空服务,甚至涉足卫星发射等领域,摊子越铺越大。
然而,快速扩张背后是难以维系的资金缺口,南德集团资金链日益紧绷。为了维持集团运转,牟其中在巨大的压力下,走上了铤而走险的道路。
他选择通过虚构进口贸易循环开立180天远期信用证的方式套取银行资金。
这种复杂的金融操作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是在玩火。在1995-1996短短两年间,南德集团骗开信用证33份,总金额高达8000多万美元。
这些资金如同虚幻的泡沫,虽然暂时缓解了集团的资金危机,却也为牟其中的命运埋下了定时炸弹。
1999年1月7日,北京的街头寒风凛冽,牟其中在这一天被警方逮捕,他的商业神话戛然而止。
一年半后的2000年5月,法院以信用证诈骗罪判处其无期徒刑。
颇具戏剧性的是,此次判刑的直接证据竟是南德集团与湖北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补签的“代理进口协议”,而这份协议实际上是案发后为逃避责任临时伪造的文件。
牟其中坚称自己只是“融资而非非法占有”,但终审法院依旧维持原判。
与前两次因政治或政策原因入狱不同,牟其中的第三次牢狱之灾明确指向经济犯罪,这也成为他从“首富”沦为“首骗”的关键转折。
在服刑期间,牟其中始终拒绝认罪,因为表现良好,他也多次减刑。
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坚持学习新知识。
他深入研究互联网经济,在狱中撰写了大量商业笔记,还向年轻狱友传授电子商务理念,展现出顽强的学习精神和对商业的执着热爱。
2016年9月,76岁的牟其中刑满释放,他提着装满笔记的纸箱走出监狱,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曾经赖以成功的“信息差套利”模式彻底过时。
牟其中的传奇人生至今仍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将他视为“民营经济探路者”与“商业奇才”,赞赏他超前的商业眼光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批评者则指责他“上骗中央、下骗百姓”,是利用政策空子的“倒爷”代表。
导演冯小刚在电影《不见不散》中引用其“炸喜马拉雅山”构想后评价:“我觉得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真不是一个特别爱钱的。他是要干点大事的人...如果你要说他是骗子,其实神父也是骗子。”
牟其中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商业史上一段充满争议与传奇色彩的篇章,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与商业世界的风云变幻。
信息来源:环球网——前“首富”牟其中出狱 秘书称南德试验或重启
封面新闻——最高法将提审“牟其中案” 历时21年案情回顾
环球网——中国前首富牟其中服刑16年出狱 曾用罐头换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