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代睿
5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自然资源领域代表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扎根一线26年的基层地质工作者、被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的大队长丁正江动情地表示,近年来,地质大队修复矿山矿坑70多处,复绿山体近500公顷,把原先的废弃矿区变成了生态公园,每年还能固碳约3400吨,“大地伤疤”变成了“生态绿肺”。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图片来源:国新网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丁正江的工作就是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像“地球医生”一样诊断地球结构,探寻资源能源矿产。回忆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丁正江吃住在野外,每天看岩芯、理数据、查资料,一连好几个月不回家。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守,他参与探获了大中型以上矿床11处,累计为国家提交金矿1300多吨。
如今,作为山东省地矿局金矿找矿创新团队负责人,丁正江牵头建设了自然资源部深部金矿勘查开采技术创新中心,为地质找矿搭建了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在工作中,他通过推广绿色勘查技术,把生态保护融入到地质勘查全过程。
丁正江表示,在勘查中,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控制度”:在勘查设计阶段引入了生态影响预评估机制;勘探过程中,通过运用新技术方法,比如定向钻进,在一个地方进行多个钻孔施工,这样就减少了对地盘的占用;需要破土取样时,利用浅钻代替挖槽,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勘探后利用草皮移植、土壤回填等技术,把地表恢复如初,甚至有的地方比原先土更肥、草更绿。
他的团队还开展了大量矿山修复工作。在修复过程中,运用了“矿山诊疗一体化”技术,就是先通过无人机航测给山体“体检”,再量身定制修复方案。针对矿山地貌的不同特点,采用特定的修复技术,这样就最大程度保证了后续的修复效果。
在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方面,丁正江不断拓展找矿的领域和地域,坚持三线联动,立足胶东,不断加大对深部和海域的金矿找矿力度;走向省外,每年投入一半以上力量在西部边远山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走出国门,在多个国家提供地质技术服务。矿种上,从金矿到铜多金属矿、再到清洁能源矿产等方面都有涉及。
“为解决束缚找矿的技术难题,我们还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单位拿出自筹资金开展课题研究40多项,还参与了国家、省部重大科研项目5项。”丁正江透露,2023年获批实施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了基层地勘单位牵头承担此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